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下事:爱心之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15:32 SMG《深度105》
![]() 老丁 ![]() 秦畅 SMG《深度105》2007年11月5日播出:“天下事:爱心之桥”,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 李涛】11月8号,是我和我同行们的节日——记者节。一说起记者,您可能会想到舆论监督、揭露真相,也可能会想到跟踪明星啊。但事实上,更多的记者,每天所关注、报道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是普通百姓的命运。今天的《天下事》,我们就和您一起走近两位搭建爱心之桥的记者。 【解说】每个星期一,上海的《新闻晨报》都会出现一个叫做“晨报慈善”的专版,它的负责人就是这位“老丁”。 (丁志平把药装进摄影包) 实况 丁志平:我因为身体不好,吃药,所以药一直带在身边。 记:放在摄影包里? 随身带。 【解说】老丁名叫丁志平,今年55岁了,是《新闻晨报》的资深记者。年过半百的老丁身体不太好,患有糖尿病,今年还发生过一次脑梗,但他仍然坚持工作。这天下午,他出门探访一个自己曾经帮助过的家庭。 (左凡家,李娟抱着刚出生的女儿出来:我们认得的对吗,对丁老师有感觉的对吧。) 【解说】来自江西的李娟刚刚生了个漂亮的女孩,这个宝宝的出生,是为了弥补两年前另一个孩子的离开,那个孩子是李娟的大女儿,名叫左凡。 (采访资料 左凡:我生病的时候,是上天在我面前放了一块大石头,跨过这块石头,我的病就好了。) 【解说】这是左凡生前接受采访的画面。2005年10月,年仅7岁、身患白血病的左凡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幸运地进行了脐带血移植。这一事件成为当时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最早报道小左凡的不幸,为她筹款治病的就是老丁。但手术后不到一个月,左凡还是离开了人世。 (实况 左凡妈妈拿出女儿的遗物) 【解说】在左凡的遗物里,有一个小笔记本,里面抄下的,全都是老丁发给她的短信。这是2005年9月6日老丁发出的一条短信:左凡,早安,今天《新闻晨报》又刊登了你顽强抗争病魔的报道,许多人被你的精神所折服,你更用微笑感动了我,感动了我的同事,继续微笑吧,爷爷爱你。 (丁志平 《新闻晨报》记者:那个时候左帆是在医院里面接受大剂量的化疗,(一个朋友)就告诉我,有一个小孩,很聪明,住在儿科医院,因为患白血病,需要得到帮助,他的父亲几乎是一个要下岗的工人,他妈妈是个外来的做钟点工的。) 【解说】小左凡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女儿生病后,他们整天为筹集医药费四处奔走。从2005年7月到11月的四个月里,老丁一直跟踪报道左凡的状况。平时,除了每天发短信关心、鼓励左凡之外,老丁还经常到医院去看望小女孩。 (丁志平 《新闻晨报》记者:我去采访的时候,到医院去采访的时候,她在吃中药,护士也讲,医生也讲,这个中药很苦很苦,她眉头都不皱,就把这个中药喝下去,护士医生都讲这个小孩非常非常坚强,非常非常懂事,我当时就想,这个小孩真的是不容易。) (李娟 左凡母亲:她就叫他爷爷,其实他岁数不大的呀。//有一次看电视,我记得里面放一个什么歌,就是说谁谁谁,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她发短信给丁老师,她说丁爷爷丁爷爷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真的,她那时侯对丁老师的感情,有那种特殊的感情。) 【解说】2005年10月19号,左凡做了脐带血移植手术,但手术十几天后,她开始出现重度感染。当时老丁正要去北京出差,临走前,他特地去医院看望了待在无菌舱里的左凡。 (丁志平 《新闻晨报》记者:我说爷爷来看你了。她就背朝着我,没有看我,她说我今天很难看,我说作为爷爷的孙女来讲,永远是好看的。我说你把头转过来,让爷爷看一下,当时她拿着电话机慢慢把头转过来,转过来看了一下马上就把头转过去了,那时候我看着她在流泪。) 【解说】2005年11月7号晚上10点,在北京出差的老丁接到了一个短信,只有四个字。 (丁志平 《新闻晨报》记者:四个字,左帆走了,我呆住了,我那个时候就是禁不住,控制不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就哗哗哗流下来。) (李娟 左凡母亲:丁老师你说让我们说他,我们怎么说他?单单说他是好人,他已经超过好人的范围了,真的。就左凡这件事情对他来讲打击特别大,他感觉没做好,没把左凡留住,心痛。他一提到左凡,他就特别地愧疚,我都反过来安慰他。) (丁志平 《新闻晨报》记者:我觉得有时候苍天也很不公,社会上面所有的人都在帮助他们,社会上所有的爱心集中在她这一个点的时候,苍天还会把她,很早就把她取走,看不到美好的生活了。) 【解说】尽管小左凡最终还是离开了,但是关于她的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在老丁和许许多多好心人的推动下,上海市红十字会建立了一个少儿白血病基金,为那些和左凡一样遭遇不幸的儿童提供保障。当爱心仍然在被传递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结局就不完全是悲伤。 【主持人 李涛】老丁和小左凡的故事真是令人感动。经常有朋友会半开玩笑地和我说,啊哟,你们是“无冕之王”啊。但其实,记者就是普通人。只有以普通人的心态去观察、感悟这个世界,才会拥有扶贫济弱的情怀。由于记者职业的特殊性,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求助,记者其实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帮助求助者。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的很多同行其实都会像老丁一样,伸出援助之手。 (直播间实况:各位大家好,我是秦畅,这里是《市民与社会》,非常欢迎你的到来 ) 【解说】这位广播节目主持人名叫胡晓丽,上海的听众更熟悉的是她在节目中的名字:秦畅。她主持的《市民与社会》是上海第一档听众参与的新闻谈话直播节目。2000年,当时还不到30岁的秦畅开始主持这个名牌广播节目,也从此开始了她为老百姓分忧的日子。 (黑转,电话铃声提前进,声音转场。) 【解说】接手《市民与社会》不久,秦畅接到了一个从浙江上虞打来的长途电话。 (秦畅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她是很嫩很嫩的那样一种声音,一听是一种高中生(的语气),一个小女孩。) (鲁君:我记得很清楚,我说秦老师在吗?然后秦老师来接电话了,她特别热情,跟我说,你的声音真好听。) 【解说】这就是当时打电话给秦畅的那位女孩——鲁君。当时只有18岁的鲁君高中刚刚毕业,因为双眼严重弱视,她没法参加高考。鲁君说,那时候的她对前途感到特别迷茫,但仍然心怀一个美丽的梦想。 (鲁君:我特别喜欢广播,我特别梦想能够坐在电台,坐在播音台前戴上耳机,面对话筒,我希望我的声音、我的节目能够给听众朋友带去一点快乐。) 【解说】在电话里,这位严重弱视、但声音条件不错的女孩向秦畅倾诉了自己的困难和梦想,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电话,戏剧般地改变了她的人生。2001年1月,鲁君竟神奇般地坐在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间里,她被《市民与社会》栏目邀请担任嘉宾主持。 (节目录音:音乐入,大家好,我是鲁君,我是一个19岁的女孩子……) (鲁君:现在感觉像放电影一样,像昨天刚刚发生的感觉,那天下午我(第一次)到电台之后,然后秦畅下来接我的,然后她穿了围巾,戴了一条围巾,然后她下来,然后我们很亲切,就像那种老朋友见面一样的,就感觉像范晓萱那首歌——《最熟悉的陌生人》。) 【解说】那一年,《同一片蓝天下》作为《市民与社会》的一个版块开播了,每月播出一次,专门讨论有关残障人士的话题,鲁君是固定的嘉宾主持。为了制作节目,不久她从浙江搬到了上海。 (秦畅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我特别喜欢那种有梦想的人 而且我也是年轻的时候特别有梦想的人。我觉得这个女孩子也许会因为,就是你小小的一个帮助,她就会改变自己的人生。我觉得如果我有可能,帮她或多或少实现这个梦想,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解说】从2001年到2002年,鲁君一直在《同一片蓝天下》做嘉宾主持,出乎鲁君预料的是,秦畅在业务上一直对她非常严格,有时甚至有些苛刻。 (鲁君:她说我拿腔拿调,她说你要听听众、你的嘉宾在聊,你要从你的嘉宾说话的过程中启发很多问题来。) (秦畅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就基本上每档节目下来,我不会讲优点,全部在讲她这档节目的不足。我觉得她有做一个广播人的潜质,如我觉得她一点潜质都没有的话,只是来玩票的话,那我也可以放过去了。) 【解说】现在的鲁君已经在上海定居,也结了婚,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业余时间,她还担任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您服务》节目的嘉宾主持,她和秦畅已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 (鲁君去办公室看秦畅实况数秒,《最熟悉的陌生人》音乐入) (秦畅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她很懂事,我觉得这个女孩很懂事,会让你觉得暖暖的。其实你在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你未必知道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你也没想未来会要怎样回报你,你会帮助她这一点,但你一旦施以援助了,她又给你适当的回报的话,或者哪怕是言语上这种感谢的话,你会觉得心里边特别特别的温暖。) 【主持人 李涛】不瞒您说,和许多行业相比,记者这个活儿赚得不算多,而且还非常辛苦。尤其像老丁、秦畅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每天都要和很多读者、听众打交道,耐心地听他们的倾诉,为他们排忧解难,有点婆婆妈妈的,什么都得管。然而,媒介就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桥梁,记者所付出的责任与爱心虽然未必能轰轰烈烈,但的确是春风化雨。 (黑转) 老丁实况:我时新闻晨报慈善老丁工作室,你是患什么病,多少时间了?你等会,正好有个电话来,喂,你好。 【解说】在老丁的办公室,电话铃声经常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对于老丁来说,采访、写报道大概只占工作时间的五分之一。更多的时间,他都用在接听热线,受理捐款,帮助求助者解决各种困难上。这是一份非常繁琐的工作,连续几年做下来,老丁也觉得很累。 (丁志平 《新闻晨报》记者:有时候我真的不想干了。一个人的心里总有低落的,一个我自己是有病在身,我上次患病的时候,真的是接电话都不想接,讲话都不想讲。我最低的时候,那个血糖只有二点几,浑身冰凉,那个时候有电话来了,你不得不接。) 【解说】但是当有热心的读者来捐款捐物的时候,老丁又会显得十分开心。在老丁的工作室里,摆着一叠一叠的旧衣服,还有好几个冰箱和电视机,这些都是读者们捐的,好让老丁能随时转送给有需要的困难家庭。 (老丁介绍办公室实况:我们办公室,除了人是自己的,其他东西基本上都是人家捐的,这些办公桌,是一个企业捐的,沙发也是他们捐的。他说你老丁工作室,别人来求助,总要有招待别人的地方,让人家感到温馨。) 【解说】三年来,老丁工作室一共募集了300多万元的捐款。再过几年,老丁就要退休了。他说,即使自己今后不做记者了,还是会用其他的方式继续帮助困难中的人们。 (丁志平 《新闻晨报》记者:至少我做30年的记者,我是值了,至少有人记得我老丁我也把一门心思交给读者。有时我想我生病了,哎呀,肯定会有很多人来看我。你看我给你看一张图,这张图我看了很感动,一个7岁的小朋友画的。丁爷爷,你吃我的梨,病就会好。他买了6个梨,这个梨很粗的,但是他是一份心啊,我真的是很感动。我想万一我百年以后,有这么多人还记得我,我真的值了。我现在生病,糖尿病也好,脑梗也好,我为他们做,这是应该的,读者会记着我。) (《市民与社会》15周年论坛实况) 【解说】2007年10月26日,为了纪念节目开播15周年,《市民与社会》举办了一次主题论坛,这次论坛也是今年上海新闻界庆祝记者节的活动之一,栏目组邀请了许多忠实听众,对于秦畅和许多听众们来说,这也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秦畅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我们既熟悉又陌生,你说熟悉吧,一听声音,他一拎电话我就说陈先生吧,说谁谁谁吧。//但究竟他多大岁数,长得什么样,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期待。) (听众:反映了我们老百姓的心愿,以人为本,替我们讲话,反映我们的要求,通过这个桥梁,政府马上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只有媒体为人民服务,才能受到人民的赞扬。) (论坛结束,很多人围着秦畅) 实况:秦畅老师,我是2599。 哦,你好你好。 秦畅老师,我叫王建,去年给你写评分的那个,知道了吗? 知道知道,你们说名字我都记得。 (黑转) 【解说】而这时的老丁,又继续出发,开始他的下一个爱心故事。 (老丁来到闵行吴泾镇的一户人家) 丁:你今天没上班? 男:今天晚上上夜班 【解说】这是一户陷入困境的家庭。妈妈患有子宫癌和尿毒症,靠血透维持生命,爸爸做保安每个月收入不到一千块。因为家里已经欠了五六万的债,15岁的女儿主动辍学照顾妈妈。女孩给老丁写了一封求助信,今天,老丁是来这里实地采访的。 (实况:你这个菜是什么时候的 过夜的菜不能吃 怎么只有素菜 你现在身体不好 应该补一补) (丁志平 《新闻晨报》记者:我们就是在寻找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确实是需要帮助的故事。) 【主持人 李涛】今天我们节目中的两位主人公,只是中国几十万记者中的普通一兵。有句话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闻中往往有人的命运,有深厚的情感,在很多时候,记者是难以置身度外的。尊重每一个个体,通过文字、电波、画面搭建起爱心之桥,帮助应当被帮助的人,既会给记者带来满足感,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 编导:胡睿 摄像:李会杰、查家旻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