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声“大哥”演绎30年兄妹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10:18 燕赵都市报

  阅读提示

  一个姓何,一个姓樊;一个是路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一个是因病致残的盲残人,生活窘迫。两个本不相识的人,却有着一段长达30余年,感人至深的兄妹情。两人是如何相识,又是如何变得比亲人更亲?

  2006年腊月,樊东升的妻子董敬兰患病住院,心脏每分钟跳动仅30多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何学红求助于社会各界,为大嫂筹齐了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费用,准备腊月二十三动手术。

  这一天,本该在医院守候的是董敬兰的儿子樊立同,可是何学红却怕孩子一个人在医院没有主心骨,所以执意要在医院里陪伴,这一陪就是一天一宿。女儿何源心疼妈妈,也过来医院陪她。入夜,娘俩依偎在走廊的长椅上,女儿问:“妈妈,您为什么对樊舅舅这么好,对他们整整好了30年?”这个问题让何学红想了很久,已经融入血液的东西实在不能用道理来阐述,亲情是没有办法用嘴说出来的。

  “我愿做你的眼睛”

  58岁的樊东升是盲人,何学红比他小8岁,她管他叫哥。

  1977年,在团区委工作的何学红在乔屯橡胶厂遇到了他,当时他正艰难地将一段报纸翻译成“盲文”。何学红被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决定帮助他。于是,在团区委办公室里,便有了两个年轻的身影。一个念、一个写。逐渐两个人熟悉起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当时,我是路北青年中的先进典型和学习榜样,经常要写一些汇报材料和总结,她就像是我的眼睛,帮我把盲文翻译成汉字,然后反复修订,直到没有一点错误为止。”回忆起当初,樊东升记忆犹新,“我觉得小何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不会因为残疾而看不起我,我有什么事都愿意和她念叨念叨。”

  当时两个人互相称呼对方为“樊大哥”和“小何”。可是不久,因工作调动,何学红由团区委调到了区妇联工作。而樊东升继续在桥屯橡胶厂上班。不同的工作,繁忙的生活使得两人逐渐没有了联系。

  一段因工作建立起的友谊会因工作变化而中断吗?

  一声呼唤,唤起10年情

  “我是盲人,认人全凭听力。有一些人的声音过不了多久就不记得了,可是小何的声音我一直都记得。”樊东升说。

  1994年,就是何学红在街头的一声“樊大哥”,让两个10年没见的“兄妹”再次联系在一起。

  “当时我在上班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叫我‘樊大哥’,虽然我们已经10年没见,可是我还是一下子就听出了何学红的声音。”樊东升说,“当时我特别激动,虽然听说小何在妇联工作,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见面。所以一见面,心里头觉着特别亲切。”

  见面后的两人才知道,在这十几年里,大家都组成了各自幸福的家庭。樊东升在1984年,和同是盲人的董敬兰结了婚,并且有了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樊立同。从此,何学红心里除了牵挂樊大哥,又加上了嫂子和侄子。

  看着樊大哥幸福的笑脸,何学红打从心里为他高兴。但她又为樊东升一家人今后的生活发愁。两个盲人带着一个孩子,今后该如何生活?何学红作为一个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又能帮得了他们多少?

  30年,“樊大哥”变成“大哥”

  从那次重逢开始,何学红逢年过节就有了一个首先要去的地方———樊大哥的家。“在机关,过年过节一般都安排小何值班,大年三十每次下班,她都要提着两份东西,先到我家看看,把东西放下,然后再到她婆婆家里去给婆婆过节。”樊东升说。

  虽然何学红每次都会给樊东升带去不少东西,但是她却很少告诉他。因为何学红心里很清楚,樊东升是要强的,再加上身为盲残人,心里总有一点点敏感,直接帮他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刚开始相处的时候,何学红就非常注意“火候”。给樊东升送钱物,何学红从来都不刻意表达,而是把东西放在易发现的地方,就和樊东升唠嗑,避免他的尴尬。后来,小侄子樊立同长大了,她就喊同同下楼拿。“我这样做不是想少走几步道,而是因为我想和大哥、大嫂的交往是在一个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残疾人有时更敏感,这样做他们会更好接受。”何学红说。

  30年来,何学红隔三差五就要到樊大哥家里去看看,即便是工作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打电话到樊大哥家,问问他们一家人有什么需要。

  慢慢地,樊东升对何学红的称呼从开始的“小何”变成了“小妹”,何学红也从喊“樊大哥”变成“大哥”,他们情同手足。

  “同同就是我的亲侄子”

  随着同同的长大成人,一些小事同同已经能够帮助父母处理了。何学红看在眼中,喜在心上。可是,细心的何学红却发现,特殊的家庭环境还是给樊立同的成长带来了一些影响。同同和同龄的孩子比较起来略显沉默、内向,这让被同同亲切喊作“姑姑”的何学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1998年5月29日,是同同12岁的生日,当时他正因摔伤造成腿骨折,躺在家中。为了让同同像其他孩子一样,能够过一次像样的生日,何学红多方联系了省妇联及孩子所在学校,为樊立同在家中开办了生日会。看着灿烂的笑容久久荡漾在了樊立同的脸上,也让姑姑何学红备感欣慰。

  “哥哥的病撕扯着我的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樊东升夫妻的年龄一年比一年大,哥嫂的身体又变成了何学红最挂心的事。

  2005年2月,正在上班的何学红的手机上出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是“大嫂”董敬兰的声音。“学红,你大哥已经四、五天没吃东西了,我让他上医院,他说啥也不愿意……”

  撂下电话,何学红就请了假,没10分钟,她就赶到了樊东升家。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他已经瘦得不像样子,脸色蜡黄,说一句话都要喘上半天。

  何学红当时就掉泪了:“大哥,你这时候不喊我,啥时候喊我啊!”

  她带樊东升走了两家医院,做了若干项检查,最后确诊为急性肝炎,转氨酶超出正常值几万倍。医生说,再晚点入院,恐怕有生命危险。

  20多天后,樊东升康复出院,后脚儿何学红就住进医院打点滴,不少何学红的朋友都很不理解,“为了一个樊东升跑前跑后,你图他个啥呀?”可是何学红不这样想。“我帮他不图啥,要是你亲人病了,你急不急?你去不去救?”30年的感情,何学红把樊东升一家已经看作了自己的亲人。

  “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

  30年前,有不少人不能理解何学红。30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和何学红想到了一起。

  不久前的中秋节,丈夫突然问何学红,“你中秋节去看大哥了吗?”当得知何学红准备国庆节之后再去看望樊东升时,何学红的丈夫有了意见。“我这给你准备了一盒月饼,赶快去看看大哥。中秋节怎么能让大哥自己过呢?”

  到如今,路北区宣传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樊东升的家。樊东升家里的电脑是他们装的,出了故障也是他们第一时间来修理。何学红演绎的大爱已经感动了周围的很多党员和群众,他们也加入到了关爱樊东升,关爱残疾家庭的行列。

  令人欣慰的是,在何学红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樊东升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樊东升自学了世界语、创刊了中国第一本盲文杂志《心灵之窗》、荣获了2006年度唐山市文明标兵荣誉称号……儿子樊立同中专毕业后,在姑姑的帮助下,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新生活,已然向这个不幸而又幸运的家庭展开了笑颜,更多的“帮一点”们参与到了对樊东升一家的救助之中……

  (本报记者:田林 齐雪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