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进 情满滇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08:20 东方网-文汇报

  上海路、上海村、上海中学、上海商店、上海医院、上海科技培训中心……沪滇对口帮扶走过了十一个年头,在那些受援的云南乡村中,“上海”播下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于土壤,发芽成长,结出了累累硕果。

  早在1996年,中央就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沪滇双方共同把红河、文山、普洱(原思茅市)、迪庆共四个州市确定为开展对口帮扶的重点州市。2005年,上海率先把帮扶人口较少民族——德昂族发展纳入了“十一五”沪滇合作规划,形成了目前“4+1”的沪滇合作模式。

  区别于“撒胡椒粉”式缺哪儿补哪儿,上海对口帮扶云南采取了“整村推进”递进式作法——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针对每一个村的实际情况,有机整合生活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事业、特色产业培育等领域,进行一系列全方位的援助。说起上海的对口帮扶,不少云南干部都竖起了大拇指,“无论在整村推进的力度、建设质量、受益群众面乃至扶贫机制创新等方面,上海都做得比较好。不但让贫困的老百姓首先在物质上得到了实质的改善,更让他们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看到通过自身努力后未来发展的新希望。”

  聚焦民生,打出“扶贫攻坚”漂亮仗

  通自来水、通电、通路……上海帮扶的重点始终把“民生”放在了首位,这些看起来十分基础的生活设施改善,正是针对着老百姓最迫切的问题。

  在迪庆州尼西乡的新阳村,缺水是长期困扰着当地村民生活的难题。今年初,该村被列入滇沪对口帮扶项目,55万帮扶资金中的一部分就立即被用来为全村每户人家安装了自来水管。村民阿茸培楚对记者说,“通了自来水,我们全村的老百姓都高兴坏了,这可是了却了几代人共同的心愿啊!”

  据悉,目前上海已在云南累计组织实施整村推进试点村1424个,援建了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295个,实施了一批以通路、通水、通电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帮扶项目,515个自然村的5万余户贫困户直接受益,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2007年,上海对口云南的帮扶项目资金高达1.27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近11%,其中援建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161个,配套建设57个希望小学、57个白玉兰卫生室等投入就占据了帮扶资金的半壁江山。

  扶持产业,由输血转为自我造血

  生活基础设施的改善虽然迫切,但是自我发展的能力的提升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如何有效地加强“造血”功能,加快部分地区的脱贫速度,使老百姓看到脱贫致富的曙光,成为沪滇对口帮扶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今,上海经过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路子:结合实际对特色产业重点扶持。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拔、气候等各有不同,选择特色产业,用当地干部的话来说,就是要“找准路子”。在普洱市,上海援建了普洱上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种植精品西瓜、甜瓜等;在迪庆州,奔子栏村选择了种植葡萄,新阳村则认准了反季节蔬菜和尼西鸡。

  正如沪滇对口帮扶合作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孔垂柱所说,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是受援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从扶植产业出发,逐步壮大当地企业,加大农民增收的步伐,要让它们找到竞争力,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培养人才,留下带不走的资源

  脱贫先脱愚,扶贫先扶智,人才对于受援地区来说是一笔带不走的宝贵资源,而教育科技也始终在沪滇对口帮扶合作项目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据统计,滇沪合作11年以来,上海已为云南援建希望小学近500所,先后安排专项资金援建红河、文山、普洱教育培训中心和“白玉兰”远程教育网点302个,运用该网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9万多人次,培训农业技术、农业医疗等骨干3万多人次。

  采访迪庆州时,该自治州州委书记齐扎拉反复强调了人才素质,尤其是干部素质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今年,迪庆州将建立一所“上海中学”,不但校长、教务长等职位全让来自上海的教师担当,还要在这个学校里集中一批上海的志愿老师,最大化发挥上海教师资源效用。

  在普洱市,第一批沪滇援建的项目——普洱上海培训中心已成为当地推广农业科技、弘扬普洱茶文化的“中心”。记者正巧赶上了普洱市贫困青年茶艺师培训班在该中心的开班仪式。据介绍,此次培训班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和当地共青团共同组织,授课内容涵盖了茶树栽培、茶文化以及制茶等。

  本报记者唐玮婕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