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含宇:一帧珍贵的合影一生信念的支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17:31 人大新闻网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和少先队员们一起拍了一张照片,毛主席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这张被诗人臧克家称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后被选入小学课本。在毛主席逝世之际,全国各地,随处可见。但谁也不会想到,这张照片,这次偶然,却造就了一个人的一生。照片中站在毛主席身边的少先队员,就是蒋含宇。而同样站在主席身边、给毛主席 敬献鲜花的女同学彭淑清,就是蒋含宇后来的人生伴侣。是主席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幸运会面巨大鼓舞那是1959年6月25日下午,韶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14岁的大队长蒋含宇、大队委员彭淑清叫到大队部,告诉两人:"有个重要的中央首长要来咱们韶山学校,学校准备让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少年儿童给首长献花。"当时蒋含宇兼任学校迎宾团团长,给首长赠送红领巾的荣誉自然就落在他的肩上。

  "这位重要首长会是谁呢?"蒋含宇、彭淑清两人心中不禁想到。看着辅导员喜不自胜的表情,他们想:这儿是毛主席的故乡,又是毛主席、杨开慧曾经创办农民夜校的地方,肯定是毛主席要来韶山学校了!想到这里,两人兴奋不已。但是要怎样才能把这件事情办好、顺利完成任务呢?两人都犯了难:蒋含宇不断地琢磨着怎样熟练地反手给主席戴红领巾,一面又担心着自己个子这么小,如何能顺利给身材高大的毛主席戴上红领巾呢?他特意换了一条鲜艳的大型号红绸领巾,一遍遍地练习着。彭淑清则绕着学校找遍了每一个花圃,一遍遍地想着哪里的花儿最鲜艳?怎样做才能让主席及时见到最鲜艳的花儿?她怕花蔫了,一直没摘,一天之内几次亲自过去给花浇水剪枝,就是为了能给主席献上最娇美的鲜花。神圣的一天终于到来了。

  26日清早,毛主席沿着他的旧居附近的一条小土路向着韶山学校方向缓缓走来。韶山学校师生听说了,全都涌到校门口,夹道欢迎主席。彭淑清当时正在吃早饭,听说主席来了,她放下饭碗就跑到校园花圃中采来夹竹桃、红月季和松枝,熟练地扎成两束。而蒋含宇当时还正在大队活动室练习那几个早已熟记在胸的动作,闻讯也是飞奔而来。 当主席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时,蒋含宇、彭淑清像两只雀跃的小鸟飞到主席面前,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人民热情的鲜花献给了主席。接过花,闻着故乡的芬芳,主席微笑着问他们:"几岁了?学习成绩好不好?"他们告诉老人家,"14岁了,成绩还好。"主席微笑着说:"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主席一左一右亲切地拥着两个孩子,沿坡而上,一一与学校的师生握手,进了校园,人们簇拥着主席走到小学至初中的斜坡路上:主席要与全校师生在此合影。蒋含宇从容地解下自己鲜红的红领巾,敬献给主席,熟练地帮他佩戴在胸前。主席问:"你这红领巾还要不要?"蒋含宇爽快地说:"送给您老人家了!"主席开怀大笑:"那我就把这红领巾带到北京去,我戴上红领巾了,又成了少先队员,我现在变年轻了!"掌声雷动,全校师生开心地笑出声来。毛主席的摄影秘书、我国著名摄影家侯波,捕捉到这幸福的瞬间,轻按快门,"命运"就这样被注定了。

  当后来得知这张照片是毛主席最喜欢的一百张经典照片之一时,蒋含宇激动地说:"我们是历史的幸运儿。"在主席走后,中国少年报社来采访,蒋含宇他们就写了一篇文章《把鲜花献给毛主席》。虽感到万分荣幸但他从未张扬,更未想过以此为资本来谋取私利。可是"不给毛主席丢脸"的信念却永驻蒋含宇心中,像一股巨大而无形的动力,伴随他一直向前,向前。

  不畏艰辛苦亦是乐1963年,凭着真才实学,蒋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攻读炼油机械。大四时,这对年轻人确立了恋爱关系,蒋含宇幽默地说:我们是沾了毛主席的光,毛主席是真正的媒人。"不给主席抹黑,不给韶山人丢脸"的信念驱使着蒋含宇在上学期间始终刻苦学习,努力做社会实践工作,让自己5年的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1968年,蒋含宇、彭淑清均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两人都被分配到辽宁省工作。蒋含宇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来到凌源县农村,睡土炕,吃高粱米,和农民在一起劳动。环境的不适应、条件的艰苦并没有使蒋含宇止步不前,他上山砍柴、下地挑大粪,挑红砖一次能挑24块,做得一点儿都不比当地农民差,人们都说"蒋含宇一点也不像个大学生",其实,支撑他的仍然是那个"不给主席丢脸"的信念。

  由于不怕苦不怕累,工作做得好,3个月后蒋含宇被抽调到县里工作。但他并没有随着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而"善待自己",而是一如既往。他背着挎包,用双脚把整个县里30多个公社的100多个知青安置点一一走遍,被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后来还被正式分到县里教研室当教研员。

  当时,彭淑清是锦西石油五厂的一名技术新兵。虽然同在辽宁省,可两人工作地点相距200多公里,从毕业到结婚共两年半的时间,他们才见了3次面。结婚时,除了一个柳条包和几箱书外,唯一陪伴他们的就是那张和毛主席合影的照片,但蒋含宇笑着说:"我们从来没感觉到这有什么辛苦。"1971年9月,湖北省江汉油田筹建,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彭淑清不顾几个月的身孕,毅然报名,蒋含宇也理解妻子,表示赞成。他认为自己是搞宣传教育的,到哪里都可以,可以跟着妻子调过去。

  只是一旦成行,两个人将天各一方。但他们一致认为,党培养自己上大学五年,"事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就这样,彭淑清先去了湖北。途中,他们的大儿子早产了,妻子一人在孩子刚满40天时就和老母亲一起去报到。第二年4月,蒋含宇才调了过去,在那里,他们度过了最艰苦的8年时光。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住在干打垒房子里,这种临时房上面盖着芦席棚,稍不留意,一把火就可以把它烧得片甲不留,所以他们每天下班回来看到"房子"还健在,都要高兴一阵子。那时不仅住得艰苦,就是买米买菜都要爬山,到很远的地方去买,道路坑坑洼洼,每次回来靴子上都是沾满黄泥,走路很是费劲。小女儿出生时,蒋含宇工作脱不开身,又没能在妻子身边陪伴。

  有一次小女儿高烧不退却没能及时治疗,导致一耳失聪。但蒋含宇却说:"那时虽然很辛苦,但很幸福,一心一意工作,努力提升工作业绩为国家作贡献,心里踏实。"1980年,他们一家的生活境况才有所好转,住进了砖房,添置了一台小小的电视机。此时,江西石油建设急需技术骨干,蒋含宇夫妇放弃刚刚稳定的生活,双双奔赴九江参加筹建新厂。他们扎根老区建设,直到现在,夫妻二人都取得了骄人成就。蒋含宇担任过教育中心主任、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组织部长,2000年又被推荐到江西石油总公司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5年退休。彭淑清的工作成绩也不逊于丈夫,作为石化总场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她多年来潜心钻研,除完成该厂设备设计、改造等大量工作外,还担任几位大学毕业生的导师,被评为"导师带头先进个人",为培养青年科技人员尽职尽责。这些年来,"我们转战南北,始终以一种平常心生活、工作着",蒋含宇说道:"不给主席丢脸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听主席的话,哪里艰苦、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在学习和实际中不断提升自己。正确对待人生选择,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

  矢志不渝回馈社会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63级毕业40周年,初夏时节,蒋含宇和老同学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感叹母校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他还给青年学子们讲述了自己因为一张照片而与毛主席密切相连的传奇一生,勉励大家努力学习,以青春和知识回报祖国。退休后,蒋含宇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关心少年儿童的精神,还担任着一些社会职务。蒋含宇夫妇被特聘为韶山学校的终身校外辅导员,他们常为学校捐书捐款,去学校给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多次去学校和企业基层为青少年做韶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报告;他们坚持给全国青少年写信、寄纪念卡片,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

  收藏以毛主席为主题的藏品是蒋含宇工作之余的重要活动,几十年来从未停歇。几千本关于毛主席的著作:最早的《毛泽东选集》,《论新阶段》、《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单行本珍本,几十套《毛泽东自传》,几十种文字的毛主席语录、一百多本毛泽东诗词;3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毛主席专题邮票,300多幅老将军、老领导、毛主席亲人等全国各地朋友赠送的字画,5000多枚关于毛泽东的磁卡......这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

  蒋含宇说:"收藏既是拥有,也是责任,我要把拥有和展示结合起来。"近几年来,他在南昌、长沙、韶山、福州四个地方办了展览,并筹划着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一次大型展览会。

  除此以外,他笔耕不辍,对收藏的东西作了精细考证,有十多篇收藏论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曾有人专程登门高价求购他的专题藏品,但蒋含宇从未有偿出让过,他坚定地表示,等藏品更丰厚时,将会把主题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对其他一些专题性的藏品将有针对性地捐献给老区留作纪念。

  长征七十周年时,他结合自己收集的关于长征的藏品,撰写了研究专文。他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把这些藏品捐给长征纪念馆。他感慨地说道:"学习革命老前辈,受益无穷,'不给主席丢脸'的信念伴随我一生,我要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献给祖国和人民。"只因那一帧泛黄的照片,只因永存心中的信念,造就了蒋含宇一生对工作的执著追求,对艰难困苦的坦然面对,对身外之物的豁然大度。感叹之余,我们不得不说,蒋含宇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同时也给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人生中的偶然,冥冥之中的注定,这位曾经平凡的少年所经历的不平凡的一生,岂是我们两语三言所能道尽?

  蒋含宇简历:

  1945年2月生,湖南湘潭韶山市人。196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68年毕业后到辽宁省凌源县插队劳动锻炼,后调到该县教研室任教研员。1974年4月调入江汉油田参加石油会战,后在石油管理局荆门炼油厂教育部门工作。1980年底为支援江西老区建设,和夫人彭淑清(北京石油学院毕业)一起调入江西九江炼油厂工作。历任该厂职教科副科长、教育中心主任,后任中国石化九江石化总厂党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党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学历。2000年调任中国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级高级政工师。系中国石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理事、中国石化政工职称高评委委员,江西省教育经济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法制新闻宣传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企业文联副主席和江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骊骊 王柏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