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华鲟雌雄比例失调未来堪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06:13 长江商报

  本报记者 罗道海

  几个月前,当科学家们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时候,很多人为它的离去感到惋惜。

  被誉为“长江鱼王”的中华鲟,虽经25年的人工繁殖,同样形势不乐观。

  科学研究发现,中华鲟已出现雌雄比例失调、性腺退化的难题,加之长江污染日益严重,中华鲟的未来令人忧心忡忡。

  专家告诉记者:科学数据显示,人工放流对中华鲟种群的贡献率不足10%。但总体来说,尽管人工繁殖中华鲟已具备完善的体系,但是水体环境的改变,洄游数量的减少,证实自然繁殖仍是中华鲟延续之根本。

  面对浩瀚长江,专家们感到束手无策,历经了25年的人工繁殖,似乎难以挽救中华鲟。

  中华鲟最后的产卵场

  11月5日下午3时,宜昌西坝庙咀江边。

  12条小渔船依次摆开,男人们坐在船头,用磨刀石磨着小鱼钩。两天里一条大鱼(中华鲟)的影子也没有发现。不过,他们也有开心的时候,就在两天前的一个上午,他们捕获了6条大鱼,把他们乐坏了。

  这群男人多数姓杨,是来自宜都长江边的渔民,受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雇请,来这里专门捕捞中华鲟。捕捞的工具是祖辈传下来的小滚钩,“把钩沉到江底,沿着斜坡往上拉,只要小钩碰到了大鱼,小钩就会越缠越多”。

  葛洲坝下游水库的一部分是捕捞地点;上午9点到下午2点,是专家们规定的捕捞时间。

  可是,渔民并不买账,他们甚至有时为了确定捕捞时间和地点,与专家们发生争吵。

  “捞一条大鱼多少钱,谁不急哦。”杨师傅夸耀,他小时候和父亲在长江里捕鱼,随处可见的中华鲟并不是稀罕物,10多条小渔船一天可以捞几十条!

  “不过,那时中华鲟不值钱,一斤才卖8毛钱。”

  40多岁的杨师傅并不能理解对面几条船上专家的想法,他们人手一台

笔记本电脑,就是为了一条“大鱼”。

  “才过去20多年,肉味腥得不得了的中华鲟,咋就成了个稀罕物!”杨师傅不解。

  船上有“鲟考”的字样,专家们来自长江水产研究所。10月13日这天,他们一行20多人开赴宜昌。

  领队杜浩告诉记者,为了研究和繁殖中华鲟,每年他们都会来宜昌住上2个月。

  “谁叫这里是最后的产卵地呢。”他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并不厌倦。

  本来,每年夏秋时节,中华鲟便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的16处产卵场产卵,待幼鲟孵出后,便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但是随着葛洲坝水电站的建设,它们在长江失去了产卵繁殖的场所。经过长达5年左右的适应,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对于科研来说,这7公里就成了最后研究中华鲟的目的地,也是人工繁殖中华鲟所需亲鱼(用于人工繁殖的野生种鱼)的捕捞地。

  大江截流开始人工繁殖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是最早参与研究中华鲟的机构,这里收罗了各种鲟鱼。

  10月5日上午,研究所里来来往往的全是黄头发、蓝眼球的外国游客。

  游客们第一次见到中华鲟,显得无比兴奋。“Aclpenser Sinensis Grdy(中华鲟)——真的是比人还长的古老大鱼呢!”灰褐色的肌肤,长棱形的身体……中华鲟每挥动一次尾巴,都能激起一阵叫好声。

  不远处,两位工人的劳作并未引起游客的注意。

  他们正在将人工繁殖的“小蝌蚪”,从一个水池里捞起移到水桶里。其实,这种灰白色的“小蝌蚪”就是中华鲟,它们来到世上还不到2个小时。“你看,它们都在游动,头是头,尾巴是尾巴……”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肖慧介绍,1981年葛洲坝截流,长江被一道大坝拦腰截断。千百年来,中华鲟上溯长江繁殖的通道猛然间被阻断,长江的合江至金沙江屏山段的800公里16处产卵场也全部消失。

  “不能因为葛洲坝的建设,而让中华鲟灭绝。”

  1982年,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成立。当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开始工作,它们的任务是人工放流增殖中华鲟。

  所谓人工放流增殖,就是从长江里捕捉野生雌雄中华鲟,进行人工取卵取精,人工受精,繁育出幼苗,放入长江,以增加长江里中华鲟的种群数量,达到延续物种的目的。

  次年,人工繁殖中华鲟获得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

  25年过去了,长江水产研究所和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每年都要人工捕捞野生中华鲟,进行人工催产繁殖,并投放几十万尾幼苗到长江。

  如今,在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的后院有两个简陋的、密封的塑料大棚,里面是“小蝌蚪”的成长地。

  饲养师傅介绍,照顾鲟苗比照顾娃娃还麻烦。24小时流动的水,是附近深井里抽上来的,“自来水太凉,达不到鲟苗的要求”;“原本这里是要装空调的,但是所里没有钱,也就只能搭起棚子,点上白织炽来提高温度了。”

  “鲟苗稍微大点,就开始吃蚯蚓了,再大点就要吃专用饲料了。”

  雌雄比例失调种群衰退

  经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批复,2007年度科学用中华鲟捕捞指标为24尾,其中12尾用于人工繁殖,12尾用于电子跟踪和标记放流。不久前,科研人员在宜昌江段捕捞野生中华鲟10尾,其中雄鱼仅2尾。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刘灯红说:“雄性比例持续减少,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里工作了17年的这位专家有着自己的苦衷。

  他介绍,按中华鲟物种安全性要求,雌雄的比例应该是1:1,但这几年雄鱼越来越少,有时达到10:1,2004年秋甚至达到了18:1,这意味着可能有部分成熟的雌鱼无法完成生殖,整个中华鲟的种群在衰退之中。“本以为雄鱼下降5年左右后,比例可能回升的,但近年观察得知,雄鱼比例仍在持续下降。”

  “去年捕捞的19尾中华鲟中,仅发现2尾雄鱼。我们现在进行的人工繁殖,都是两个所里雄鱼共用。”刘灯红说,早在1995年就注意到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调。

  “雄鱼比例为什么会持续减少?”

  “雌雄失调是中华鲟资源量下降的表现。”刘灯红解释,由于雄鱼8年就可成熟,而雌鱼最少需要14年。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雄鱼的抵抗力不如雌鱼,一旦环境有变,雄鱼资源首先衰减。“也有可能,在此期间发生性逆转,让原本出生的雄鱼,忽然‘变化’成为雌鱼。”

  此外,葛洲坝建坝后,中华鲟持续了约5年的转化期。这5年左右时间中,产卵地由原来的16处之多,减少到最后找到的一处产卵地。对现在出现的高龄化中华鲟来说,就是因为受这段时间的耽搁而出现的阶段性影响。

  “雄鱼中华鲟鱼精子活力下降,也是性别比例失调的一个原因。”刘灯红说,中华鲟起源于东欧比较寒冷的地方,属于亚冷水鱼类,需低温刺激其性成熟。10多年前,中华鲟快速运动精子可以达到数分钟,现在已不到30秒了,几尾雄鱼都不能保证催产1尾雌鱼。而现在长江水温升高,中华鲟产卵期已推迟20天,11月中旬才产卵。

  “原来一年产卵2次,2003年以后发现只有1次了。”

  当然,“回归雌雄比例平衡”是每位科研人员都愿意见到的,“现在还不能人为地改变性别”,对由外因造成的种群雌雄失调,只能是期待时间能让其回转。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