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17:56 云南日报

  ——文艺工作者畅谈大力发展中国特色优秀文化

  新华社武汉11月7日电

  新华社记者任忆 廖君

  提到中国,很多外国朋友都会想到“文明古国”“四大发明”等字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成为华夏子孙永恒的精神家园。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之际,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举行。参加艺术节盛会的文艺工作者畅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优秀文化,言语中透示着自豪、自信和责任。大家表示,要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努力。

  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七大报告有关传统文化的论述,在文艺工作者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他们认为,十七大报告为如何保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说,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潮激荡,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和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价值理念,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作品。

  据了解,参加八艺节的很多剧目都对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堪称传承民族精神的精品。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立秋》,展示了创造经济奇迹的晋商集体在失败关头诚信第一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这与今天倡导的诚信一脉相承。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说:“《立秋》讲的是晋商故事,折射的是民族精神。我们在创作之初就确定了指导思想:以反思精神审视历史,在重现传统的同时加入现代阐释,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

  作为传统地方大戏,桂剧《大儒还乡》也赢得了广大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一位观众说:“我们为一代大儒陈宏谋的悲壮人生而鼓掌,更为一个在人生长河中追求至善至美、在人性的不断完善之路上顽强跋涉的灵魂而鼓掌。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由衷赞叹。”

  展现湖北地域风情的《家住长江边》《楚水巴山》融原生态、民俗性、历史性、艺术性于一体,广受好评。《家住长江边》导演赵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丰厚的民族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这也是对传统的一种传承与弘扬。在2006年10月举行的全国歌舞杂技主题晚会展演中,我们这个节目夺得歌舞类一等奖,如今已演出80多场,将来它还将作为湖北的一个文化风情名片,呈现给来湖北旅游的广大游客。”

  艺术节期间,《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高校教师刘中兴参观后说:“无论是木版年画、挑花刺绣,还是利川灯歌、皮影戏,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审美方式,还有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重要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是民族历史、科技、文艺与道德的传承者,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守望者。

  近年来,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可喜进展。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说:“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我们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是保护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保护好他们,才能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荫泽后人。”

  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文化如涓涓流水,不断前进,一旦停止,就意味着枯竭与死亡。广大文艺工作者认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依然立于世界之林,关键在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因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而丰富多彩、永葆活力。

  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是我们的传统,也是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八艺节开幕式晚会堪称是一台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晚会:家喻户晓的民乐《洪湖水浪打浪》经小提琴家吕思清的演绎,变成了一首优美无比的小提琴曲;杂技演员不再是传统的走钢丝,而是在古筝弦上用脚尖跳起了芭蕾舞;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等古老传统艺术与流行时尚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八艺节开幕式晚会副导演梅昌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杂技剧《天鹅湖》把古老的东方杂技和优美的西方芭蕾嫁接得天衣无缝,实现了东方神韵与西方经典的完美结合,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我们在创作中也是吸纳百家优长,借鉴多种表现手段,给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的创作不仅要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还要符合世界发展潮流,这样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参加本届艺术节演出的有76台国内剧目,还有10台来自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剧目。通过文化交流,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如今已被国内广大文艺院团所接受。河南郑州歌舞剧院实行投资主体股份制、市场运营项目制、演出活动代理制、制作人员委约制等进行艺术创作,舞剧《风中少林》推出后被称为武术和舞蹈、演艺和市场相结合的典范。郑州歌舞剧院副院长孙朝辉说,该剧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在海内外已演出100多场,收入1300万多元。

  据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局长助理汪志刚介绍,我们在大量引进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实施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多个国家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通过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从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

  生活是一口井,开掘得越深,获得的创作源泉就越多。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给了文艺工作者巨大的创作空间。

  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火热实践的话剧《黄土谣》《郭双印连他乡党》,反映三峡工程建设的音乐剧《大三峡》《移民金大花》,描述拣煤女工生活的《矸子山》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时代气息的作品在八艺节期间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作品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出色的艺术表现给人们巨大的精神享受。

  近年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推出了一系列反映工人、农民等现实题材的作品。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后,剧院当年就推出了6部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话剧《矸子山》创作排演后,剧组几次深入抚顺矿区,了解工人的生活感触。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佟春光告诉记者:“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空前重视,对我们一线文艺工作者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们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创作应该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总政话剧团政治部主任赵洪江说:“唯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气韵、表达人民大众情感意愿和审美趣味的作品。”

  《大三峡》是我国第一部工业题材的音乐剧,在“直面三峡工程,表现建设者,讴歌时代精神,注重地方特色”的指导思想下,剧组主创人员多次深入三峡工程,体验生活,收集到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一个既有轰轰烈烈的主旋律,又有深沉委婉的悲欢歌;既有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又有山区移民的田园村落;既有青春勃发的时代风貌,又有醇香民间风情的剧本呈现出来。导演梅昌胜说:“我们要通过《大三峡》这个剧目,将三峡工程的伟大精神唱响神州大地!”

  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