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让他成为103个孩子的“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17:2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赖臻)有这样一个家庭——安徽金寨人石青华供职于县城的一家外贸单位,妻子经营的服装店生意红红火火,儿子的降生更是给这对结婚不久的小两口增添了快乐,全家人衣食无忧、幸福美满。

  有这样一群孩子——父母的变故让他们失去成长的基本条件,更谈不上像同龄人那样享受家庭的温暖。流落街头的遭遇让他们失去了快乐、失去了自信,甚至失去了尊严。面对社会,他们有的只是敌视和冷漠。

  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群体,曾经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然而世事难料,突如其来的遭遇让这一切发生了彻底的改变。2004年的北京顺义,石青华带着受伤的妻儿和七个流浪孩子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意外变故殃及全家 回报社会成为信念

  1997年年底的一起意外事故,让石青华那个欢乐和谐的幸福家庭不复存在了。邻居家大量烟花爆竹由于保存方法不得当发生爆炸,严重殃及了石青华一家。妻子遍体鳞伤,连穿鞋下床都成了奢望,孩子细嫩的脸几乎被毁容,无法从嘴里进食,而石青华自己的烧伤程度也较为严重。

  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赔偿,石青华只能依靠亲朋好友的帮助跑遍省内相关

医院,可是几次手术下来不见情况明显好转。“安徽的医生说他们已经尽力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到北京治疗,否则只能等死。”十年之后重忆往事,石青华的口气依然沉重心酸。

  由于妻子的烧伤非常严重,在北京经历了两次手术之后,石青华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背着无法走路的妻子、领着病残的孩子流落街头。几个月的风餐露宿让石青华心力憔悴,他所能给予妻儿的只有安慰别无他法。

  就在此时,中华慈善总会得知了这个家庭的不幸遭遇,不仅帮助他们结束了在北京的流浪生活,还出资为他们进行了有效的治疗,直至一家三口走出困境。生活恢复正常之后,石青华拉过货、卖过菜,劳动所得足以应付全家在北京的生活。然而,曾经露宿街头、忍痛挨饿的经历,使得石青华每次看到那些流浪的小孩,总会被深深地触动。

  “我很清楚那种无助和失落,我的儿子起初就是这样,好在我们非常幸运,得到了爱心人士的关怀,生活从流浪到稳定。”石青华说,“这份帮助一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在想,我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应该去帮助别人,有多少力就出多少力,尤其想为这些不幸的孩子做点什么。”曾经的大学经历和看过的一本书给了石青华启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教他们生活,教他们读书。

  面对困难想过退缩 肩头责任胜过一切

  2004年,在北京顺义一个破旧的四合院里,石青华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家庭,除了妻儿之外,还有他在街头流落时结识的七个孩子。

  “那时只有两个人张罗,我负责做饭,一位姓李的热心老师负责教书。冬天没有暖气,孩子们的手和脸都冻肿了,到了夏天,基本上是‘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石青华说,“艰苦的条件在2006年12月才有了改善,后沙峪村的一家私人养老院主动提出,他们那老人少、地方大,又有自来水和取暖设施,孩子们搬过去就不用挨冻、挨淋了。”

  由于缺少稳定的资金来源,加之孩子迅速增多,石青华时常感觉力不从心,这时只能降低伙食标准,孩子们经常是好几顿饭吃不到肉。石青华的心此时比谁都痛,可更让他难过的不是物质匮乏,而是部分孩子不服管教。

  石青华告诉记者,来这里的孩子遭受家人遗弃、饱尝别人冷眼,他们的生活态度都很消极,多自卑、少自信。比如说,三个孩子盖一床被,为争被子有时睡觉都能打起来;有一两个孩子对社会充满敌意,用自残的方式折磨自己的身体;还有的孩子稍不如意就随便打人、偷东西,无论怎么教育都不见成效。

  为此,石青华一度灰心过,甚至想过不要这些孩子了,但是气头一过又开始深深自责:怎么能忍心这么做?难道把他们送到别处就能变好?我是最了解他们的人都不帮,还指望别人去帮,这么做对孩子们太不公平了。

  在这个大家庭,石青华通过品格、性情等方面的观察,为每个孩子建立了档案,同时告诉他们:“你是最棒的,别人不能取代的。”渐渐地,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着洗碗、擦地,得到的小红花可以换衣袜等各种生活用品。石青华还专门开辟了一块菜园,让孩子们下地劳动种植一些果蔬,鼓励他们发现价值、创造价值。

  多少苦累都愿承受 盼望孩子早日成才

  如今,石青华收养的孩子由最初的7个发展到103个。每天熄灯后,他都要到宿舍挨个看看,哪怕有的孩子轻微咳嗽几下,石青华都很紧张。“我最怕他们生病了,这里离医院较远、交通不方便,要是一个月有三四个孩子病倒,那我就比较惨了。”

  为人父母者都很清楚,普通家庭抚养一个孩子有多么不容易,而石青华则要肩负着103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职责。不过,看到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和义工加入进来,看到孩子们不仅一天天健康成长,还找回了久违的快乐和自信,石青华感到了一些安慰,一种成就感,一种使命感。

  石青华告诉记者:“不少年轻人主动找上门想投身这个事业,我很高兴他们把爱心奉献在这里,也很想给他们一些补助,但有时不能按时发放。这些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和孩子们同吃同睡不说,教孩子们读书时依然尽心尽力。”

  据了解,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有10名专职老师,既有幼师专业科班出身,也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而前后一百多位义务老师里,不乏来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同学,以及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友人。

  在采访中,每个孩子碰到记者,都会笑盈盈地说上一句“姐姐好”,看到我们架设采访设备,也会过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忙;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会主动凑上来讲笑话,拖着我们一起打球、跳绳;中午开饭前,所有的孩子还会在操场上集合,一块打着手语演唱《感恩的心》。

  石青华说,或许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弱势的,食物、衣服、义工、资金等各种资源无一不缺,但他们的心灵却是刚强的。他希望对孩子们因材施教,希望孩子们懂得感恩,希望他们长大成人后能够回报社会。(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