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国先到首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10:28 《环球》杂志

  韩国:教师感受“汉语热”

  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诸侯列国;今天,孔子的形象已然跨出了中国的国门,出现在世界各地。在这一轮“中国文化热”中,孔子走出去的第一站是韩国。

  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首尔挂牌。

  中国教育部长周济在挂牌仪式上的讲话,解释了孔子学院首先落户韩国的原因:韩国学生是中国外国留学生的最大生源,中国学生也是韩国外国留学生的最大生源。

  不过谁也没想到,新近的汉语热在韩国还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压力”。首尔孔子学院院长李充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随着学生的汉语水平大幅度提高,“在韩国教中文的老师感到教课越来越难了”。

  老师们的压力恐怕不只是来自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还因为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汉语热的升温,韩国各地教授汉语的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介绍中国情况的网站、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成立的网上咖啡屋也比比皆是。在一些网上聊天室里,人们完全用中文交谈。

  以前,韩国人学的外语一般是英语和日语,但现在学汉语的人直线上升,已超过学日语的人数。不仅在校生学汉语,很多已经工作的人也把学汉语当作一种充电和为今后发展拓宽道路的工具。

  2007年,韩国约有6万名中小学生在学校开设的2000个中文班学习中文。作为中文教育的推动者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首尔孔子学院已经迎来汉语教育的黄金时期。

  对于汉语,韩国总统卢武铉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曾说:“我既不会说英语,也不会说汉语,但是我见到一个说汉语的人就像见到一个朋友和邻居一样。”

  朝鲜:金正日中国行

  2006年1月10日至18日,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对中国进行了非正式访问,并在湖北、广东、北京等省市参观考察。

  据新华社报道,金正日在访问过程中表示,通过考察参观,我们感受很深,收获很多。我们亲眼看到了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对中国的了解更加全面,对中国党和政府解放思想、重视人才、立足自主创新、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政策体会更加深刻。金正日说,中国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朝方也十分注意发展经济,愿意进一步加强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以便更好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金正日这次访华前后,正是朝美围绕“金融制裁”等问题进行较量的时期。当时新华社报道说,六方会谈韩国首席代表千英宇表示,对六方会谈重启谈判感到悲观。而中方外交人员,包括六方会谈中方代表团团长武大伟则频频与各方接触,为重开会谈创造条件。

  其后,尽管经历了朝鲜试射导弹和进行核试验的风波,但在包括中方在内的各方努力下,经过10个月的波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于2006年12月18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开幕。

  搞活朝鲜半岛

  看过中国与朝韩近年来的交往片段,让我们将镜头拉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前期,中韩双方仍不来往。曾三进三出朝鲜、与朝鲜半岛打了30多年交道的老外交官张庭延告诉《环球》杂志记者,“那时中韩两国是敌对国家,一直到1982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才开始有了第一次调整”。

  当年调整对韩外交政策,主要是考虑北京申办1990年亚运会。申请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在申办成功后,要同意亚洲奥委会理事会的所有成员国都能来参加比赛。

  “当时的外长吴学谦写信保证允许各国包括韩国的选手到中国来。这是我亲手办的。这之后才有我们去汉城参加86年的亚运会、88年的奥运会。如果我们不做出这个调整的话,我们不能去,他们也不能来。他不能来,我们就不能申请举办亚运会。”张庭延说,“我们每走一步,都向朝鲜通报情况。”

  中国耐心跟朝鲜沟通,因为“我们和朝鲜是兄弟,是友好国家,是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我们申请办亚运会,欢迎朝鲜来,也欢迎韩国来。”

  张大使说,“我们跟朝鲜谈到,举办亚运会是中国长久以来的愿望。你不办亚运会,哪有资格办奥运会?中国是体育强国啊,你不办一届大的运动会,怎么体现你的体育强国的地位?朝鲜慢慢地理解了。”

  到1990年中国举办亚运会,朝鲜来了,韩国也来了。1982年的这次调整,使中韩两国开始渐渐地有了更多的来往和交流。

  在发展双边关系上,其实韩国比中国更早就释放出改善关系的信号。早在1973年7月23日,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发表一个政策演说,首次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门户开放。

  1983年5月5日,卓长仁等6人劫持民航飞机降落韩国。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当时全斗焕执政的韩国政府做出决定,和中国磋商解决问题,并且向中方做出了非常友好的表示,短短几天之内就把飞机和旅客全部送返中国。

  “在未建交国家之间,发生这种突然事件,一般很难解决,很棘手,要回飞机都很困难。5月5号发生的事件,5月9号就得到解决,这说明韩方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张庭延大使说。

  1987年,卢泰愚就任韩国总统后发表了一个“北方政策”,即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他提出只有这样做,才能促使朝鲜半岛的局势走向缓和。

  1991年,朝鲜半岛的一次重大变化,推动中韩两国进一步靠近。是年9月,第46届联合国大会要讨论朝鲜和韩国加入联合国的问题。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反对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国家,一直支持朝鲜参加联合国,阻止韩国加入。

  到1991年,国际上同时和朝鲜、韩国建交的国家超过了100多个。两个国家客观上都是主权国家,在外都驻有大使。而且在参加联合国问题上,韩国愿意单独参加或者是同时参加。

  此时,中国如果固执前策,不作调整,那么就会被亚洲其他国家孤立,在外交上陷入被动。因此,1991年5月李鹏总理去朝鲜进行了访问。20多天后,朝鲜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赞成南北双方共同加入联合国。

  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既然朝韩都是主权国家,那么中国和韩国建交的条件也就成熟了。11月,钱其琛外长到汉城去参加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也是中国加入APEC的第一次会议。卢泰愚总统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会见了钱其琛,明确提出希望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经过紧张的秘密谈判,中韩两国终于在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交。

  在中韩建交15周年之际,回想当时的曲折经过,张庭延大使仍很激动。他认为,中韩建交不仅使两国在经济上得到了许多好处,而且促使朝鲜半岛的形势逐步走向缓和,对稳定朝鲜半岛的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