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元化户籍制度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04:3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9月1日14时53分,一个新生命呱呱降生,他叫方祝帆,父母本是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健康村6组农民;同一天,另一个新生命也来到人间,她叫范澍嫣,家住成都市武侯区龙腾中路2号。这两个婴儿,一个住乡下,一个住城里,成都市公安局发给他们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并没有两样,“户别”栏里都填写“居民家庭户口”字样。两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不再有“乡下人”与“城里人”的身份区别,他们今后在入学、就医、择业等方面享有完全同等的权利。

  城乡“门户之限”日渐消除

  成都现有1100万人口,从2004年开始分步实施一元化户籍制度,2006年年底全面完成,即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成都市公安局副局长何建生介绍说:“这意味着‘农民’一词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农民不仅享有现行政策条件下作为农民身份应当享受的权利,而且逐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权利。”

  成都农民向城镇集中主要分3种类型:在5个中心城区建设完全与城市接轨的农民新居工程;在郊区以重点镇为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城镇新型社区工程构成重点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远丘区山区,根据区情适度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通过买房,53岁的曾发明2005年成为成都市双流县居民。去年6月,他患直肠癌,看病费用不菲。这时,他像成都市民那样依法交纳了一个季度的保费174元,结果当年11月花去的6万多元住院费一笔报销了4万多元。由于治疗及时,曾发明的病情得到控制。如果在过去,农民身份的他就享受不到这项社会保障。

  目前,成都已彻底放开本市农民到城镇入户的户口政策,规定在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即可入户,租房也可登记户籍。

  户改重在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户改新政重在解决“农转居”后农民的后顾之忧。

  记者从成都市劳动社保局了解到,目前,成都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以

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与城市社保制度接轨。成都市规定,被征地农民都可以办养老保险,政府给予20%左右的补贴。男性到60岁、女性50岁,就可以每月领到近300元的养老金。

  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6年的2.61∶1。从2003年到2006年,成都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年均增加10.53万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后,继续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者,摇身一变成为“农业工人”。

  新居民离土不离权益

  青羊区苏泊桥街道培风新居社区,是成都第一个“农转居”民众集中居住小区。

  居民谢金辉女士一家5口人,以前是农民,靠9分菜地维持生计。去年5月2日“农转居”后,她家原来3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置换成一套一居室和一套两居室的楼房,户口簿户别栏里有了新称谓:居民家庭户口。

  不种地了,靠什么生活呢?每个月领274元养老金的谢金辉告诉记者:“我家租出去一套房子,儿子在城里开

出租车,老伴在工厂打工,加起来每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我的养老金会随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上浮。”

  成都市公安局户籍科民警纪丽说:“‘农转居’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补偿权、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权等不发生变化。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可享受相邻区位

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

  培风新居社区书记兼主任张建林介绍,区里出钱定期搞各种免费就业培训,村民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再加上房屋出租、土地流转收益和村集体资产的分红,去年培风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城中村或近郊农村有地利之便,“农转居”比较顺利。对远郊乡镇的“农转居”农民,如何保障其应当享有的权益?

  成都推行的办法是:通过土地整理,推动农村院落拆并和农民居住向城镇、中心村和聚居点适度、自愿集中。成都市规划建设600个农村新型社区。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67个,入住农民14.7万人。

   本报记者 刘裕国 苏显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