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校长对话 如何让人才更具国际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12:49 央视《今日关注》

  《今日关注》2007年11月2日播出:中美校长对话 如何让人才更具国际竞争力?以下为节目内容。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的十七大确立的战略目标。中国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话美国康奈尔大学戴维·斯考顿,稍候请看《今日关注》。

  主持人(鲁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中文国际频道正在直播的《今日关注》。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中国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呢?

  11月1号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70周年的校庆,今天我们就借这个机会来关注这个话题。我们演播室也请到了两位权威的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校长戴维·斯考顿先生,欢迎您,斯考顿先生。还有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纪宝成先生,欢迎您。

  同样,在我们请两位嘉宾展开讨论之前,还是首先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

  (播放短片)

  解说:

  庆祝大会在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3000多名人大师生、校友、中外著名大学校长和各界人士共同庆祝人民大学七十华诞。

  中国人民大学经过70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培养了20多万优秀人才。目前它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从命名组建到现在,中国历次确定的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都位列其中。

  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大学,近年来,人大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领风气之先,成立孔子研究院,组建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举办世界汉学大会,成立国剧研究中心,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持人:

  好,刚才我们通过这个短片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大学70周年校庆相关的情况。所以今天想请两位校长谈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想先听一听斯考顿先生您的看法。

  戴维·斯考顿(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首先就必须要认识到不同的背景以及他们自己和其他人不同的观点,有一些语言的技巧还是不错的。如果说有机会去看一看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还是不错的。

  你必须要知道世界是复杂性的,一个人一方的观点不可能代表全部,这些都是关键的技能,但是也可以有一些亲身的体验,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去另外一个国家旅行,然后去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但是在大学我们有很好的优势,比如说像康奈尔大学,我们有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学生,所以只要在这个大学的环境当中,就像我们在美国所说的走出我们的地区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即便一开始存在一些交流的障碍,但是你需要突破,这是一种很好的获得技能的方法。

  主持人: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戴维·斯考顿:

  第一,学会倾听,在讲话之前要学会倾听,了解别的文化,了解别人的背景。

  第二,就是要知道人们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观察、看待问题的方式。在康奈尔大学我们有很多都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而且我们也派出很多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去其他学校、其他国家参加有关的活动,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交流,了解别的文化。

  主持人:

  刚才斯考顿校长也谈到了,其实更多关注的是倾听还有交流。纪教授,您觉得国际化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外语水平是应该过关的,然后应当具有国际视野,那就需要更多的了解他国的国情、他国的民情、他国的文化历史,这是国际现在必备的一个知识。

  主持人:

  您说的和斯考顿先生刚才是非常有相似之处,国际视野其实也就是要倾听,倾听对方的文化背景。还有一点就是英语能力,语言能力,这个其实就是交流。

  纪宝成:

  对,就是交流。除此以外,他还必须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应当具有国际前沿的水平,了解这个学科的、这个领域的国际前沿的情况,你才能跟人家对话。

  另外一个方面,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这也是我们对国际型人才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思考。

  主持人:

  那在这个方面,培养国际型的人才方面,人民大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而且又是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样自己的优势吗?

  纪宝成:

  我们的优势就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里面对中国的情况、外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这是我们培养国际性人才一个很强势的地方。因为国际型人才很重要的是文化问题,对他国的情况、对世界的情况了解的问题。

  主持人:

  在这里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斯考顿校长,斯考顿校长是美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家,兼研究道德学的权威,而且他是康奈尔大学历史上的第12任校长。他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他还有很多的爱好,比如说非常擅长吹萨克斯管,而且还参加过专业的爵士演出。

  所以我也有一个问题想问问斯考顿校长,您觉得在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方面,是不是多参加各种各样的业余活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戴维·斯考顿:

  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的职业是什么,你都要对人生有所激情,就是要有一些自己的喜好。我自己觉得音乐是最具有国际性的语言,我在世界各地都积极地参加音乐盛世,我也喜欢世界各地的音乐,但我特别喜欢的是中国和东方的音乐以及艺术。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我有一部分学费就是通过演奏风笛和萨克风赚来的。这是西方音乐的背景,但是同时我也很喜欢东方的音乐,因为它能帮助我了解中国的文化。

  主持人:

  原来是这样。所以我们了解到斯考顿校长,他其实也可以说不仅是治学严谨,而且也是非常多才多艺的。康奈尔大学这个学校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呢?它和中国有什么样的渊源呢?我们接下来就通过一个短片再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康奈尔大学坐落于纽约州中部,创办于1865年,是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至今,康奈尔培养出了2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牛艾米也在这里诞生。它所拥有的农学院、医学院和工程学院在全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康奈尔与中国已有百年渊源,一个世纪前,众多中国学生因为康奈尔大学强大的农业研究与教学资源慕名而来,以至后来它被称为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摇篮”。1905年,康奈尔培养出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施肇基,在民国初年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上个世纪20年代担任了中国驻美大使。另外,文学大师胡适、清华大学的国学大师之一赵元任、桥梁专家茅以升也都毕业于康奈尔大学。

  目前,在康大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达到447人,其中80%是研究生。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为197人,数量居康大国际学者首位。康大毕业的博士生中,11%是来自中国的学生。人大学子、康奈尔的留学生叶茂2006年还当选为康奈尔大学董事会董事。

  主持人:

  从刚才的短片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比如说胡适、赵元任、茅以升、施肇基等等。这些人在中国是非常有名的,但是我不知道校长先生您是不是知道刚才提到的这些校友们,他们在中国的影响力?

  戴维·斯考顿:

  我知道这些人在中国有多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这个大学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我们有这样的传统接受来自中国的学生,那么我们也知道这些中国的学生在农业领域和其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们其实在康奈尔大学其中占了一个很小的部分,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原因,如果帮助了一个中国学生学到新的东西,对中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作用,那么对我们康奈尔大学来讲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接受了一些学生还有学者,他们也为康奈尔大学带来了新的东西。

  很多人都把中国称之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中国经济的确在发展中,但是在文化这个方面,其实我觉得西方应该更多地向中国学习,向东方学习。因此,学校交流并不是说哪一方向哪一方学习,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接受来自于中国的学生,但是中国的学生也为康奈尔大学作出了贡献。

  主持人:

  您刚才也谈到,对东方的文化非常有兴趣,那平时您都是从哪些途径来了解东方文化的呢?

  戴维·斯考顿

  我生活在洛矶,我在洛杉矶长大。在洛杉矶有很强的一种亚洲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文化在洛杉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此,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接触中国的文化了。

  那个时候我就有机会参加一些东方的文化活动,随着我逐渐的成长,我就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兴趣,而且我也有很多的机会到亚洲来走访。现在我就和我的朋友进行这种交流,通过旅行,通过和我的朋友交谈,通过去他的家庭,通过邀请他到我的家庭来做客,通过和学院里的学生进行交流,让我对中国文化保持一个同步的状态。

  主持人:

  听说两位校长应该也都是老朋友了,是吧?

  纪宝成:

  校徽都换了。

  主持人:

  校徽都换了,纪校长,您现在戴得就是康奈尔大学的校徽。

  戴维·斯考顿

  人大的校徽。

  主持人:

  您戴得是人大的校徽。

  两位认识有多少年了?

  纪宝成:

  快能有10年左右了。

  主持人:

  10年左右了。

  纪宝成:

  八、九年吧。

  主持人:

  斯考顿校长,您来过中国多少次?

  戴维·斯考顿

  只是来过中国几次,大概是两次。

  主持人:

  两次。第一次是哪一年呢?

  戴维·斯考顿:

  第一次是在1999年。在当时,我是来到了北京,我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了人民大学。当时我很有机会去看了一下人大的校园,同时我也有机会去见了其它学校的一些人。当时我也和纪校长相见,后来他也去了康大。现在我非常惊讶看到了在过去的七年当中人大发生的巨大变化。

  主持人:

  对,确实中国人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两个学校说起来也有10多年的交往了,两个大学也有这么多年的友谊了。

  说起来康奈尔大学,刚才短片当中也提到了常青藤盟校这样的说法。常青藤盟校,相信很多的观众朋友们也都非常地了解,我们可以再通过大屏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所以,常青藤盟校是由美国的七所大学和一所学院组成的一个大学联合会,而且在美国常青藤学院也被作为顶尖名校的一个代名词。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这个话题就是中美之间的大学关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很多的网友也经常在提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经常在提培养国际型的人才,但是现在一方面很多大学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比如说人民大学就设立了国学院,这之间是不是存在着矛盾呢?

  纪宝成:

  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主要是在这么一个学科领域当中怎么来振兴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样的目的。人民大学还有很多很多学科了,所以它不矛盾。具体到一个人生下来讲,他也应当既要了解世界的,也要了解自己的。

  联合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有一个报告,报告讲,现代人面临着一个矛盾,一方面是国际化,另一方面他们在寻根,所以现代人往往在这两者之间左右为难,那就说这是个世界普遍性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

  纪校长,您可能每天也在处理这种矛盾,因为我知道您本身是一个从事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的,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诗人了,因为诗词歌赋我们经常看到您也是非常擅长的,但是您现在的主要工作又要致力于国际化,您自己怎么处理这个矛盾?

  纪宝成:

  诗歌是我业余的爱好,传统文化我是在倡导,并不是我研究它,我自己是研究贸易经济的,贸易经济就是国际、国内的贸易问题,所以自己从事的专业还是很开放性的。

  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这个浪潮席卷了各个地方,经济的、物质的精神产品生产的这种国际化必然要求教育国际化,大学内在的要求、本质的、传统的这样内在的要求,它也在现代社会自然流露出来,它也要求国际化。所以这个国际化没别的意思,只不过是要求我们了解国际,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各个学科前沿的情况,但是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世界公民素质的中国公民。

  所以既然是中国公民,你当然对自己民族的东西要非常了解。我们学习人家的东西并不是就拿来放在那里,是要经过消化吸收变成营养,就是国际化的东西也必须把它变成本土化的东西,我们才能够跟国际进行交往。所以国际化与本土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思维的两个方面。

  主持人:

  我们知道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的一所重点的大学,在人文和社科领域也是非常有优势的。我们接下来也可以通过一个短片再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1950年10月3号,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全国重点学科33个,其中社会科学居全国高校第一。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

  主持人:

  我们又提到衡量一个大学的国际化的硬性指标之一就是留学生的构成。

  纪校长,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的构成情况是什么样的?

  纪宝成:

  目前,人民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有85个国家,1563人。

  我们人民大学从1952开始就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在“文革”以后,从1982年开始恢复招收留学生,1985年就恢复招收本科生,1987年开始恢复招收博士生,1989年开始恢复招收硕士生。

  从1982年以来到现在,我们人民大学一共培养了外国留学生七千多人,所以人数是比较多的,现在在人民大学学习的1563个人当中,本科生将近1100人,其他的都是研究生、博士生和硕士生,所以规模比较大。

  主持人:

  同样的问题也想问一下斯考顿校长,现在康奈尔大学留学生有多少?其中,您知道的中国留学生有多少?

  戴维·斯考顿:

  我们总的学生人数大概是2万人,其中国际学生大概是三千多名,中国学生人数是最多的,有400多名中国留学生,还有二百多名的中国学者,这就是中国的情况,这些学生和学者来自于120多个国家,

  主持人:

  您对中国的这些留学生包括对中国在那里做研究的学者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戴维·斯考顿:

  首先,这些学生和学者都是非常聪明、非常优秀的,而且对学习、研究非常地认真。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是他的好奇心,他求知的欲望。那么中国的学生我觉得可以说是所有的学生里面最具有求知欲的学生群体。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学生在康奈尔都是以研究生的身份在从事高等层次的学习,他们有非常强的求知欲,对学习非常地认真,而且非常地努力。

  主持人:

  另外,我们的记者也采访了几位同学们,听一听他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两位校长,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短片)

  保罗(人大学生):

  我叫保罗,我是来自美国的留学生,我在人民大学学习语言学。我想知道,二位校长他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祝博恩(人大学生):

  我是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我想知道的是,人民大学设立了国学院,而且还倡导要弘扬传统文化,同时校长也提出要推动(人大的)国际化,这二者是否有所矛盾呢?

  邱哲圣(人大学生):

  我是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现在大家都在讲全球化,那么我想请问两位校长,在全球下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高校如何才能在科研和人才的培养中体现这个民族性呢?

  何丹(人大学生):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我想请问斯考顿校长,您平时应该接触过很多的中国留学生,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也对国外的学生有一些了解。我想知道中国学生跟外国学生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主持人:

  看来问题还真的不少。这样吧,我们一个一个来回答一下这些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想知道两位校长每天主要从事的工作和活动都有哪些内容?我们还是请斯考顿校长先给我们介绍一下。

  戴维·斯考顿:

  我的工作其实每天都要开很多的会,当你做大学校长至少在美国的时候,你必须要小心谨慎一点的就是,你要在每一个人当中平均地分配时间,包括学生在内。

  我的妻子和我在每年一开始的时候会和刚入学的新生进行接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到我的办公室问我问题,另外我还会和学生会成员接触,另外还有一些公开的会议,学生可以问一些问题,所以我要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学生进行交流。

  第二,我还要接触来自我们大学各种尊敬的访问学者和访问者。

  第三,我还会和我们的校友有很多的接触。

  这些就是美国大学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从校友会那里筹集一些资金。在每天早上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读学生的报纸还有日常的报纸。

  第四,要浏览英特网上的报纸,还有看电视新闻。

  如果还有多余时间我就喜欢到校园里来漫步,看一看发生了什么情况,和我们的学生和职工对话。

  主持人:

  同时还可以再自己吹一吹您自己的萨克斯风,对吧?

  戴维·斯考顿:

  我是在学习萨克斯风的,所以我是愿意来满足自己的乐趣来演奏这个萨克斯。

  另外,我也喜欢和学生一起来进行音乐方面的活动,学生也愿意让我在爵士乐队当中演奏这些乐器,我和他们过得很愉快。

  主持人:

  那您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是非常丰富的。

  纪校长,平时您的工作和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纪宝成:

  每天上班首先要看校园网。

  主持人:

  这个和斯考顿校长差不多,要看学生的报纸和网络。

  纪宝成:

  对,要了解学校的情况,要看文件,要开会,要找人谈话,要到学生当中去,要到院系,到有关部处等等,日常就是这些事情了。

  主持人:

  这些日常工作都有相似之处。

  纪宝成:

  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始终围绕着学校的正常运转,保证学校正常运转。而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核心是要为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心学生培养,不但把学生教育质量提高,也关心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关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刚才斯考顿校长讲得要弄钱。

  主持人:

  这一点终归是有点区别。因为咱们都是教育是财政拨款,不像康奈尔大学还得去找同学会筹款。

  纪宝成:

  不是这样的,现在情况真的发生变化了。

  主持人:

  是吗?

  纪宝成:

  财政拨款我们只能占一部分,相当大一块学校自己筹集资金,这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有一位同学提到说,全球化背景下,现在高校的科研体系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又怎么样能够体现出民族性?这个问题纪校长您怎么回答?

  纪宝成:

  一个大学的学术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主张民族性是开放性的,在校园里面它是自由的。因此,一定要创造一个多元性、包容性很强的学术氛围。

  我们的民族性怎么体现出来呢?当然在很重要的是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是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来。但是单纯地只讲民族东西的教材是很少的,大量的教材还是集中了在各个学科的教材领域当中优秀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很难分出这个教材哪个是中国的,哪个是外国的,我们大量的教材是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的。

  单纯民族性的课程是有的,但是并不是非常多。我们觉得非常重要的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下来,这是大学的任务,至于我们民族性体现在方方面面,那是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去体现,学校最重要的是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精髓在大学里体现出来。

  主持人:

  这个问题也非常想听一听斯考顿校长您的看法,因为全球下背景之下如何保持学术科研体系的民族性可能也是全球的大学所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您怎么看?

  戴维·斯考顿:

  我觉得平衡好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无法否认,我们这个世界的确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一个更广的范围、一个更广的角度来思考。从文化、科学的方面来看,毫无疑问,这都是全球性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背景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对方的情况。

  刚才纪校长所讲的我完全赞同,那就是一个大学的氛围发生了重要,我们需要向外看,同时也需要进行内审,我们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纪宝成:

  我们有一句话叫“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相结合”。“纵向继承”继承我们自己的,“横向借鉴”借鉴世界各国的。

  主持人:

  其实从中国的一些传统人物来看,学贯中西的人还是很多的,完全是可以做到您刚才说的“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的。

  纪宝成:

  他们培养的胡适、赵元任全是学贯中西。

  主持人:

  茅以升这些全都是学贯中西的人物。可以想象未来的一段时间,中美之间的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可能会更加地频繁,那么两位作为已经是交往了10年的老朋友,你们对未来中美之间的文化教育的交流有什么样的期待?

  戴维·斯考顿:

  第一,我们要确保这个学生有去了解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创造这种机会,并且让他们了解到这种机会的存在。

  第二,我们也需要把我们的校门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以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来欢迎、接受来自于外国的学生,而且也需要鼓励学校之间的教职员工相互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共同的兴趣点,比如说农学、经济学。其实很多问题都是两国共同面对的,因此我们需要两国的学者共同来探讨。比如,我们两个大学其实有很多的很多联合的项目,双方的教职员工在一起开展、共同研究和工作。

  第三,我们需要进行更加频繁的互访,两校的领导人需要更多的进行走动,来了解对方的情况。每次我来中国见纪校长,我就对中国有更深的了解,对人大有更多的了解,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有更多的了解,这其实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持续的教育的过程。

  主持人:

  纪校长,您的期待呢?

  纪宝成:

  我期待从来我们学校之间,刚才我完全同意斯考顿校长讲的,我们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领导者之间交流更加频繁。

  同时,我也期待着我们两国的政府更多地在制度设计上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比如说双方学历的互相承认这样制度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联合办学,比如说我们联合培养研究生等等,从我们国家来讲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地开放,为两国大学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主持人:

  同时也能从您的话当中听得出来,现在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空间其实还是可以去扩展。

  非常容幸能够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请到中美两国的两位大学校长来对话,而且通过这样一期节目既给我们谈到了关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些话题,同时也谈到了中美之间教育交流的一些看法。

  非常感谢两位,同时也谢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收看本期的《今日关注》,明天再会。

  制片人:张立勇

  主持人:鲁 健

  策 划:朱同合

  编 辑:张梦溪

  监 制:王未来

  E-mail:jinriguanzhu@cctv.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