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副市长吉林:修身勤政心为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17:29 人大新闻网

  三十年前,他每天最早到校,挑着扁担将学校所有楼层的水打满......二十年前,他奔忙于大学校园,成为学习与团学工作的骨干......五年前,他在县基层,为老百姓修起一条条马路,盖起一座座高楼......今天,他是一名人民公仆,负责北京市城市管理、交通、公安、安全、司法、民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工作。

  我觉得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有怎样的教育程度、成长经历,现在在做着什么,只要他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就要为社会尽一些义务。

  --吉林

  少年:一个早熟的孩子王

  能够帮助其他人达成愿望是我快乐的源泉,为其他人舍弃自己的利益,我从来不觉得是一种损失。

  --吉林如果说无私是一种天性,那么这一点在少年吉林的身上就已经显现出来。小学的那栋四层楼房,春夏秋冬,总有一个身影每天挑着扁担,在上学前的时间里,将四层楼的八个保温桶一一灌满,然后再去自习,等待老师和同学的到来。由于上学晚,他比同届的孩子都要大一岁,所以事事处处都做在前面,俨然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成了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劳动的孩子王。

  此时的吉林在胸中就已经怀有一种朴素的想法:希望帮助其他人,希望自己所在的集体成为最好的集体,他能从这里创造和体验快乐。吉林稍显特殊的成长经历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自幼丧父,一家人的生活很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吉林十分早熟。母亲重组家庭后,家里的孩子多起来,为了不造成"吃偏饭"的特殊待遇,吉林经常把一些事情自己承担下来。

  "记得高一那年的暑假,团市委组织去

北戴河夏令营,名额很少,学校推荐我去。由于怕母亲犯难,我决定放弃。当班主任知道我家里的情况后,他自己拿出50块钱替我交了夏令营的费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吉林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起来,使他形成了一个信念:这个世界上好人多。因此,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始终觉得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少年时代的吉林很喜欢读书,还是小学三年级的他就决心要看100本书,还写了很多读书笔记。在上初、高中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读书笔记主动交给老师批阅,基本上是每周一份,当时的老师们都很认真地帮他批阅。"我清楚地记得初三毕业那年,我的班主任给我批阅最后一份读书笔记的时候对我说:你这一生注定比我成就的要多,所以你要好好努力,好好珍惜。

  " 初中毕业时,成绩不错的吉林准备报考北京市重点中学四中,但是当时他所在的北海中学校长极力挽留他和其他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留下来。当时有句话叫"臭北海烂四十",说的就是这所学校在北京出名地差。经过考虑后,吉林还是留了下来,并且带领班上30多个同学自学。高考结束后,吉林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专业,成了这个学校唯一一个考上人大的学生,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大学:为母校骄傲发自内心

  大学不在于有多好的条件,关键是学校的氛围对人的知识、素养、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风已经融入每个学子的血液,为母校骄傲发自我的内心。

  --吉林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生活靠自己来设计,靠自己来挖掘。人本身是生活最好的设计师。看起来生活如此平淡,而这平淡的雾障后面,却有多少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人不去探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人本身是生活的主人,与生活搏斗的人会感到无限的乐趣。在生活面前徘徊乃至彷徨,就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段文字是吉林刚入大学时在一篇日记中写下的。吉林的大学生活也从这里开始了。

  "我入学的时候由于名字的原因还闹了个笑话。录取通知书一般都是:姓名、籍贯。我是北京生源,所以没写籍贯,就在姓名的地方写上:吉林。结果负责接待新生的老师问我:'怎么没有名字呀,光拿着籍贯就来了。'我只好跟他解释说这是我的名字。办事认真的老师经过核实确认我就是叫吉林。"(笑--)

  20世纪80年代的人大校园,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我们学习在现在的旧体育馆,宿舍在学三楼(现在的学一楼),但是吃饭在西区食堂,特别远。下了课先吃饭,吃完饭走十几分钟回来肚子又快空了。"尽管如此,大学的学习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学校倡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学习、处理问题和交往的能力。当时的吉林在学习兴趣和深度上与其他同学有些不同,其他人多关注具体的部门法,而他更注重基础理论的钻研。这样到了高年级,他的理论优势逐渐发挥出来,在学习讨论中他的观点往往更有深度和说服力。当时学生的社会活动也比较多,这成为个人锻炼成长很好的渠道和舞台。

  从一名普通的干事到院团委书记,大学四年的校园里,到处都留下过吉林奔忙的身影,这也为他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个时候学校的生活比较丰富、健康,主流非常突出。""大学不在于有多好的条件,关键是学校的氛围对人的知识、素养、道德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当你走向社会,走向不同岗位和人生舞台的时候,就更加能够看出这些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人民大学的校风就是实事求是。无论做人、做学问、做工作,这都是最高境界。在学校的熏陶和教育下,这种东西就会融化在自己的工作中、性格中,甚至是血液里。常常有人把几所大学的学生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其实是通过个人来反映一个学校的风格和培养学生的方式。外界评价人民大学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强,也比较勤奋。从思维方式上讲,实事求是深入灵魂;从为人处世来讲,真诚坦荡,不眼高手低,不惧怕复杂和艰苦的环境,能够真正深入基层、一线和艰苦复杂的地方去。这种学风校风培养出来的学生特点和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相符合。

  如果给予更长的时间,人民大学的优势会更突出一些。"学习,工作,吉林在人民大学度过了13年的时光,这样的经历,使他和那些仅仅在学校学习过的同学相比,对母校的感情更深厚。谈到母校,他表露最多的是一种感激之情,"人民大学值得总结、回味的东西很多。之所以后来的路能够走得比较顺利,是因为人民大学给我打的基础比较好,各个阶段锻炼得比较好。为母校感到骄傲发自我的内心。"

  基层:四载甘苦民心知

  基层工作是对我的一大考验。我喜欢和老百姓接触,这样才能了解到一些真实的问题,同时你会觉得他们十分可爱。

  --吉林谈到在密云当县委书记的经历,吉林说这是他工作以来面对的最大考验。"从高校、机关突然转到农村做基层的农村、农民、农业工作,到底行不行?别人会用一种眼光在看着,自己心里也在琢磨。在县里当书记和别的工作非常不一样:党政军民学,什么都要管,每一行都不同,每一行都要熟悉。"

  作为一个年轻的"空降"干部,初到密云的吉林首先面对的是如何跟班子里的同志相处的问题。"我到密云的时候36岁,当时的县长56岁,整个班子差了20岁。怎么能够团结、带领这个班子,使年轻的和老同志都认同你,这是一个学问。在一次会议上我讲,之所以市委让密云县有一个年轻的书记,是组织上对老县长的信任,相信他的觉悟,相信他能够帮助我。后来老县长走了,上级给我派了一个35岁的县长,这个时候我认为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

  在工作中,吉林十分注意和其他同志的合作,尤其是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毕竟他们经验和阅历非常丰富,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和依靠老同志。"到基层工作,还需要一个融入当地人生活的过程。刚到密云县,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吉林首先要求自己要把话讲得特别通俗,特别白,让农村的干部都能听懂。"

  有一次,一个同志跟我说:书记,咱们有个'弱电厂'的重点工程你要去看一看。我琢磨,怎么电厂还分强电和弱电吗?我心里装着好奇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热电厂。密云人把'热'念'弱'。这样在密云的四年里,我接待来宾都是'弱烈欢迎'。"(笑--)不仅如此,吉林还听取了一些老同志的意见,休息日不回家,到当地的商场转一转,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且一坚持就是几年。"久而久之,密云人就感觉我是这里的人,感情近了很多,就真正融进去了。"在县里当地方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矛盾,甚至出现上百人的激烈场面。"其实这反映了老百姓对党的信任和希望,对我这个书记的尊重。所以不要怕群众,要勇于见群众。1999年3月15日是我的第一个信访接待日,从早上7点一直到夜里2点,我一共接待了126批上访的老百姓。我是很喜欢和普通人接触的,因为只有和这些最普通的人接触,才能了解到一些真实的问题。"在密云的四年时间里,吉林一直坚持上访接待日值班。

  "通过这种形式与百姓接触多了以后,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同时你会觉得老百姓是十分可爱的。" 正是通过以上的努力,吉林得到了密云县上到领导班子,下到普通老百姓的一致认同。在上任仅两个月就迎来的换届党代会上,他全票当选。而在离开密云前进行的测评和考察中,共273张选票,他获得了271票优秀,2票称职。"大家对我这么肯定和信任,我非常感动。所以我更要对得起大家,工作的难和苦都不在话下了。"四年光阴,看到修过的路、盖过的楼,看到老百姓富起来的日子,吉林感到,再辛苦都没有白费。

  现在: "人民公仆"的责任进行时

  几年过去,有人可能对我的工作结果不是很满意,但是对我的工作精神一定是满意的。 --吉林

  2004年4月20日,对吉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经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任命吉林为北京市副市长。"我对那天的印象很深刻,一进入会议厅,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和以往来这里有很大的不同,马上就对自己有一种约束、一种要求,我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是一名'人民公仆'了。

  "现在,吉林主要负责北京市城市管理、交通、公安、安全、司法、民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工作。由于涉及的领域都是关乎市民的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的,因此工作内容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同时也是面对矛盾和问题最多的。"到现在为止,长久以来积累的矛盾比较多,转型过程中带出的问题也很多,所以是一个矛盾的凸现期。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百姓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工作,压力有时候会比较大。"谈到如何面对压力,调整好工作心态,吉林说:"我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几年过去,有人可能对我的工作结果不是很满意,但是对我的工作精神一定是满意的。问题很多,要一步一步解决。所以不必单纯要求一定要有什么政绩、名声,我只要求自己在工作精神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这种前提下,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为将来创造条件。"

  结束对吉林的采访,我们感慨很多。正如电视栏目《榜样》中主持人说的那样:"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近这些榜样,我们才发现,他们其实是一群普通人。"这个被家人和朋友戏称为"最适合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仅仅同他进行一次短暂的交谈,就已经被他那种舍己和无私感动。生活中的吉林有着人大学子不温不火、克己奉公的本质。对家人,他怀有一种愧疚;对社会,他则肩负更多的责任感、使命感,这催促他快马加鞭,不停歇地努力工作。我们衷心希望这位让人大人感到骄傲的校友,能够一路前行,渐行渐远。(解红 孟繁颖)

  吉林简历:

  1962年4月生,上海市人。1984年5月入党。1987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刑法专业),法学硕士,副教授。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干事、副书记、书记、党委常委、法律系党总支书记。1994年8月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书记。1998年10月任中共密云县委书记。2002年任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04年起任北京市副市长。2007年5月31日起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

  * 本文采访于2006年1月,吉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现为北京市常务副市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