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南极第3个科考站主体建筑将在后年完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00:54 国际在线 (来源:东方网-劳动报)

  今天“雪龙”号科考船正式起锚开航,它将远赴极地执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任务,这150天的航程它将遭遇怎样的风浪和艰险?这第24次南极科考它又将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本报记者为此独家采访了将要再次挺进南极内陆最高冰穹A的科考壮士———徐霞兴,他在一一解答记者疑虑的同时,也让记者触摸到壮士一颗为科学奉献滚烫的心!

  第八次赴南极点考察

  徐霞兴,名字和古代旅行家徐霞客只有一字之差,这也许注定了他属于南极。他已经7次奔赴南极,具有丰富的南极内陆生存经验,对南极考察怀有深深的情结。他曾经在“北大荒”插过队,经历过各种艰苦条件磨炼。在过去的岁月里,他练就了一身本领,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机械师。

  也许因为曾经都是北大荒知青的缘故,临行前十分忙碌的徐霞兴十分爽快地答应记者在浦东的极地研究中心接受独家采访。采访在他们刚刚运抵上海的那间将挺进南极最高点的生活舱里进行。

  1990年,徐霞兴加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1995年,是他第一次进入南极;今天,将是徐霞兴第8次踏上奔赴南极的征程,他开门见山告诉记者:这次将再次踏上南极内陆最高点南极冰穹A,开展冰川、天文、地质地球物理学考察。

  为“第三站”

  冰穹点觅址

  此次科考另外一个重要任务要在极地最高点寻觅合适建址,为我国建造第三个南极地科考站。

  1985年,我国在南极圈外成功建立了

长城站。1989年,我国在南极圈内建立了中山站。中山站虽然在南极圈内,但仍在海岸线上。现在,我国决定建立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向南极的“心脏”挺进。在最初的考察中,当科考队员走出中山站800公里后,我国的直升飞机就“鞭长莫及”了,只能依靠国际救援。

  据了解,为提高我国极地考察能力,我国到2007年先后已投入5亿元,用于改造极地破冰船“雪龙”号、南极现有的长城站和中山站,以及上海基地建设上,为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选址做了必要的物质准备。南极“第三站”主体建筑将在2009年完成,在2010年前争取全部建成。

  此次科考将有“黄河”艇、“长江”驳两艘最新装备加盟。“黄河”艇是今年随“雪龙”船执行第24次南极考察任务的三艘小艇之一。新建的“黄河”艇增加了GPS全球定位仪、VHF甚高频无线电话等先进设备,驾驶室现有面积约16平方米,是旧艇驾驶室面积的5倍,为科考队员在恶劣气候的南极进行作业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空间和设置。新建的“黄河”艇和“长江”驳主要用于第24次南极考察的物资和人员运载。

  与科考人员同上南极冰穹A的还有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该望远镜是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装在机架上构成的一个小望远镜阵,南极大气稀薄、气候干燥,是地球上观测太空的最理想场所,南极天文望远镜将主要用于对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天空内8000多个恒星进行自动观测和数据采集。此外,一个“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冰雪环境连续测量系统”也将布设在冰穹A,该系统能遥控监测冰雪变化。

  老科考人极地内陆生存记忆

  冰缝如死亡陷阱

  在徐霞兴的记忆中,冰缝如同死亡陷阱最可怕。曾经多次随队进入南极内陆,2005年成功登顶最高点的机械师徐霞兴是那次内陆考察的后勤保障官,负责所有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由于经验丰富,内陆车队的1号雪地车由他驾驶,以便探明前进道路上的陷阱。由于冰缝过于密集,为了节省时间,最后在遇上1米多宽的“狭窄”冰缝时,雪地车连路都不绕,干脆直冲过去。

  只有遇到那些宽度达到3米以上的冰缝他们才绕路而行。但从2号营地向3号营地前进时,他们遇上了考察中最危险的一道陷阱。徐霞兴说,当时1号雪地车车头刚刚开过一片雪地,他猛然感到车身后部向下一沉,经验丰富的老徐猛踩一脚油门前冲了十几米,等车停稳后才敢下车查看,此时大家发现,雪地车与拖带雪橇之间的连接杆已全部陷入冰缝,而这道冰缝宽度达到3米多,深不见底,足以吞噬1号雪地车及其拖带的生活舱、雪橇。好在他们躲过了这一劫。

  洗澡果蔬成奢望

  由于深入南极内陆达1300多公里,冰盖队的后勤补给就非常困难,出发时他们携带的食品,都以

方便食品和罐头为主,吃口新鲜蔬菜水果成了他们最美好的愿望。

  徐霞兴告诉记者,出发后大家的主食是方便面和航空餐,上次过年时大家吃到了一顿胡萝卜和白菜,有一年,全队只剩下一棵新鲜白菜,经过11位队员公决,将它留到春节时炒上一盘醋溜白菜,算是让大家过了次蔬菜瘾。

  除了缺乏果蔬外,冰盖队的用水全部依靠就地化雪融冰,南极的冰雪虽然纯净,但用煤油化雪代价昂贵,每位队员每天只能分到一小杯梳洗用水,因此,洗澡更是成为无法实现的奢望。

  最难熬的是极夜

  徐霞兴说,在南极这样特殊的地方,人的性格非常重要,必须开朗、耐得住寂寞。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进行生活和科学探险,时间越长,条件越苦,人所需要承受的能力越大,往往有很多人在极端条件下容易脾气暴躁,或者产生无端的抑郁。

  最难熬的日子是南极的极夜,通常在每年5月21日到7月21日。而6月21日往往是一年中最黑暗的日子,被队员们称为“南极的仲冬节”。每逢这个节日,大家互相祝贺,祝贺黑暗即将过去。

  2001年11月,徐霞兴随大部队去南极。次年2月15日,大部队撤走,只留下徐霞兴等十几人在南极越冬。临走时,队员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载着回国队员的大船船头对着考察站,船长说:“同志们辛苦了,祝你们越冬愉快。”然后,非常欢腾的场面过后,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世界一片寂静,顿时,越冬的队员一个个眼泪禁不住涌出了眼眶,这天晚上,所有留下的队员都没有心情吃饭……

  登顶南极最高点

  第21次科考队执行任务,徐霞兴和队员们一起冲击南极最高点,再有一天路程就可以到达了。当他们历尽艰辛登上冰穹A后发现,上面竟是个30×60公里的广阔平台。徐霞兴和科考队员们异常激动站在南极大陆的最高点上,随即将13个空油桶立起来,他们把每一个队员的名字写在油桶的背风面,矗立在了冰穹A上。

  这一天正好是

中央电视台记者李亚玮入党预备期满的日子,由五个党员组成的临时支部,在南极的最高点上插了一面党旗,李亚玮在这冰天雪地的不同寻常的地点,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行将有50多天极昼

  在此次科考任务中,冰盖队将从内陆行进到南极冰穹A,行程1300多公里。由于刚好遇上南极的夏天,所以科考队员将遇见50多天的极昼,没有黑夜,只有白天。

  要说这50多天极昼如何度过,其实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天的作息时间是严格按手表进行的,睡觉时进入生活舱只要将窗帘堵严实了,疲惫的科考人员倒头就能睡着,要说高原反应一点没有那是假话,只是他们克服了空气中缺氧这道难题,已经战胜了自己罢了!

  在靠近海岸线的南极中山站,生活的艰苦和枯燥已为国人熟知,在距离中山站1300多公里南极最高点,队员们生活的艰苦却是无法想象。

  据徐霞兴回忆,上次冰盖队员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上进行科考,“雪龙”号上四个面积1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就是他们17人挺进最高点的生活舱,空间十分狭小。徐霞兴说,由于那次内陆考察人数众多,致使2名队员的铺位安排在炊事舱里,而剩下一位队员只好委屈睡在雪地车车头里。为了照顾老队员,10位有幸睡到铺位的队员也只好按年龄排序,年轻人自觉爬上上铺,把下铺让给老同志。

  作为站长中山站越冬

  随着一声汽笛,又一次南极科考的序曲已经奏响,波涛汹涌的海洋将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未知的一切等待着他们去揭开。

  此刻,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徐霞兴作为24次远征南极最高点的内陆冰盖队副队长,将又一次进军距南极内陆1300多公里的最高点,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我们很清楚,他和队员们将经历的是一次极为艰难的考察,仅1300多公里的路程,雪地车就要在冰穹上行走20多天。而且,执行完夏季最高点考察后,徐霞兴还将作为中山站站长继续留在南极,执行为期一年多的越冬任务。当他从南极胜利凯旋时,已是2009年4月底。(来源:东方网-劳动报 作者:费凡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