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图片产业发展论坛嘉宾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18:25 新浪文化

  互动议题

  一:中外图片市场的比较与分析

  二:中国图片如何走进国际出版、展览和收藏市场

  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再次介绍一下嘉宾,我就按他们坐的顺序来介绍了。

  曾星明 顾铮 刘树勇 崔波 吕辰 匡展宇 柴选 孙京涛

  我是主持人黄文。

  黄文::刘树勇老师先抛一下砖吧!

  刘树勇::不知说什么,因为市场的这一块说实在的不在我的兴趣之内,我主要是来听的,第一届我就听了,现在很多人很关心我们的影像,保护过去的影像资源如何市场化,说白了,如何变成银子,大家现在对银子的欲望比较强烈,也比较迫切,忙活半天了,总要变现,所以说现在,去年一个论坛说的可能稍微的空泛一些,主要是在概念上做,今年稍微具体一些,所以我们请了一些图片经营机构、包括画廊,今天陈光俊先生到香港去了,明天才回来,他是特别想来,但是是提前的一个计划所以没来了。我在这儿提供不了更多的经验,因为我不是操作这一块的,我只是做研究,我想更多的问题还是,大家特别是听了相关的这些专家、学者、CEO,谈到这些话题,大家有什么疑问的,特别是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有什么疑问的大家可以提问。

  记者::我是中国记协主办的中华新闻报的记者,我是下午才来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没听太多,但是问题还是可以提一个的,我就觉得现在我们,你看中国的摄影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高峰的时候,当然离最高峰还有一段距离,可是大家摄影师的热情非常高,另外美国联系图片社的总裁,好像新闻摄影这一块好多人都在提他,我就问问,你觉得现在我们中国摄影师,一流的摄影师摄影的水平和国外摄影师的摄影水平怎么样?他说基本上没太大的区别了,那就是说,我们有很多很优秀的摄影师,我想提的一个问题就是,咱现在好多图片库,包括很多热心的同志也想做图片的市场的推广,那么非常遗憾的我觉得,有部分摄影师,个别的摄影师可能他会拍出一些好的东西,对市场比较好,但是我觉得我们比较多的图片运营商,你没有给摄影师一个指导,包括我们相关的媒体,能不能大家协作起来?就是说你作为运营商,你了解你具有什么样的照片,然后通过传媒给一个渠道。这一方面的东西请各位老师给一点高见。

  黄文::我觉得是这样,在谈到需求的时候,就包括影像的经营机构和出版机构,比如媒体,图书的编辑者,他们在对这个市场进行判断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个摸索过程,市场实际上,所谓需求这个东西就是市场,那市场就是公众,就是最后的那个受众他要的这个东西,什么东西卖得好,什么东西卖得坏,不一定是老总们说的,老总们说的那些话也是因为市场给他的反馈和信息,就是信息是这样的,所以他做了这样的一个决策,那么我觉得之所以你说你觉得缺少这样的一种具体的指导,可能跟缺少和这些有话语权的联络是有关系的,实际上在这些进行影像经营的这些经营者们那里,他们都有非常清晰的报道指向。几乎所有的自由摄影师都是从,你拿着你觉得好的东西去,那边的编辑会根据他的职业经历告诉你,这个东西行或者不行,而这一块敲门砖,要把门打开确实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在跟摄影师进行接触,我自己在图片总会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每一天都要有很多摄影师送来很多作品,但是我们真正能够挑选去发稿的,占我们全部收稿的不到1/10,那被淘汰掉的90%,我们跟摄影师不是那种肉包子打狗式的,摄影师打电话过来以后,我们相关的编辑都会告诉明确的反馈,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行,在这样的工作当中,其实也是一种很直接的培训,最后会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我们的发稿需求的摄影师,所以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你先拍,拍完了试图建立这种联系,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你在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图片社,新闻社投稿的时候,你会发现对方的兴趣在什么地方,你看那个兴趣,就是需求的兴趣和你拍摄的兴趣是不是对位,所以这可能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双方都要努力才行。

  曾星明::我一直做摄影媒体,在做了这么15、16年的摄影媒体里面,也一直在细分这个摄影媒体的市场,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客户的需求,我们去设计媒体的产品,同时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上游厂商的资源。第二个,考虑下游的客户群、读者群的一个阅读的需求,这两端的需求里面,我们会考虑到我们所掌握的资源的承载能力,刚才这位先生提的这个话题是非常好的,在这15、16年里面,我看中国整个摄影传媒里面,确实缺这么一个媒体是把这种图象的生产者、拍摄者和图象的使用者作为一个桥梁供起来的媒体,我现在组成的一个叫《商业影像》的杂志,我想通过半年到一年的整顿以后,希望能成为这一个新媒体这中间的一个媒体,希望半年到一年以后,可能通过诸位的声音传达,我想我这个媒体是定位于在两端的需求来延伸的一个媒体,我想这个媒体出来之后,刚才这位先生提的这个问题可能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帮助,成为我们图片的生产者,供应者然后进入这个两端的桥梁,希望是这样,谢谢。

  吕辰::我想回答一下,其实这个摄影师赚钱,在我们眼睛里面应该给大家培训一下,我觉得应该挺容易的,一个摄影师关键是你拍摄之前你的定位是什么?你在图片市场不外乎是广告媒体或者是还有一些装饰用途的,当然收藏的就不好说了,其实广告用户,我们在这儿随便举一个摄影师,上海的摄影师一年在全景里面分个十几万块钱特别容易,对于中国的摄影师现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广告行业,多数的摄影师还是编辑出身或者学新闻出身,对创意市场的理解比较弱,那对于创意市场的理解,你就可以想像广告,广告因为我们是做这个行业研究的挺长时间,广告分为品牌广告和促进知识的广告,你一张照片出来,你就想客户需要它干吗?在中国的图片里面,我们把图片分成人和不是人,就是风光的,比如人物类的图片,一个企业做广告肯定是想用一张图片,绝对不是说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这张图片为广告反应了一个什么样的视角,比如说平安保险让人更平安了,手机让人交流更方便了,主题已经出来了,你做这个,比如人像的拍摄,其实现在更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现,因为广告本身它反应产品就是反应在客户用图片之后,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幸福或者青春,或者说这种快乐,就是说在这儿是一个方向,当然遗憾的是,中国的摄影师多数的都拍,不像西方的摄影师有很多拍创意的人像的图片,其实大家也可以试一下,实际上这是人像这一方面的图片,在创意市场绝对不要追求艺术性或者说这种欣赏、收藏价值,实际上做广告的目的是让客户看到了这张图片背后的是什么,比如说家庭幸福或者健康了,这是关于人物的图片,另外说中国的风光图片,从我们销售来看,就是两部分的因素比较多,第一是标志性的一些图片,就像刚才我说上海的摄影师,北京的摄影师有先决的条件,你想一个企业做广告,总得代表什么?我代表的是中国,那实际上中国标志性的图片非常重要,仔细想,自然风光里面不外乎黄山、桂林,珠穆朗玛峰,这可能是有一个小地那是另外一回事,或者说这个名胜,你像能代表名胜的不外乎故宫、长城、天安门,当然城市风光自然都是这意思,就是一个是标志性的东西,真的永远值钱。比如我代表的雄伟,或者代表的这种破旧和新的对比,一个是中国标志性的东西我们特别感兴趣。第二个这张图片可能不是标志性的图片,但是代表了一种概念或者素材,比如说草原图片,在我们这儿老特别好卖,就是说一定是做广告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刚才说的是人在前面,后面的这个背景不外乎一种是标志性的另外一种是实用性的,城市、自然、交通,其实构图完满,有一定的概念性,其实最怕的是什么呢?你看我这张照片,这是我曾经,我们有一个摄影师说,你看我这个天坛特值钱,我说怎么值钱?他说这儿以前有一棵树,现在没有了,我说说不定没有这一棵树没有的话更值钱,因为人广告公司可能觉得这棵树遮了它的视线,就是他并不关心这个问题,这是关于广告这一方面的。其实广告市场可能更要求的是创意性的,并不是要求你,有一些人说你看王昭君墓多棒,谁做广告拿墓地做广告啊,要说历史还有一点价值,就是想着人怎么做广告,风景怎么做广告。

  第二,编辑市场,图片在于反映它的内容,比如中国很多摄影师拍故宫,我觉得一点儿都没有感觉,最起码你得事先研究拍故宫拍什么?多数人其实什么也没看见,或者拍孔府,你要是拍,就给拍出一个专题来,从过去到现在是怎么一回事,真的把它当成一个专题或者内容来去拍,我是一组,因为一个照片,你想这个媒体它不外乎让人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要看孔府,我光看孔府这么一张照片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背后是孔子或者是这种儒家思想,那你可能在这儿给它这么体现出来,那才值钱,其实我确实不懂摄影,但是我从市场上去看,有一个摄影师去拍金丝猴,说拍半天不值钱,拿到人国外去,这照片确实不错,但是没用,说怎么没用,最后人说这金丝猴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他睡在哪儿呢?你也没拍出来?是肉食动物还是草食动物也不知道,就是表象的东西不重要,做编辑图片关键的灵魂在于内容,要反映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比如社会在发展,你也用新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十天前看北京的胡同是一种感觉,今天看又有一种感觉。

  另外新闻摄影师我觉得不好说,因为在国外新闻摄影师基本上都是媒体的雇佣关系,我是路透社的,我拍完照片以后得给路透社,他是另外一个方向,不是说要用这挣钱,或者咱就说路透社的记者,你说我全景给他两万块钱你买照片给我,人家肯定也不愿意,就是说你要不做一个新闻从业者,你挣那份工资,要么就是踏踏实实的,真的如果讲新闻摄影使不好弄,职业化,新闻摄影师最好的方向就是作为一个从业者可能会选择,就是你拍摄之前你最好弄清楚是创意摄影师还是编辑摄影师,或者给广告用,那这事儿就容易了。

  柴选::的确从我们图片公司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希望跟摄影师有更多的沟通,很多摄影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增加一定的沟通和指向的话,可以使它的作品更受到市场的欢迎,就像黄老师说的,摄影师的数量非常之庞大,所以很难,同时我也要了解这个摄影师的优势和方向,所以的确这是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我想简单的说一下,给所有的摄影师的建议,从我们图片公司的角度,我可以告诉你什么卖得好,长城、故宫这些能体现中国的特色,其实从每一个摄影师个体的角度上来说的话,就是我希望告诉你们的是,你要根据三个东西,第一个是质量,第二个是数量,第三个是内容,我告诉你长城好卖?很多人拍长城,但是有几个人能卖得出好的价钱呢?第一,不管你要拍什么东西,你第一个考虑,不管从风格、内容,从各方面,你都要考虑你个人的质量,如果你拍的这个东西,你觉得质量能够在整个市场的标准之上的你去拍,如果你觉得拍出来的质量不不会在整个市场之上,这就说明不会是你有很好的收入的来源。

  第二个数量,不是说同一个画面拍很多,像刚才老师们说的,你一定要全面,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关注更出彩的部分,但是从整个市场来说要关注周边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你会说,图片单张是你的影像,组成一个一页,其实也是一个影像,有的时候你要通过一组图片,5张或者10张才能最好的传递你和拍摄人物之间的关系,你的理解和你的风格,一张图片很多时候在你拍的时候要有你的全面性。

  第三个就是内容,内容其实一方面你要关注市场上,关注一些什么东西,因为你希望把这个图片卖给市场,但是更重要的你要结合你自己所有的条件,你觉得山西有煤矿,你觉得题材好,你就花很多钱每个周末都去山西拍煤矿,这是不合适的,第一你不了解这个煤矿的情况,你也进不去,所以最后你是砸钱拍出来的东西最后市场又不要,所以更多的是要看你周围有什么,胡同深处有什么,你的邻居有什么不同的东西,挖掘你身边和你能够接触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内容,你有了内容,最好的摄影师都没有拍到这样的东西,这样你才有市场。谢谢。

  提问::我想问吕老师一个问题,图片库现在它的出现对整个图片产业有什么意义吗?谢谢。

  吕辰::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也面对这样的问题,图片库到底是怎么回事,图片库实际上从我们现在理解,最早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大家实际上就是说就是一图片库,从线下搬到线上,方便。真正这两年互联网对它已经有了改变,以前可能是我来有一些图片放在那儿,我来好卖,但是现在已经彻底改变了这个概念,改变了传统的广告编辑创业很多种行业,曾经奥美的中国区的老大跟我聊天说,他开始不了解图片行业,但是10分钟之后就是发自内心的说吕总,全景图片网可能是中国的一个创意的平台,因为他只搜了两个关键字,搜了一个贝贝,还有一个美国,贝贝2万张,他说你去想一个创意还是找一个创意,因为我们自己想一个贝贝,你想你能想多少种,撑死了想50种,它坐着或者站着,但是真的到全景网上可能18000多张,实际上真正的意义是互联网图片库改变了一种创意的方式,之所以说这么多巨头全进入这个行业,就是图片库改变了创意的方式,以前是为了方便,但方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量变变成了质变,变成了一个创意的平台了。以前的广告行业大家都能理解,客户给你一个任务,要做创意,然后想我应该是用婴儿还是用美女,还是应该用风光,想完了以后画一个样子,画完了以后找摄影师拍,或者摄影师有,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除非他是名人或者说一定要这个地方,其实他多数的东西已经可以在图片库找到了,就像周围连跟我们说过,你说这以前去拍耐克广告,这兴师动众的,说在澳大利亚有一块地,蓝天白云的,前面是戈壁,后面是雪山的,但是现在怎么做这件事,所有的这个照片库里面全有,然后这五个体育明星以前是得一块儿飞过去,说为了一个角度,今天刘翔你有没有时间,今天下午你过来,明天是成龙过来,最后后期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以前这个创意得一千万,现在这个创意,如果不算形象代言人的话,可能5万块钱就行了,这就是一个例子,图片行业改变了一种创意的手段,这也是我真正对投资这个行业的理解。它改变了传统的创意的方式。你可以这么想,你想创意肯定不如找创意更好,再做一次推广,找创意还是不如上全景(笑)。

  黄文::我也想提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涉及到这两个议题都挺大的,我发现从最近这几年,两三年,中国的图片收藏市场开始浮出水面,并且也有各种各样的影像收藏的这样一个潮流性的东西,趋势性的东西出现,因为在座的各位都不是做收藏的,所以我希望各位从自己的一个角度,对这种影像收藏在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做出自己比较个人化的评价。

  孙京涛::你这听得太可怕了,关于收藏,我一点儿也不懂,我是一个做媒体摄影的,我就知道比方说我从我的作者或者说我的供应商里面拿回来图片适合我的报纸使用,而且我相信,我还属于比较懂的一个,但是你一说收藏我就傻了,因为我自己也不收藏作品,我的照片好象也没怎么被别人收藏,但是我特别地想知道,我们今天坐在这个地方,我就像一个傻子一样,因为我听到现在,好像盖蒂一上来,就在说盖蒂怎么样,然后吕总一上来疯狂的推销他的全景,我们匡总一来也在说他的东方IC做得如何牛,好像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说,竞园要卖什么?是怎样的一种图片商业模式,今天我们通通不知道,它好像扎了一个台子,让其他的人来推销他们的产品,我对你们感到很敬意,所以我把这个问题给崔波同志讲一下。

  崔波::这是一个雪球啊!

  崔波::下面在座的有竞园视觉的总经理王强先生,我没有资格替他说话,但是据我了解,像孙京涛说的,竞园应该是一个共产主义的舞台,既然是舞台嘛,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场面上去登场、唱戏,也是想把它做成一个跟咱们图片,跟咱们摄影相关的,因为它是一条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一条产业链,那么这条产业链希望所有的在这条产业链上的人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活动都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出现跳舞,关于竞园我是这样理解的,王总,我不知道对不对?另外我也想问黄文一个问题,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我更想知道,比如你刚从美国回来,去了美国的一些媒体,我也还身在美国中,不管是从媒体也好,还是从美国的收藏、画廊也好我想听一听你上个月的感想,看看有什么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黄文::我为什么刚才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因为我个人有一种比较深切的感受,目前中国媒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比较蓬勃的繁荣的阶段,至少在市场的意义上说是相当繁荣的,与西方的主流传媒在传播,就是过去的传统的新闻传播方面,日薄西山的这样一个景象不太相同的一点是,由于中国连续30年的经济的高速的发展,也制造了在媒体当中巨大的机会,需求量也剧增,而中国在现阶段尤其以媒体为代表的这样一个主流话语权,实际上目前还在追求经典的过程里面,就是在寻找好照片,好新闻照片,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如果你真的拍了一组好的新闻照片的时候,你是不太发愁没有地方用它的,就是机会大于挑战的这样一个状态,因此也可以说目前的时间的窗口对于中国的摄影师来说,还在一个比较乐观的时间窗口,而我之所以提出刚才的问题,划上这一个问号,是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长时间?我是希望大家从不同的业界,有的是经营图片库的,有的是做新闻一线实践的,有的是做学术研究的,有不同的视角能够对这一点做出个人化的判断,是这样一个意思,没有让大家去进行好或者坏的评价的想法。

  孙京涛::我就在这儿抛砖引玉,虽然玉也是石头。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人不是做职业新闻摄影的,或者说不是做职业摄影师的,有很多可能在座各位是媒体的记者,或者是对于图象产业比较感兴趣的人士,黄文刚才讲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日薄西山”。对于她提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她确实提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而且是针对中国当下的新闻摄影领域,媒介摄影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个现象实际上很值得我们在座的,比方说匡总、吕总他们这些做图片库的专家来关注,那么同时也非常值得像顾铮教授、刘树勇教授他们做影像研究的这些专家的关注,为什么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中国的媒体,中国的大众媒体,实际上我们是用了很短的时间快速的压缩性的走过了西方30年甚至于50年的时间,我们在这种过程当中就必然会产生一些猎奇的现象。我在一线工作,我深深地知道,刚才黄文讲的这个,我们特别需要好照片,而能给我好照片的摄影记者,我个人认为现在还是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我注意到匡展宇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很多媒体在印照片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用什么样的照片?这些照片看上去像是普通人拍的,而不像是专业人士拍的照片,这种照片可能跟读者之间有一种更强的贴近性和融合性,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当下读者的阅读兴趣。我记得是10月10号,我们在开会的时候,黄文曾经做了一个很漂亮的PPT,演示了最近几年获奖的作品,他们拍出来的照片在语言的创新上和语言的贡献上是没有的,甚至他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是一种非常不专业的方法,比如说拍的巴黎的街舞,比如有的就拍了一个士兵被杀害的全过程,拿一个傻瓜相机就可以了,为什么这样呢?我们当代的读者,很多我们中间的读者都是70年代、80年代的人,那么这些人所受的视觉教养是怎样的?他已经不再像我这样的60年代的人一样,受的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画面的角度,他们一出生就伴随着电视、网络、FLASH,他们对动态的图象更有亲近感,不会像我们这一代人强调的要有视觉中心,我们在边框上要如何讲究讲究构图,这些经典的东西已经在他们身上慢慢的削掉了,面对这些,我们应不应该变?我个人觉得应该变。所以这个日薄西山,带给我们的也是有很多的思考。

  匡展宇::我也没有收藏这一块或者跟踪这一块,但我不管怎么样,图片最终成为收藏的一个物品,是对于整个图片的行业,摄影行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对于很多在图片这一块付出一生的摄影师的肯定。

  另一方面,就像我们在国内做高端视觉的这一方面的东西一样,在国内这个市场是有很多的阻力,第一个吃螃蟹的真的是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来创造这个产业链,但我觉得就是说,这个产业链最终需要能够全面的进行下来,很多图片必须要有第一个报纸、杂志他们的使用,然后高质量的开始进入到展览、出书,然后再有小一部分进入拍卖市场,成为值得收藏的一个东西,从一开始简单的为新闻,为媒体拍摄到最后成为收藏,这一切的一个产业链就必须全面的健全,才能最终使每一个都能够蓬勃的发展,这倒也不是说一定要先有甲才能有乙和丙,所以我觉得在目前很多东西变化非常快速的情况下,收藏这一块受到很多的关注,甚至于购买,绝对一方面本身对自己是一种尝试,另外对整个产业链的提升,把大家关注到更多的专题摄影,新闻摄影和摄影的价值和图片的价值,甚至于老百姓都关注图片这个行业是起到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我是觉得谈到新闻没落这一块的话,我是觉得这一块分工更为明确,你要么就是短平快,就是好的摄影记者服务于通讯社、报社,你的工作就是每天抓住最好的瞬间,回来最快的报道,把这个感觉传递给观众,要么就走高端的,高端的牵扯到你拍摄的艺术,个人的想法,你所用的角度等等等等,这两个其实是分工的一个区分,就像图片我刚才说了,要么走低端,要么走高端,我觉得摄影师也是,要么你走通讯社摄影师的路线,要么走高端的进入出版、最后收藏,但是我并不排斥每天的新闻摄影师很多作品其实能够,他有它的偶然性和艺术性,能够成为收藏的一个好的东西,我想竞园的话就是在帮助这个产业链,从拍摄到经营到销售就是做这样一个产业链的健全,这个产业链的健全,对于各个环节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倒没有觉得王总在做共产主义的事业,没有过多的宣传自己,推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5分钟推广自己一下,另外一种是默默无闻的推广。其实我们这些都是在市场上,其实今天在学术界也好,他们在这一块有更多的一个想法。

  顾铮::我觉得摄影市场主要就是,可能分私人收藏和公众收藏,最近我可能对公共收藏稍微有一点关心,怎么说呢?就是说中国也开始工艺美术馆,国家美术馆也有收藏的这么一种动向,但是整个中国的机构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是不是已经做好了比如说接受摄影这样的一种制度准备,在各方面制度环境的完善方面,其实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前几天上海美术馆获得了400件世界摄影史的收藏,400张照片,我刚写了一篇文章,获得捐赠之后,就是说中国的公立文化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没有,怎么说呢?相对来说,文化建设相对发达的先进的西方的文化机构的制度建设,这一方面非常不完善,但是突然说,就像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一样,获得这样的一种捐赠以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这两个方面,其实还没准备好怎么办。国外的一些法法规都有规定,公立美术馆是用纳税人的钱维持他的运转或者种种活动,你获得了人家的一个收藏以后,获得了人家的一个捐赠以后,你每年要有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年保证两个月以上展出人家的作品,为什么?进来以后你维持它的收藏,电费等等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然后老百姓的钱你必须要有正当的用场,人家美术馆如果一旦有正规的,呈规模的摄影市场的话,一定要给这批摄影市场设立一个永久展示空间,但是上海美术馆比如说它现在所有的空间都是要为一年几十个展览,这些展览都是出钱的,其实已经美术馆把自己的合法性已经否定掉了,现在就是只要有钱,就可以把整个美术馆的大厅租下来,把艺术殿堂的合法性否定掉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说一年为几十个展览而奔忙,都是通过办展览收藏来收费的话,不可能把一个空间,成为一个永久展示空间,这样的话等于是把自己的经济来源切掉了很大一块,从硬件的空间,投资设备,就是这些方面其实都没有做好准备,那怎么办?从软件方面来说,有没有合适的,比如说美术馆的策展和研究人员,人家如果有一个相对的完善的准备以后,这样就要详细的编目,对作者本人的研究,像这样的人才的准备都没有,这样400件东西放进来以后,你美术馆是不是接下来有一个规划?无论是从外部或者是从内部发现,或者行政命令,要求某一个人,你对这一部分的东西,你负责管理,你做一个细水长流的学术上的一个研究,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做起,这一切都没有,比如说这样的东西送进来以后,是不是明珠暗投的感觉?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获得捐赠以后怎么怎么办?今天说到这个问题,我最近刚好在考虑公立收藏,因为是用我们纳税人的钱,你即使没有钱买人家的收藏,但是获得收藏以后,你也发生一个问题,怎么样善用我们纳税人的钱,来把获得的收藏好好的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提问:我想问一下两位图片库的老总,我发现了一种现象,一个是我碰到这么一种现象,在咱们定制拍摄这一块,因为有很多国外优秀的摄影师他们已经完成很多这种定制拍摄的项目,有一些摄影师可能就是说无论是拍广告或者为企业宣传,可能都会去模仿,尤其在化妆品广告或者时装的广告,这种模仿的现象非常严重,再有一点,咱们从图片库这里面来讲也有这种现象,我就遇到过有一个小的广告公司,他是看到了一个盖蒂上的一个图片,他觉得这个图片可以作为他们广告的一个背景,但是这个片子很贵,1200块钱一张,他就找了一个摄影师,搭了一个同样简单的布景,就是去模仿拍了一些照片,由此我就想到,其实有很多摄影师,我也接触过,他们就去图片库看片子,拉片子,比如说全景有一万张东方面孔的照片,在我个人经历的范围之内,我可能能模仿一千张或者几千张,您可不可以谈一谈对这个现象的一些看法。另外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微利图片库,跟这种做法有一些类似,它的出现对咱们现在主流的图片库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将来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吕辰::这个问题我们想得倒挺开的,先扒吧(笑),但是最主要的,图片确实没有很棒的图片,但是扒的原因,1200,你说要是120,估计可能就不扒了,国内本土图片公司主要服务于中小客户,或者是服务于客户一些非主流的营销,比如一些画册、样本、展览这些东西,他们可能需要的就是说,第一不但图片数量好,内容多还需要价格,其实我们下一步就推出月费,一个月500块钱,你就可以用10张图片,当然范围、质量就不会有那么多,质量虽然有一百兆的图片但是我们只提供20兆,只允许做线下的画册、促销、展览那种,做户外的就解决不了了。那么微利我觉得特别正常的,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实际上图片和知识产权就像沃尔玛一样了,这个东西就这么便宜,这肯定是趋势,尤其是在中国满足几百万上千万个中小企业,这种需求在中国肯定需要微利图片,像盖蒂以前出现的目的不是说是为了中小企业之类的,主要是为了一些比方说强调创意,强调品牌,你来上他的网,当然包括有一些大企业也在用一些这种互联网的图片,这肯定是趋势,尤其是像在座的有很多摄影师,现在摄影资源又特别多,客户群体又覆盖到所有的客户群,像以前可能中小企业就是委托广告公司做创意和设计,但是现在互联网就解决了微利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尽快设计出来,像中国的中小企业,中小广告公司你大的要什么内容,你对版权有什么需求,价格微利到什么程度?也不能不要钱,然后我们现在反正都在做这一方面的工作,但是我们对于中国的广告行业的定位,一是高端的这种,更像是世界的解决方案,包括顶尖的创意的图片或者是可以来制作这些,另外就是针对中国几百万的中小企业,就是要给微利的图片。

  匡展宇::回到复制国外或者复制其他摄影师的作品,一个行业的发展第一步一定是模仿,所以他只要不是盗版,其实模仿已经比盗版是很好的一个发展。那么作为国际或者专业的摄影师,他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发展了很久,或者工作了很多年,他们的经验各个方面的话,如果通过模仿能够帮助整体这个摄影师或者这个行业能够有一个快速的提升的话,其实这是一件好事,一些特别好的摄影师,一,模仿永远不可能做得跟他一模一样或者超过他,超过他就不是模仿,如果作为一些重要的客户,模仿并不会形成一个太大的威胁,但是我想大家就是说,我所期待的就是发展的一个方向,日本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一开始它也是模仿,但是它并没有一味地模仿,当市场成熟了以后,很多我们老百姓会对西方的或者说外来的一些东西反而产生抵触、反感或者厌倦,那这个时候就有很大的空间产生本土的特色的东西,或者更适合中国人的东西,如果能够在西方的发展的基础上少走很多弯路,然后再去开发发展我们东方特色,中国人特色的这样一个大方向的话,这其实是最终我们希望见到的一个方向,也是中国摄影师甚至于我觉得艺术家唯一的路,你模仿西方你怎么可能超过西方,所以日本他们做出他们设计的书籍,冲刺了美国的各大书店,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我们也希望中国最终,并不一定红色就是中国,这是一个很深的东西,最终这个东西如果能够树立起来,那么现在模仿又何妨?

  另外一方面关于微利图片,他们现在虽然成功,过去3年,发展和成功是在美国或者国外,其实在中国它成功的可能性来得更大,因为跟国外市场相比的话,中国它有它自己的很多的一些特色。第一中国有最多的发烧友,而且是非常好的设备。第二,国际图片价格不适合中国,也不适合中国版权正版图片的推广。第三,图片的销售渠道不通畅。还有内容上面,现在很多图片公司所提供的图片,其实中国元素不多,比如像吕总他们在大量的制作中国的东西,但是这种速度和市场的需求是很难达成正比,所以要真正这些问题都解决的话,其实微利图片是短时间,三五年之内是非常有效的解决的方案,整体来说,微利图片他们的发展速度他们将超过国际发展的速度。另外微利的确对传统的图片市场有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整个产业链等等,比如说对佳能、尼康,做灯的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很多人都开始变成一个半专业半职业的一个摄影师,当他通过微利图片一个月营收5万、6万的话,然后也会建一个摄影棚,向50、60万冲击,所以微利也一定程度上给很多人提供了机会,成了一个大众的游戏。

  提问:书画作品有真品和赝品,所以讲“收藏”、“拍卖”,但是面对具有高复制性的图片,该如何理解“收藏”、“拍卖”?版权问题如何限制和解决。

  第二个问题我想扔给刘树勇,中国的图片市场里面,他想知道有哪些显著的差异,这个差异对于我们来说存在什么机遇?国内图片市场现阶段还是跟进学习国际模式,但是这些跟进的趋同和相同当中是否存在风险?

  刘树勇::我对这个东西确实没有研究,也不敏感,尽管我们有一个专业是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我简单说一下我的感觉,我个人理解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真正的收藏,中国现在是投资,哪叫收藏?赚钱嘛,不就是,希望升值,首先你对这个是否真懂,真有兴趣,真有研究,包括中国历史上很多大的收藏家本身就是这一行里面的专家,很了不得。我们现在买张照片,希望今天一毛,明年就涨,这就是意义上的股票嘛,不管字画也好,照片也好,现在基本上都是这种状态,现在我们是奔小康,意味着我们还不是小康。第二个这个差异,刚才谈到的可以复制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碰到顾铮的时候,我们还在说,现在谈收藏一个是复制,几分之几,游戏规则,从钱的规则上必须得这么干。现在艺术品来讲属于谁的?属于商人的,艺术属于谁的?属于艺术家的。从差异上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差异,从收藏字画或者照片也好。

  柴选::谢谢,对于收藏这个概念,因为我在做摄影界的各个层面的现实生态的一些报道的过程当中,听到收藏这个概念应该是在03、04年这一阵,包括国内画廊的兴起,提到收藏这个概念,这个收藏刚才各位老师都讲了很多了,刚才提到了一个真品赝品的问题,我可以提供一个信息,可能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应该是今年的前半年,大家都知道,影像国际,这是一个很大的集团,要做国内的影像产业这一方面的生意,各种生意,包括收藏,包括图片制作,包括其他各个层面的,他们曾经专门召开一个小范围的新闻发布会,说为了防止赝品,他们就采取了三种防伪措施,低、中、高三个层级,就像人民币上的水印一样,在作品的背面上有那么一个东西,最高的招是在作品制作的时候,他那里面植入专用的芯片,当然技术上我们也不太了解,反正这个芯片是从,只有这个东西是真是假,只要是他们售出去的摄影作品,真假的检验他们有专门的东西来检验,后来就有人问,国外的这个摄影作品,收藏摄影作品是不是也得有这个东西,是不是也得搞这么多防伪措施,当时他们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介绍说,没有,在国外可能更多的是凭作者的签名还有限量,就从这个就可以完全来判定这个,这个我又一直想到在讲诚信,在收藏市场我们在初级阶段的时候,这个摄影作品是收藏了,至少诚信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来反思一下是不是这个防伪措施也好,其他的方面也好,因为毕竟是做生意的,是不是也是大家的一种商业上的措施呢?

  黄文::谢谢小柴,最后我把这个话筒交给大管家崔波。

  崔波::今天又多了一个称号,首先非常感谢黄文老师忙活了一下午,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嘉宾,还有这么多来参加图片产业论坛的记者朋友,还有摄影师非常感谢你们,今天第二届中国图片产业发展论坛其实已经结束了,我说结束就结束了(笑),明年我们可能会想在这页的基础上会做得更大一点,或者说做得更实一点,更细一点,到时候也欢迎大家前来参加,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