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水厂:见证特区发展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15:57 深圳晚报

  □本报记者 蔡志军

  在深圳水库的南面,有一座风景优美的现代化水厂,那就是东湖水厂,有着46年历史,是深圳地区最为悠久的自来水厂。这座比特区历史还长许多的水厂,在4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奇迹。

  六十年代深圳第一家水厂

  东湖水厂历史上最早叫做深圳水厂,这个名字显示出当时它在深圳的地位,独此一家,别无二家。它就是深圳后来众多水厂的“长子”,是深圳市第一家自来水企业。

  有深圳水厂的时候,这里还是宝安县。这个宝安县的深圳水厂,是1961年5月18日,由广东省委批准正式兴建的。当时正在建设向香港供水的深圳水库,宝安县借此机会向省委提出建设深圳水厂的要求。1962年6月深圳水厂通水投产。当时有职工38人,分别使用2个直径3米的压滤罐和漂白粉进行过滤及消毒,采用山顶水库(即高位清水池)自流方式供水,供水能力为每天0.25万吨,服务人口1.5万人。

  当时,水厂制水工艺尽管简单,但却没有技术人员。为了培养自己的技术员,在水厂建成之前,专门从深圳中学挑选了2名优秀学生,送到广州自来水公司学习化验技术。当时用于直接过滤水的压滤罐,一直沿用到1982年才功成身退。现在这种压滤罐,还安放在水厂的一个角落,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在宝安县的历史中,深圳水厂进行了3次较大的改造扩建。1968年水厂二期工程完工,新增压滤罐2个,日产水量达到0.5万吨/日,并改用水泵供水,山顶水库仍保留以作调节。1973年8月起使用液氯消毒,克服了漂白粉消毒配置浓度不稳定、消毒效果不稳定等缺点。为满足供水需求,1978年动工兴建了1.2万吨/日的脉冲澄清池和无阀滤池,并对山顶水库进行了扩建,1980年建成投产。

  八十年代水厂建设三级跳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原来的小渔村一下子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成千上万新移民涌入特区,城市用水量激增,深圳水厂迎来了建设发展的高峰期。市委、市政府多次对水厂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及挖潜改造,旨在提高水厂的供水能力,满足市区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1981年至1982年,水厂第一次改造,建成了6万吨/日的供水系统,建造了环流变速隔板反应池、蜂窝斜管沉淀池、移动罩滤池等,这样原先使用了20年的压滤罐终于功成身退了。1982年5月,深圳水厂也更名为深圳自来水公司水厂。

  1984年至1985年,水厂第二次改造,建成了供水能力为12万吨/日的生产线,完成了移动罩滤池程度自动控制改造,首开深圳供水系统自动化工作先河,又从英国引进了专用于水厂巡回检测的计算机系统,全面监控水厂生产的关键环节,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集中监控的水厂。期间,水厂再次更名为深圳自来水公司水库水厂。

  1988年,水厂完成第三次改造,供水能力提高到30万吨/日。中央、省、市领导多次来厂视察,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还题写了新厂名。1986年,水库水厂正式更名为东湖水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东湖水厂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三次改造,是伴随着特区成立并飞速发展而进行的,成为深圳城市创建之初的见证者。

  现代化水厂屹立东湖之畔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水厂不再单纯追求供水量的增长,而是对水质有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东湖水厂35万吨/日改扩建工程立项,拆除了两条老的生产线,新建了新型供水系统。2000年,35万吨/日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及13万吨/日V型滤池竣工投产,标志着东湖水厂成为以一座为常规工艺为主的现代化水厂。2001年7月,35万吨/日的预臭氧处理系统建成,使东湖水厂成为全国首家采用预臭氧化工艺处理饮用水的大型水厂。从2004年开始,东湖水厂还启用了PAM投加工净水,净水效果更加良好。

  东湖水厂除了自来水厂生产之外,还承担着其他水厂输送原水的任务。1994年东湖泵站建成后,承接了大部分向笔架山水厂和大涌水厂输送原水的任务,但东湖水厂至今仍然保留了三泵房专为笔架山水厂输送原水。

  46年,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一个水厂自身发展的历史。从0.25万吨/日到35万吨/日的供水量增长,见证了特区迅猛发展的历史,而从简单工艺到预臭氧工艺制水,又契合了“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新轨迹。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