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间科考队纵穿可可西里 历时21天闯四大无人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04:15 京华时报
一路上,队员们会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对原路线做些改动。科考队供图 科考队行进路线图。制图 杨立场 这支由19人组成的科考队,在历时21天的野外考察中,连续穿越了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和罗布泊四大无人区,并为中科院提供了沿途的科研样本。 其实,这是一支由“驴友”发起并参与的民间队伍,因此有着浓重的探险色彩。本月5日,科考队顺利抵京,将他们此行的另一创举———可可西里纵穿路线公布于众。这是可可西里首次被纵向穿越,他们开创了一条新的探险路径。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一周来,记者采访了在京的大部分科考队员,了解到他们在穿越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惊险故事。 “驴友”冬季越野 今年6月,几名“驴友”找到张书清,提出连续穿越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和罗布泊四大无人区的计划。 这几名“驴友”都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俱乐部,张书清则是俱乐部主任。作为资深户外探险专家,拥有20年中国西部考察经验的张书清马上意识到,“驴友”们提出的穿越路线异常艰险,如果没有充分准备绝不能贸然前往。 因此,张书清找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炳元,请他制订穿越的精准路线。李炳元是从事青藏高原地貌与自然环境研究的专家,今年68岁,曾先后8次去西部无人区科考。其实,李炳元从未由南向北纵向穿越过可可西里腹地,所以当张书清请他出任随行指导后,他被这个新挑战所吸引,欣然应邀。 10月14日,包括当地导游、厨师、医生等在内的21名科考队员、5辆路虎车和4辆奔驰乌尼莫克卡车从拉萨开拔。 “这是一支阵容豪华的民间科考队!”担任领队的张书清说,由于要连续穿越上千公里无人区,沿途路况和气候复杂多变,科考队配备了大量先进的专业装备。比如,乌尼莫克越野卡车就是一款适应特种路面的全地形越野车,除军用外,多用于越野考察和沙漠石油钻探,“这是我们能找到的国内最好的车辆了”。 考虑到旅途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险,他们在出发前都购买了一份60万元的保险。“这是我们联系多家保险公司后,能给出的最高保额。”张书清说。 沼泽和冰河陷车 然而,科考队在第一天就出现状况。14日出发后不久,一名队员即感觉身体不适,血压骤然升高。为了护送这名队员返回,另一名队员也被迫离队。 第二天,剩下的19名科考队员从纳木错出发,快到班戈县城时,大家发现路边水塘里成群的斑头雁和赤麻鸭。按他们的预计,这一区域已经很冷了,斑头雁这样的候鸟应该早已飞越喜马拉雅山,到南坡去过冬了,因此眼前的一幕不得不让队员们感到担忧。 “候鸟到现在还没有走,说明往前的道路会更加艰难,因为许多沼泽和河流还没有封冻。”经验丰富的张书清说得不错,就在16日傍晚,距双湖50公里的地方,开道的两辆乌尼莫克就陷进了未封冻的沼泽。他们用了一个小时才把两辆车拖了出来。之后,才开行10公里的车队又出现状况,带队的1号小车也陷进沼泽。 从这天开始,车队不断遭遇陷车,甚至小车和救援的大车一起陷进冰河。17日下午,车队开赴羌塘保护区,带队的1号车先后陷过3次。为了确保大车的安全,车队选择山坡,绕开了没有冻实的洼地,即便如此小心,最后一辆大车还是陷住了。“几乎每天都陷,多的时候一天七八次。”张书清说,“我们都习以为常了,陷了就拖。” 但是,一旦车辆遭遇意外受损,就不是拖出来那么简单了。 20日,科考队沿着冷水河的河谷向下走,相继过了3条比较大的河流,到达普若岗日冰原的北端。走在最后的10号卡车在过一道沟时跌进沟中,发生机械故障,彻底不能再前进了。车队当即果断决定,放弃这辆大车。 “我们没敢派人在10号车上留守。”张书清说,乌尼莫克来自新疆的石油管理部门,车陷进沟里后,车队马上和新疆方面联系,对方说会在3天之后送来配件,但至少一周后才有修理人员到达,“在荒无人烟的冰河上留守一周,会让人崩溃”。 冰原上瞬间昏迷 无人区腹地名副其实:车坏了,要原地等待一周才有人来救援;人病了,就算最近的医院也要几天的路程。因此,科考队的大车里装载了6大瓶医用氧气罐和两个高压氧舱。 在海拔5000多米的普若岗日冰原,47岁的队员岳富胜发生瞬间昏迷。“当时大家都下了车,欣赏冰原的风光。我可能走得急了一点,突然间感觉心跳好像停止了。”岳富胜曾有多次穿越高原的经历,但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 “强烈的昏眩,人一下子动不了了,还有一些意识。”他说,那种症状难以描述,根据应对高原反应的常识判断,自己是瞬间昏迷,必须马上静止,不能动,也不能喊。他在原地站定,开始调整呼吸,控制住紧张情绪,这才慢慢恢复过来。 但是第二天扎营的时候,他的这种反应更强烈了。“哪怕稍微一动就有反应,晕得厉害。”岳富胜告诉了医生。随队的医生是来自格尔木人民医院的女医生寒梅,有着非常丰富的高原救护经验。她马上开药品并准备吸氧治疗。 队员们非常担心,商量把病员送到医院治疗,毕竟车上的急救设施有限,但是从营地到最近的医院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已经和大家一起走了这么多天,真不愿放弃,那样太遗憾了。”岳富胜决定,先看看吸氧的效果再说。吸氧一段时间后,他的身体状态逐渐恢复。在一旁密切注视他的队友和医生,这才稍稍放心。寒梅医生仍然没有离开,在帐篷里守了他整整一宿。 好在接下来的几天,岳富胜的身体恢复了。 可可西里探新路 24日下午,科考队离开沱沱河附近的营地,向西北方向的乌兰乌拉湖前进。 他们的路线是一路奔北,直抵新青峰。路并不很长,约200公里,是通向可可西里的核心地带的最短路线。但是在此前,无论是可可西里管理局的巡山,还是科考测绘,都没有完全走过。 这条新线路是科考队在李炳元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月时间,反复修改制订而成。李炳元在地图上标明了非常精准的GPS点,队伍按山势前行。他随身携带了近10斤重的200多张地图,是按十万分之一比例特制的地形图,“只要超过40米的山,都能在图上找到”。 李炳元说,他曾在1976年和1989年两次来可可西里科考,都没有选择这条路,“那时候开吉普,条件有限”。 “我们很想去的乌兰乌拉湖和西金乌兰湖,都在这条线路上。”张书清说,考虑到科考队装备精良,他们尝试着闯出一条新路。车队行进的途中,气氛有些紧张。“他们走一段路就问一次。”李炳元说,他频频对照路途看了又看,并且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对原路线做些改动。 喜棕熊躲野牦牛 在这个没有车队穿越的区域,他们的到来给了这里的野生动物一个“惊喜”。 25日晚6点左右,车队进入了一片海拔4200米左右、植被良好的丘陵地带。行驶在前面的小车爬上一座土丘时,竟然发现土坡上有两只体型硕大的棕熊。 “可能因为它们以前没在这里见过车队,看见我们很惊奇呢,停在那儿跟我们对视了好一会儿才跑开。”车队继续向前,又相继发现了3只棕熊,相安无事。与棕熊的友好邂逅让队员们非常兴奋,不停抓拍。 然而,遇上野牦牛可不是闹着玩的。李炳元早年在可可西里考察时,车队就遇到过领头野牦牛公牛的袭击。当年,一只野牦牛从山坡飞快冲下,一头撞向卡车一侧,将车撞坏了,待下车查看才发现它已经倒地死亡了,“估计是冲撞太猛,扭断了脖子”。有此前车之鉴,李炳元一再告诫队员们“尽量避,避不了就跑。” 科考队第一次遭遇野牦牛追赶,是在普若岗日冰川附近的跃春口。“一看它的尾巴翘起来了,就知道要发动攻击。”张书清凭经验判断,那是野牦牛群的一头领头公牛,要驱逐“入侵”领地的外来者。于是,大车紧急提速,从原先10公里/小时提至四五十公里/小时。“还好,野牦牛追赶一阵后就停下了”。 在穿越可可西里时,科考队再度遭野牦牛攻击,而且是成群的野牦牛。“我看得很清楚,山坡上至少有三四只野牦牛。”张书清赶紧用对讲机通知小车队,“快停下!前面有野牦牛!”车队停住,不敢前行。观察一番后,他们终于找到躲开这些野牦牛的一条窄路。然而,当1号车开过一个小土丘时,坡后又出现两个黑色牛脊。“野牦牛的蹄子是角质的,在冰上容易打滑。”张书清用对讲机通知车队紧急调转方向,驶向冰河。当最后一辆小车驶进冰河时,野牦牛果然在河边“急刹车”,距最后一车只有十几米远。 历艰险成功纵穿 在翻越可可西里最后一道山口的时候,路途非常艰难,探路后他们选择直接向主垭口前的山脊发起冲锋。为了防止卡车轮胎打滑,他们把带的两床棉被都铺在了山坡上,费尽周折终于到达了可可西里山的北坡。26日晚上8点多,科考队到达了新青峰的脚下,所有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兴奋和喜悦中,他们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对这条路的穿越,也为以后可可西里地区南北向的穿越打通了一条通道。 之后,科考队一路向北,穿越阿尔金山和罗布泊无人区,于11月1日抵达罗布泊镇,成功完成了对四大无人区的连续穿越。5日,科考队顺利回京。 李炳元说,此次考察记录了沿途的地质地貌和高原生物状况,相关资料将作为中科院的科研样本,但“最大的成就是打通了可可西里的新通道”。 本报记者 赵晓路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