“掘墓鞭尸”般的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15:21 新世纪周刊

  -林奕华

  香港近期最广泛被大众讨论的社会议题之一,是“文化保育”。一宗景贤里事件暴露了政府对于古迹甚至历史的无感 与无知。拥有70年历史,“一座俱中国文艺复兴风格的红墙绿瓦的建筑物”,充其量不过可给电视台作拍摄民初背景电视剧 之用,《京华春梦》中的汪明荃饰演的贺燕秋,不就在这里“嫁入侯门”吗?然而,《京华春梦》毕竟拍在20载之前,套用 香港人的口头禅:是咸丰年间的事了,谁还在意似曾相识的亭台楼阁,到底是伪文物,抑或真古迹?

  想重温景贤里出现在《京华春梦》的场面,要借助有心人之手。当然不是有关建筑物的政府网站,也不是无线的官网 ,而是Youtube 。由此可知,在香港,对文物文献的存在价值,有意识有保护使命而产生感情者,基本上是民间为主 ,若要依赖机构,则只会得到一块悼文——竖立在原址的展版,或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纪念仪式——通常愈是“歌功颂德”, 愈似猫哭耗子。

  无线电视为纪念开台四十周年推出的特备节目《TVB同行40年》和《再会欢乐今宵》便是绝佳例子。

  前者是周一至周五,每晚5分钟的“回顾展”。后者播映时间较长,但去除广告时间剩下只有20余分钟,与无线草 创期的同名节目(周一至周五每晚九时半至十一时)比较起来,现时的长度也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一。可见无线作为商营的传媒 机构,是多么信奉“一寸光阴一寸金”:不管一个节目在大众的记忆中占了多少感情分数,只要它现在不能“套现”,它就只 能放在那里供人“瞻仰”,并且是以最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来替它“化妆”。

  我的意思是,光从《再会欢乐今宵》的表面来看,它更接近是“掘墓鞭尸”多于考古学家再发现出土文物。或者“掘 墓鞭尸”的形容也不恰当,因为这句成语的背后尚有深厚情感——如仇恨,但这次无线把《欢乐今宵》翻炒也好,翻叮(回锅 )也好,却只让人看见一种情感,就是“没有情感”。

  曾经每晚无ETY不欢的我辈,之所以会在重睹小时候的欢乐片段而不自禁嘴丫角向上扬,是因为瑰丽鲜艳的色彩让 一位位已作古的、已青春不再的艺人们复活眼前。“波叔”梁醒波在爆肚时的老而弥坚,“扫街茂”李添胜原来那样靓仔过, 还有罗兰的“七○一”接线生比龙婆更生动,汪明荃的晦气在演趣剧时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等。但当一幕幕的昔日美好时光打动 我们之际,旧片段原来只是被利用来“过桥”,真正的主角竟是一帮“跑龙套”,大家扮演21世纪“炳门”夫妇、“扫街茂 ”和“七○一”。他们的最大默契是,既然不可能媲美原版,索性不去追求由扮相到演出的惟肖惟妙。相反地,似乎务求令观 众觉得,甚至看穿他们硬着头皮赶鸽子上架。以往《欢乐今宵》艺员爆肚是展现个人的急才和搅(忍)笑功力,《再会欢乐今 宵》的演出者却只会令观众心酸,因为拿起一盒白饭,一口一口吃进嘴里之后,再一口一口喷到对手面上,不但引不起观众的 欢乐,还将从前艺人的魅力降格到我们现在看见的低智行为上。

  是的,在《欢乐今宵》最受欢迎的上世纪70年代,是香港经济起飞前后。香港社会仍是以草根阶层为主,当电视上 的综艺节目出现“喷饭”场面时,它是带着替“打工仔”减压的社会功能,加上喷与被喷双方都是观众与他们有感情的艺人, 再恶意的行径,都会被转化为关怀。但在《再会欢乐今宵》里“喷饭”,它的意义就只有“核突(恶心)”,因为这行为既不 乘载人与人的情感关系,更没有任何上文下理的支持。

  说得好听是“好梦重温”与“回到历史现场”,但对于没有看过原装只看到新版的人们,《欢乐今宵》就是百分百无 的放矢与低级趣味。这种处理手法,是以保育之名来破坏文物。

  为什么无线不能像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红楼梦再聚首》、《西游记再聚首》般边谈边播旧片段,让历史在分 享过程中被细细品味呢?依我看,这便是两地文化上的基本差异:同样消费,香港人只追求形式。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