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嫦娥一号卫星真正开始奔向月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20:03 中国新闻网
北京时间三十一日十七时十五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功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卫星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奔向月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介绍说,这是“嫦娥一号”卫星绕地轨道的第四次变轨,也是最后一次变轨,变轨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卫星能否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与月球交会,是此次绕月探测工程的一个关键点。这种轨道控制是中国航天测控史第一次实施,对于计算和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此次变轨成功,表明中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新的突破。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成功,标志“嫦娥一号”卫星已真正开始奔月之旅。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北京时间十月三十一日十七时十五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功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卫星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由此真正开始了她的奔月之旅。“嫦娥一号”卫星发动机开始工作七百八十四秒后,正常关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表明,卫星变轨成功,由绕地飞行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十月三十一日电 题:这一刻起,中国“嫦娥”奔向月球 作者 姜宁 杨冰 孙自法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人描绘了几千年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即将变成现实。 这是一次永载史册的跨越。中国卫星将第一次飞出地球,奔向遥远的月球。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一号”卫星经过七天的绕地球飞行,实施了一次远地点变轨,两次近地点变轨,行程一百四十四万多公里。今天下午,它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正式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奔向月球。 北京十月三十一日十七时,记者走进飞控大厅,再次感受到这里紧张而凝重的气氛。只见大厅中央两块巨大的显示屏上,一条条色彩分明的弧线显示着卫星当前飞行的轨迹。矩阵式排列的白色工作台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认真监视着屏幕上快速流动的数字,神情庄重而专注。 遥控机房内,一串长长的数据注入计算机,软件专家欧余军沉着果断地按下了发令键,向卫星发出指令。这条指令,是“嫦娥一号”任务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成功与否的重要指令。作为整个奔月过程轨道控制中最为关键的控制之一,它直接关系着卫星能否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与月球交会,具有不可逆性。 这种控制是中国航天测控史上的第一次。 时针指向十七时十五分。“发动机点火!”“轨控开始!”一声声宏亮的口令在飞控大厅响起。 飞控大厅的大屏幕上,形象生动的三维动画将卫星旋转姿态清晰呈现出来:金黄色的卫星星体上,一条浅蓝色轴线向显示推力方向的红色轴线渐渐靠近,直至重合在一起,卫星在天空中划出了一条长长的白色的轨迹,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女甩出的长袖当空飞舞,悄悄扭动了身体,调整了角度,对着月球方向翱翔。 七百八十四秒后,准确有力的报告声再次在飞控大厅响起:“发动机关机!轨控结束。”卫星的速度迅速提高到每秒十点五八公里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滑过,飞控大厅一片肃静,静得仿佛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和心跳,但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位于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轨道专家李革非、谢剑锋,软件专家欧余军、于天一正全神贯注地收集着从各测站传送的数据,有序进行卫星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 透过终端机房明亮的玻璃窗,只见科技人员正密切监视着显示工作站屏幕上的不断跳变的参数,急切地等待着终端机房计算出的精密轨控信息。 指挥控制台前,眉头紧锁的张声远副指挥长,脸上写满语言无法描述的神情。童斌副总工程师则实实地盯着电脑屏幕,另一位副总工程师周建亮则坐直身子,用左手托住眼镜…… 几分钟后,轨道专家陈明报出了精确的卫星轨道参数。“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总调度张炜宏亮有力的报告声骤然打破大厅的肃静。 大厅内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坐在专家席上的测控通信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一个“好”字脱口而出,周围航天专家们更是激情相拥。 大屏幕上,一条绿色的曲线跃然进入人们的眼帘,这条曲线便是卫星当前飞行的轨迹。卫星在北京中心飞控人员的引导下缓缓前行,滑过轨迹的绿线赫然变成一条入轨后的红色曲线,飞行姿态清晰可见。 迢迢奔月路,悠悠飞天情。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踏上三十八万公里的太空旅程,向着月亮飞奔而去。(完)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