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原来我可以再高尚一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11:51 外滩画报
王石:原来我可以再高尚一点
王石

  作为中国最赚钱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他的个人财富还排不进2007 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400 名;他爬完了七大洲的最高峰却感到失落,环保成了下一个寄托;他拒绝“中国布兰森”的绰号,认为维珍老板就是一名花花公子。早年,他在兵营里探索于连的精神世界;现在,他在登山时研读古罗马帝国历史。这一位形象极具张力的焦点人物,面对《外滩画报》。,用10 秒钟概括自己:“我就是一个企业家。”

  文/ 曾进

  在一个中国房地产业暴涨的黄金年代,一个中国富豪榜单屡屡被房地产大亨刷新的年代,一名房地产职业经理人的西装口袋或公文包里应装着什么样的金钱观和生存态度?

  王石,中国房地产第一职业经理人,无疑是成为这一大众话题的最熟悉的解说员。

  10 月18 日,坐在虹桥万豪酒店商务中心内接受记者采访的这名男人,是传媒追逐的焦点人物,然而他并没有得到《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对应亲昵。他的同行们——碧桂园杨惠妍、世茂集团许荣茂、复星国际郭广昌、富力集团张力、SOHO 中国张欣、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卢志强,被宣布进入2007年中国富豪榜单前10 位,而王石的个人财富,远远在100 名之外徘徊。

  “现在争议最多的就是今年的首富。”王石把记者的问题一笑带过,他的眼睛单薄狭长,一张开,就暴露出其全部的精神状态,“有钱和赚钱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王石肯定道。

  7 月6 日,王石妻子王江穗的代理人在低点买入46900 股万科A 股, 引发股市轩然大波。7 月20 日,远在瑞士登山的王石在新浪博客发表文章——《作为万科董事长,深表歉意》。一篇文章,引来近39 万人次阅读,评论长达3009条。王石自知其一言一行的分量,1400字的文章连用了六处“道歉”和“歉意”。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屡创新高的年代,名人王石的一举一动,注定被公众放大千万倍来观察。他的生活可能是理想的范本,但可行性几率几乎为零。52 岁登上珠穆朗玛峰,财务独立,工作自由,一年有100 多天在国外。这种风光自由的生活,即使有钱的江浙民营企业家也难以实现,更遑论在中国忙着开店的外企驻华CEO 们。显然,王石比很多中国的有钱人更懂得金钱的魔力和自由的魅力。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知名企业家众所周知的法宝。采访过他的老记者说,他说话滴水不漏,还有熟悉他的记者说,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人格吸引力,更有记者说,他过于健康的外表,注定让他比常人走得更累、更容易为他人而活着。对于自己的精神状态,王石自有一番话说,他称,从2005 年后,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原来可以更高尚一点。

  “一箱钱岂能满足我的欲望”

  10 月31 日,万科A 股几乎涨停,股价38.93 元,市值2675.27 亿元。王石持股993835 股,这意味着,这天他的股票市值超过3800 万。一天之内,他的财富增加了300 多万。

  不到5 年间,王石的年薪从2003年的60 万增加到2006 的422 万的同时,王石持有的万科股票在更加快速地增长,从2003 年的持股279118 股到2007年9月的993835 股,每股股价也从2003 年6月30 日的5.82 元增加到如今的38.93元。

  8 月,《中国企业家》发表《王石该不该拿7000 万年收入》一文, 预计2007 年王石的全年薪酬有望总额突破7000 万元。作者陆新之预言,王石有望成为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后的第一个最富豪级的职业经理人。

  从1983 年几乎身无分文下深圳的知识青年,到如今成为中国第一房地产企业的董事长,王石貌似一帆风顺,但在王石奋斗的前20 年,从财产来看,他算不上一名富人。从1988 年放弃万科职工股权开始,王石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房地产职业经理人。在他比富豪多了一些透明度和自由的同时,他丧失了成为暴发户的可能性。

  张五常曾描写过他和王石一起吃饭的细节,张五常发现这位大老板“不用公司钱,用自己的钱请吃饭,吃剩的,他要打包带回家”。

  一次,阿根廷登山归来后,王石和六七个队员在当地饭店吃烧烤。一名乞丐上前乞讨,坐饭桌上的王石掏出1欧元的硬币,让队友刘建递给乞丐。刘建不肯给,嫌王石给得太少,拿不出手。王石大怒,严厉批评年轻人摆臭架子、死要面子。

  恐惧自己成为暴发户,节约、克制是王石金钱观里私人的一部分。王石的好友、京城房地产大亨冯仑曾说:王石是被逼出来的圣人。而《王石这个人》的传记作者周烨则分析:“在选择第一种模式创业和选择放弃股权,他显然还有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当年在国营背景下创业,是因为国营企业控制的资源是私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个人价值必须附之于其上,才能有大的空间可发挥;而第二次放弃,王石的想法除了自我人生的定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何可以把万科做得更大。”

  时间倒退到1983 年 ,32 岁的王石只身下深圳发展,身边储蓄几乎为零。在深圳刚开始做玉米生意,第一单赚了3.9 万。此后,他亏过30 多万。后来,又一夜之间赚了300 多万。

  一次过年,生意伙伴陈宇光把一箱10 元一张的人民币放在王石家里的玻璃茶几上。王石一语道出了自己的心迹:“我这个人志向很大,这一箱钱岂能满足我的欲望。”

  1988 年,王石口袋里有2.4 万元存款。当年年底,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公司以净资产1324 万元折股1324 万股入股,一元一股。国家占有股份60%,万科占40%。别人问过,他是否想拿下这大概价值500 万的股份?王石的反应是第一时间给老家的表弟打了个电话,让表弟将王家族谱寄到深圳。“我当时想,如果我的祖上有遗传基因,我就要了这笔钱。”王石查找家族上下30 代,发现没地主,“我想自己乱花钱的可能性很大,就没要。”关于这个艰难的抉择,每次接受媒体采访,王石都不自觉拿这个段子来解释当时自己放弃的心态。

  在500 万的压力下,王石作了一个安全而平均的选择,40% 的股份归万科全部职工所有,大家都不分。后来,为了表示董事长对万科的信心,他把自己2 万元的存款拿来买了股票。如果王石当年没有放弃40% 的持股,今天,作为中国第一房地产企业董事长,他应该在中国富豪榜单排名第几?

  2003 年《南方周末》采访王石时,他答道:“我1983 年到深圳来,就定位自己是个打工的。我没有一定要拥有的情结。 ”

  对金钱的必要放弃,或许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对一个想做大事的人尤其必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不患寡,患不均”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社会也向来有仇富心态。个人突然有了钱,会把自己摆在一个极其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像他这样爱出风头、独来独往的人,名利之间只能选择一项,他只选择名。

  上世纪90 年代,王石在接受中国各种媒体的采访时一直如是说,2007年,他还是这么说。

  10 月16 日,在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演讲现场,面对80 后的学子,王石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会成一个颇有意味的建议:包容与妥协。

  疯狂的石头

  “王石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人”。这句评价出自于王石的登山好友、华西都市报记者刘建之口。除澳洲之外,刘建跟王石一起登上过世界的其他六大洲的顶峰,以及后来的北极和南极。每次登峰后,刘建的习惯是等着年纪比他大10 岁的王石爬上山顶。2003 年5月22 日,刘建在珠穆朗玛峰等了王石30 分钟后,“他终于走上来了”。王石下山后,有人让他填表,他写下“王石,1.75 米,万科”。旁人更正他,是写登顶的高度——8848 米。那刻,王石流泪了。

  1997 年,王石开始登山,就没再肯停止下来。王石开玩笑说,可能跟他的母亲名叫石磊有关。在深圳万科的办公室内,放着王石把每次登山归来都会带回的石头。他说,这些石头写着他人生的轨迹。2005 年,他登完世界七大洲的巅峰和南极、北极,世界上完成这项任务的,迄今只有10 人。在他的办公室内,挂着岳父写给他的一幅书法,上面写着三个大字:“远归人”。王石说,亲人的用意在“归”字上。

  在登山队员中,王石算一个老者,他只能用阅历的丰富来弥补自己的体力不足。登珠峰时,一位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没有登顶,王石总结道:“我知道自己的目标只是登顶珠峰,任何与登顶无关的消耗体力的事都一概不做。”整个登顶过程中,王石一直保持这个态度,别人出帐篷看风景、应付记者采访,王石则统统都不做。

  如果万科追求的目标是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十年登山,王石追求的则是山峰的高度。王石对记者说,很长一段时间,他登山就是为了寻求刺激感和实现感,表现个人理想主义以及张扬自我。“到2004 年7 月份,我还清楚地记得,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下山时,当时天空飘着小雪,我感觉很失落,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失去目标了。”

  这时,一封信又让这个“疯狂的石头”找到登山的另一种意义。

  2005 年,去往北极探险时,王石收到了一封著名动物学家潘文石的信件。因为行色匆匆,王石上了飞机才打开。常年在野地做勘查调查的潘文石写信给王石,肯定了这名企业家的探险行为,认为是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精神是一致的。

  王石看后觉得很惭愧,“我并没有关心世界生物多样性之类的问题,我读到了话外之音,他认为我是知名企业家,社会上有一定的号召力,可以让别人知道我的这些探险的事情。”

  王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比别人有更多的能量,回想起这个温习过无数次的故事时,他略带调侃地说道:“原来,我可以更高尚一点。”

  “我第一次感觉探险活动可以很高尚。这是一个转变。”王石说。自此,王石后面的探险开始与环保牵连在一起。去南极,他开始为白头叶猴募捐,今年,从瑞士登山回来,他在当地把自己的登山用品拍卖,然后把资金捐赠给动物多样性的保护组织。再后来,公众看到他成为阿拉善企业慈善协会的会长。同时,王石也给联通、摩托罗拉做广告代言,他把广告费全部赞助给登山事业。

  与其说意识到个人和社会、公众生活之间的联系,王石的冒险性格也注定他要不断改变自我。

  今年,王石去爬了瑞士和南美洲的一些高山。除了做慈善,他发现自己往日的目标意识逐渐退化了,在给记者讲述他的登山人文倾向时,一个隐藏在企业家背后的感性王石呼之欲出,他一路滔滔不绝讲述自己在瑞士体会到效率和山地民族的关系、在土耳其领会到拜占庭文化的影响等等。

  王石说,现在是否登顶对我再也不重要了,关键是享受风景。

  我不是布兰森

  喜欢登山、滑翔等各种极限运动,让个性张扬的王石落下了“中国的布兰森”的绰号。一次,第一财经电视频道《波士堂》的制片人杨晖跟王石聊起这个外号。王石说,你觉得我像吗? 对方就是一名花花公子。在杨晖看来,王石是最不像老板的老板。2000 年,杨晖做《东西部企业家对话论坛》,邀请王石到重庆参加。王石自己买了来回机票。当天下小雨,露天论坛的板凳都有一些潮湿,王石就这么老实地坐着,没有抱怨。他给《波士堂》出书写序,仔细向对方要了书稿,读完了才肯写。王石的传记《道路与梦想》的章节标题全部都是根据他喜欢的文学名著起的。

  相比维珍航空老板、高中没有毕业的布兰森,王石是一个典型的书生。王石随时读书,登山时也没放弃。对登山运动员而言,任何一件多余的事物都是浪费自己的体力,也会浪费团队的体力。书,在登山时肯定是一种奢侈品。王石告诉记者,只要在海拔6500 米以下,他都一直带书上山。登山队员们开始都非常不习惯,然而时间久了,大家也习惯了王石的嗜好。从杰克•韦尔奇的自传,到美国英语,王石一路看下来。2007 年,他看完日本女历史学家的10卷本的古罗马历史书。

  采访时,一谈到书,王石就收不住口,特别是谈到历史。“中国在建长城时,罗马帝国在修路。你想想,长城是隔断的建筑,御外的,但罗马的道路是对外联通的。中国和罗马两个帝国,一个封闭,一个开放。到现在2000 多年过去了,罗马修的道路还在使用,而我们的长城,已经丧失了其功能。”说到这里,房地产商的王石不禁慨叹几百年前的罗马工程质量的杰出。王石谈历史,他可以与你分享对不同历史学家的好恶,并理性说出喜好的原因。和同期成长出来的中国房地产大亨一样,王石表现出对于知识和信息极度渴求和好奇,同时,喜欢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不仅写博客,而且写作勤奋。2005 年开博后,他天天写,到现在为止,一周写两三次,然而,王石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不自信。

  从小,王石的语文就挣扎在及格的边缘。他至今记得其语文的最好成绩——84 分。而书面文字并不妨碍他的口头表达天分。“我从小就是故事大王,一讲故事,就能吸引到很多小朋友过来。”采访前,每一个了解王石的人都会提醒记者,一定要问最重要的问题,不然任何一个问题,擅长表达的王石都会无限地拉长来谈。2005 年,因为他在公众面前频繁出现,媒体给王石演绎出一个新的封号:“超级男声”。采访过王石的一位《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说,王石追求完美,滴水不漏,“不说错话的能力”叫人叹服。

  博客写作,成为善于表达、愿意交流的王石另外一种时髦的表达方式。他说,到了网络时代,大家都喜欢看图,虽然图片和文字不是他的强项,“但是要去适应它”。现在的王石的博客基本上就是看图说话和每日的影像记载。军人王石的好胜和自律的一面在他的博客中顽强地表现出来。

  B= 外滩画报

  W= 王石

  汤因比的书确实不好懂

  B:这两年市面上出版过关于您的三四本传记《道路与梦想》、《王石这个人》等,大家似乎都对您很感兴趣。

  W:那些都是别人写的。《道路与梦想》是我写的。

  B:这几本你自己觉得哪本比较满意?

  W:《王石这个人》不错。

  B:《道路与梦想》的文章标题很有意思,感觉您还是一个文学青年。比如标题有《红与黑》、《喧哗与骚动》、《荆棘鸟》、《光荣与梦想》等。

  W:对,都是我写的标题。只有《喧哗与骚动》是缪川提和我合作的,其他几本都是我印象很深的书。

  B:听说你早年特别喜欢于连这个人。

  W:我喜欢这本书,于连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司汤达把时代描写得很好,我不是指特别喜欢于连这个人。《红与黑》里于连是个贫民,通过自己奋斗上去,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喜欢社会提供给这样一个贫民一个奋斗向上的社会环境。

  B:你早年看这本书大概是什么时候?

  W:当兵的时候,大概20 岁上下。

  B:后来你记得前后看过几次吗?

  W:就看过一遍。那个不属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东西。那本书,看一遍就不会再去看了。

  B:那你反复看的是哪些书?

  W:反复看的书,一是值得看,二是还比较难懂。印象深刻的是历史研究类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的研究》,到现在还没有看完。汤因比没有非常严谨的哲学思辨,但有学术根底。以前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类中国史书在逻辑上没什么新意,就是大历史,作者相信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思辨上并没有什么,严格来说,没有新意。汤因比的书对我来说,是对世界观的改变,有根本性的影响,但确实不大好读。

  公益活动花钱要比找钱难得多

  B:你平时的个人精力,哪方面投入最多?

  W:登山最多,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极限运动上。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我会去运动、讲学、考察等。最后三分之一时间在工作上。董事长的活不是朝九晚五,还可以调整。公益活动没有严格区分开来,现在基本上把极限运动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

  B:您曾经说您的收入1/3 捐给慈善。那您捐出来的是怎么用的?

  W:有几个阶段。第一个是支持户外运动和极限运动。年轻人喜欢登山,但是没有精力和资金。二是设立户外运动的救援组织、专家等。现在中国没有救援的支撑体系。现在我做公益活动慢慢多了起来。

  B:你做的公益活动在哪几块上呢?

  W:几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如海豚、候鸟等。再一个是弱势群体、农村医疗、残疾人救助等。

  B:有没有什么失败的案例,觉得钱没有用到刀口上,很多名人的慈善钱就被乱花掉了?

  W:到目前没有。只要把握两点,一个是项目选择上—很多你说的情况都是名人自己被动去做的慈善,而我是主动去做公益。企业家都讲效率,不会发疯去做。还有,这类项目不是投完钱就算了,有问题了再发现,按年度三年来安排,每年我都有一些朋友或同事进行评估,看看这些项目能否继续下去。

  B:今年你当上阿拉善慈善委员会的轮值主席,你跟前面的会长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W:在这次选举结果出来之后,我在发言中基本就讲了四个——萧规曹随吧。这就是汉朝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就追随吧。阿拉善第一任会长创办了三年了,我是继任的。两年时间很短的,没有什么新的举措,就是原来确定的方针,往下执行。

  B:您2006 年总结大会上说花钱比挣钱难?

  W:做公益活动来说,花钱要比找钱难得多。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挣钱并不难,因为成熟企业建立了它的经营模式,挣钱就很容易了,但公益活动,不是说花钱难,而是体现的效果是很难评定的,是不可量化的,如村民的民主水平是不能量化的。非赢利组织这样去做,对企业家是非常大的挑战。

  我当董事长期间,万科利润是不会超过25%

  B:您以前有句名言,说万科超过25% 利润的房地产不做。现在呢?

  W:我们的净资产回报现在是15%左右。就内地上市公司来说,有两家房地产公司有两家净资产回报超过40%,实际上它们是土地开发,严格来讲不是房地产开发。就万科来说,即使现在房产价格上这么高,但土地的价格也越来越高。二是万科开发的房子,投资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毛坯房和精

装修,精装修就每平方米2000 块钱。其他我不知道,我当董事长期间是不会超过25% 的。

  B:有人说你做商业,是凭你的直觉。你认同这一点吗?

  W:这是角度问题。我谈事情时,你不觉得我的逻辑很强吗?为什么我1988 年没拿钱,我想得很清楚,没有挣扎。当时就决定的,不是事后美化。万科为什么搞房地产,一直在做减法,因为我们最好的资源在这里。

  B:每位作家都有其写作风格,你作为一个房地产商,和其他人相比,你的风格是什么?

  W:没有想过,没有横向比较过。只能说万科的特征是简单、透明、规范和责任。

  B:三好学生感觉?

  W:不是。逻辑是连在一起的。不透明就不能简单,不规范没法简单,这是方法论。什么是简单?你能有多长的时间把企业描述清楚?越短越简单。比如, 上海的复星集团,我相信两分钟是说不清除的。万科用6 秒就够了,城市住宅开发商,上市蓝筹股,受尊敬的企业。全部描述出来了。第一个描述公司干什么的,第二个说明是上市公司和行业影响,第三是品牌形象。一般来说,公司用两分钟讲清楚就不错了。

可口可乐用两秒钟就可以说清楚了,它是世界最大的软饮料,但是其他谁敢这么说!万科用6 秒钟就可以解释清楚!哈哈。

  B:那你用十秒钟来说清楚一下你自己是一名房地产商或登山者,还是一位丈夫、父亲或儿子?

  W:我就是一个企业家。

  B:如果你没有做房地产,如果有下辈子,你会选择什么职业呢?

  W:不知道。人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只觉得现在不错。人生是有限的,不要太贪得无厌。我只能说,自己很幸运选择了房地产。任何事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成功是偶然性,为什么是你,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必然性是时代给每个人都有这个选择的机会,每个人都是有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