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小溪:做环保并不是要当苦行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17:00 南方人物周刊
李小溪 环保主义者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并不痛苦,因为环保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种信仰 本刊记者 高任飞 发自北京 买了二手车之后 2003年,非政府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老会员李小溪拿到了驾照,开上了亲戚转让的二手车。开车和环保确实不合拍,为此她心里别扭了好久。可是喜欢大自然的她和老伴儿在怀柔买了一个农家小院,那是个方圆几十公里都不通公交车的地方,而她自从开上车以后,可以经常去散散心,很美的事儿。 周围和李小溪有同样烦恼的朋友还有很多。“自然之友”组织大家植树并签署《个人碳减排承诺书》,李小溪郑重地签署了承诺书并给自己立下了几条规矩: “第一,尽量少开车,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如果要去的地方交通非常方便,一定要坐公交车;第二,开小排量的手动档车;第三,对自己的不环保行为尽量做弥补,那就是植树,种25棵树能够把我一家人开车和其他活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抵消掉,每年至少种这些树,争取再多种一些,尽量减少不良影响。此外,平时开车也比较注意,比如说快到红绿灯了就挂空档,尽量少耗油,还有就是只要一停车马上熄火,反正尽量注意。而且我还有一个原则:不在上下班高峰期凑热闹,在这个时间段我有急事也不开车出去,我一般选坐公交车,或者打车。” 作为小有名气的环保人士,李小溪开着汽车讲环保的做法在网上引起了一些非议,有人说她“自己开车还要求别人住在树上?”李小溪觉得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没有要求别人住在树上,过原始人的生活。我觉得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得舒服一些无可非议。比如汽车,我现在体会到,有个车效率确实提高了,比如一个上午,如果没有车,我只能做一件事,有了车,可以做两三件事甚至更多。” 李小溪认为开车并不等于不环保,只要坚持尽量少开和实施碳减排承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开车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在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只要认识到你对这个世界承担的责任,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做到节约资源,适度消费,消费不等于浪费。目前社会上消费主义盛行,许多人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比如追求名车,排气量越大越好,越豪华越昂贵越好。车本来就是个工具,现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了,有的人一定开名牌的,不然的话就觉得寒酸掉价。昨天在聚会时一个朋友还跟我说,他把夏利车换成了标致307。我问为什么?他说开夏利掉价。我说夏利车很好,很皮实也很省油。这就是观念不一样。” 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其实李小溪早在挤公交车的那些年头就开始种树了。不仅在北京种,也到内蒙、陕西、河北等地种,每次花费数百元甚至上千元钱,从买树苗到工具、交通、食宿都是自己承担。每种一棵树,一年的养护成本大概在数十元。她说,怎么弥补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呢?我觉得这完全在于你是否认识到你对这个世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果认识到了,你就会去努力想办法消除这个影响。 开车前,她每年大概要种10来棵树,开上车以后,她每年要种30多棵树。尽管如此,李小溪说她依然“还处于矛盾之中。我跟我丈夫商量,我说将来如果交通非常方便,我们就不开车了,完全可以放弃。”去年,李小溪把老捷达车换成了小排量的标致206。 “奢侈”的环保行为之下,在北京过日子的李小溪却对自己很“抠门”。如果要下餐馆,经常和老伴只点一两份菜,还自带筷子,两人吃光喝光,最后给服务员剩下两个空碗,“服务员都觉得少见得很。但我们一定要把它吃完,绝不剩饭,而且也不打包,因为打包还要浪费餐具,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非常不好,既浪费资源又污染食品和环境。而且如果我们吃一个菜就够了,干嘛非要买两个菜?不必要。我们也不要餐巾纸。有的时候非要用,我自己包里面带着,就用一点点。” 除此之外,李小溪家里还有很多环保节能的细节。比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的物品,购物不使用塑料袋而使用布袋,使用节能灯和充电电池、不用普通电池,买不含磷洗衣粉,等等。8年前花4800元买来的空调一共用了不到10次,完全让位给了电风扇。“现在走到哪里都是空调,追求恒温的生活。冬天室内穿衬衣,夏天穿羊毛衫,一年到头完全反了。我觉得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该冷就冷,该热就热。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有这种适应能力,出点汗也没有关系。” 李小溪家里也没有目前流行的纸杯子来招待客人,因为,“一次性杯子有荧光粉,对人体有损害,同时还需要砍树生产纸。用普通杯子,用完了洗干净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其实环保没什么难的,做起来都是一些小事,很容易。”李小溪还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家中收养了3只流浪猫,每到饭点儿,到她家门口来“蹭饭”的野猫更是多达十几只,每月光是买猫粮就要数百元。所有经她收养过的上百只猫,到李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被她带到动物医院去做绝育手术,经过调教并打过疫苗后登广告或上网寻找领养人。每年12月到来年3月是鸟儿觅食困难的季节,李小溪每天到本单位食堂要剩饭喂她家周围的喜鹊,已经坚持了17个年头。 最让李小溪骄傲的是她家的节水行为。由于从来不用水箱里的水冲厕,李家的抽水马桶水箱完全是干的,几十年来,他们从来不用自来水冲厕,用来冲厕所的水都是洗衣服水、擦地水、洗菜水、洗脸水、甚至洗澡时脚下放个大盆接的洗澡水,而所有的这些“废水”都倒在卫生间里大大小小几个桶里面,用来冲厕所。尽管有时水放久了有些异味,她还是不舍得白白倒掉。目前北京市的人均用水是每月3吨,但李小溪老两口加起来,每月平均才用2.5吨水,李家已经成为她所在的大院的头号节水家庭。 做环保并不是要当苦行僧 李小溪是个急脾气,看到路上开车的人从车窗往外吐痰和乱扔垃圾,她会加速上去,跟人家并排走,隔着车窗“教训”人;和老伴在颐和园里散步,她也会一路走一路捡垃圾,并制止其他游人的不环保行为。后来,她发现,“你不要跟人家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有人扔垃圾,我就帮他捡起来,他就会不好意思。只要你和颜悦色地跟他说,跟他讲不应当乱吐痰和扔垃圾的道理,他一般都能接受,会说以后注意,最后你再谢谢他。他一看我这么大年纪了,会不好意思跟我吵,我还真没碰到过拒绝接受意见的人。” 不跟陌生人吵,李小溪和女儿却是经常都在“火并”,年轻人在化妆品、时装上支出得多,经常出现买了不用浪费了的现象,两代人为此“经常发生矛盾”。“她穿好一点的衣服,我也同意,我主张少而精,并不主张穿得太寒酸,舒适得体是应该的,但是没有必要浪费。这是两代人在消费观念上的差异。女儿觉得这不是浪费,她就是习惯了。于是我就帮她处理衣服,或者送人。”但是在妈妈的“监视”下,女儿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怕我说她”,至少在用水方面比原来节制多了。 身为国际关系专业副教授的李小溪,有过多次出国的经验,也非常注意国外环保方面的情况。她非常赞成国外的许多饭店都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的做法,认为中国的饭店也应当取消“六小件”。她听说在德国、俄罗斯等地的高级餐馆,用的都是马粪纸颜色的粗糙的餐巾纸,对此大感意外,“那么高档的饭店,用粗糙的餐巾纸不会得罪顾客吗?”后来她发现,“这些纸没有经过硫黄漂白,因此非常环保。越高档的饭店,越注意环保,否则会得罪一批高素质的顾客,这些人会不高兴。”她认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真应该学学国外一些先进的环保理念。 处处节约的李小溪自嘲经常好像“钱花不出去”,因为不需要花什么钱。但同时,这个社会浪费的现象又太严重了,“我自己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会自己尽量注意,并尽量去影响别人,动员我的亲戚朋友这样做,而且我还向有关部门提出过很多环保方面的建议。”她时不时地去商店买来很多布头,再去裁缝店做成很多布袋送给亲戚朋友,鼓励大家出门尽量少用塑料袋。但她也承认并不是送出去的布袋,都百分之百地发挥了预设的功能。 “我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他不接受我也没有办法。其实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应当注意,形成习惯以后,并不会影响自己生活,生活质量也不会打折扣。有一些人说你们环保组织的人都是苦行僧,活得太累太艰苦,事实不是这样,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不舒服不方便。简朴并不等于艰苦,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我们没有必要过父辈那种艰难日子。同时,简单也并不等于贫乏,生活完全可以过得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很充实,物质生活也很丰富,这才是快乐的人生。”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