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长万钢曾在中南海给政治局讲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14:57 中国新闻网
科技部长万钢曾在中南海给政治局讲课
资料图为9月初万钢在出席“首届新领军者年会”时进行主题发言。 中新社发 廖文静 摄

  中新网11月15日电 凤凰卫视日前播出节目,介绍了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的经历。下文为节目节录:

  万钢说,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有三位智者给过他很好的启示。一位是他在“插队”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这个书记告诉万钢“脑筋越用越活,力气越用越大”;另一位是万钢在东北林业大学时的物理教研室主任,他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历史责任,任何时间都不能退缩,应当努力进取”。还有一位是万钢在同济大学求学时的教授、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先生,他告诉万钢“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机会只等待有准备的人。”而这位李国豪先生也是几次关键时刻影响万刚人生抉择的人物。

  

奥迪A4背后的首席科学家

  2000年6月,万钢与中国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在德国会面交谈,之后,朱丽兰部长正式邀请万钢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回国,主持汽车新

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三个月之后,万钢在同济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李国豪出差到德国,与还在举棋不定的万钢有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2001年回国后,万钢被同济大学正式聘任为教授、博导、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年又被科技部聘任为中国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万钢说,当时欧洲也在做清洁能源的汽车。但他觉得,与其在德国做,不如回自己的国家做。因为“国外把专业知识分得太细,在那里学习后往往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但缺乏全方位操作的能力,在中国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回国7年,万钢果然做了“更多的事情”。创新的激情、责任感和使命感,推着他走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高度。

  汽车痴人:要干成大事情,只会蹲实验室不行

  刚回到中国时,万钢第一站先到北京。一周内,他马不停蹄地拜访了五个部级干部。一个个地去“游说”新能源汽车计划。他说,他之所以能这么坦然地直接跟部级干部打交道,是因为自己心无杂念。他知道,要干成大事情,只会蹲实验室不行。

  在上海,万钢用四处公关筹到的科研启动经费,做了一个题为“在全球现有资源下,中国如何发展

燃料电池”的专题调研。这个调研报告,为电动汽车专项列入国家863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课题接近收尾的时候,接替朱丽兰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把万钢召到了北京。整整半天的长谈后,徐部长当场拍板:成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组,并对万钢说“这件事情认定要干,哪怕是一路黑,你也要走到底。”

  与万钢一起工作的研究人员曾感叹,万钢是个汽车“痴”,除了勤奋、执著,还有大智慧、好眼光。万钢开始第一阶段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时候,为赶上国外同行,每天都呆在实验室里。出差回来,家不回、办公室不去,第一站先到实验室。没有暖气,就买军大衣来过冬。凌晨两三点,为了某个零部件的调试,万钢和同事们都不愿走,裹着军大衣,在一边盯着。

  奔驰公司研发部的副总裁科勒教授在万钢回国后来看望过他几次。第一次来,看到他在没有暖气、只有军大衣的条件下搞研发,十分惊讶,科勒问:“你为什么要回来?”第二次来时,他的看法已经有所改变,他说“你们的起步还是很快的。”到了第三次来时,科勒惊讶地说:“按照这样的速度,你们很快就可以赶上我们。”

  走进中南海当“老师”

  或许是由于万钢在汽车领域的辉煌成就,有知情人士透露,万钢与几任科技部的领导关系都非常好。2004年,万钢进入中南海,给政治局讲课。据说,就是这一次讲课,使得万钢得以进入中国政界最高层的视野。回忆这次的亮相,万钢说与总书记胡锦涛的一番交谈令他至尽难忘。

  万部长:一共我们讲90分钟,就是孙院士讲45分钟,我讲45分钟,这是讲解,然后又一个讨论,这个讨论呢最初是讲45分钟,最后好像远远地超过了,但是具体多少分钟我也不知道,反正是超过的挺长的。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人生际遇往往不完全由自己的主观愿望决定,当你的才智符合一个职业的客观需求时,职务往往就由社会需要来为你安排了。当上部长的万钢接受了这个被社会需要的新职位,并许下“学习再学习”的豪言,开始了他走遍中国的部长生涯。

  还是万钢在担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时候,就有人评价他“重视技术产业化,比较崇尚实际。”而到科技部上任后,万钢首先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机会到下面去走走看看,如果说做学者时,万钢更关注的是高科技的研发,那么作为部长,此时,他的关注点似乎更多的是如何让科技为百姓造福。

  2007年夏季,达沃斯年会亚洲科技潜力专题会议上,万钢以精彩的演讲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第二天,他的最“酷”的技术论就见诸于网络报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