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圆桌会议”话挑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8日08:00 每日新报
新报讯【记者 李海燕 通讯员 张剑】第十届 “挑战杯”已开幕三天。昨日,来自香港、台湾、澳门的参赛选手们围坐一团,共同分享“挑战”路上的收获与感动。 说得最多的是“感谢” “太感谢那些志愿者了”,香港大学参赛学生孙一江说,“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可以,我们提出的全部要求都能被满足。”台湾逢甲大学的曾尼真同学也有同感:“上次一个队员的东西弄丢了,志愿者不畏寒冷在外面帮我们寻找了2个小时。”“我们的飞机比预期晚点了一个多小时,但那些志愿者还是耐心地等我们。天气那么冷,可没听到有谁发出任何怨言。”澳门科技大学指导老师邝应华对刚来时的一件小事记忆犹新。 在会场上,“感谢”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大家都对志愿者们的细心服务深表感谢。 “我们第一次参赛本来有点紧张,后来发现每一组都有志愿者全程陪伴,做什么事都很顺利”,“南开学生很热情,让人心里暖烘烘的”,“主办方知道我们国语不行,特地为我们准备了英文系的同学做向导,真的很贴心”…… 香港城市大学领队余咏宇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要感谢一直陪伴我们的志愿者小杨、兰芳,这些天你们辛苦了!”余咏宇深深地鞠躬,全场肃然。 “这是交流的绝好机会” “今天我的声音比较沙哑,那是这些天和同学交流有问必答的结果。”香港理工大学的谢建雄同学说,在这两天的参赛活动中,大家都非常渴望能和其他选手交流切磋,以至于自己声带疲劳,嗓音嘶哑。 “大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我们惊叹,真希望能延长作品展示的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参观别人的作品。”谢建雄有些遗憾。“大陆学生的基本功太强了,他们破译一个类似QQ的程序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换作我们来写可能要半年”,台湾淡江大学的王明仁说,“这些天看到了很多内地学生的作品,让我们很受启发,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拓展。” 香港演艺学院的指导教师洪海和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我们这次是以观摩身份来的,演艺学院听起来和科技离得比较远,但其实舞台设计和电影拍摄都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这次比赛让我们大开眼界。在香港,演艺学院和其他高校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挑战杯’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与此同时,和内地评委们“过招”的经历也让选手们收获颇丰。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庄璟珉说:“评委的意见真的很专业,质询时他建议我们关注‘内地少数民族到香港定居’的问题,这让我们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 “‘挑战杯’一届比一届更好” 在本届“挑战杯”中,香港城市大学领队余咏宇惊喜地发现,自己在第九届大赛中提出的“让参赛作品公开交流”的建议已被采纳。“太高兴了,组委会这样重视我们的想法,大赛真的是越办越好!”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院长朱桂銮一共参加过四届“挑战杯”。“以前只有少部分评委到展台参观质询,这次6个评委中来了4个,而且都很专业”,朱桂銮说,“这次看到了很多的外国选手,下一届如果能创造和他们交流的机会就更好了。” 香港中文大学侯文婷建议延长专家质询的时间。“很多评委都是第一次看我们的作品,要我们一下子把几年的心血用几分钟表达出来,有一点困难。”澳门大学指导教师汪琪说:“希望今后的主办方能够画出展区的地图,这样就避免了我们走弯路,也能让志愿者们不那么辛苦。” 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都希望为“挑战杯”献计献策,让大赛办得更好。香港科技大学陈杏妮一语道出了代表们的心声:“希望大学生们携起手来,共同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这就是我们参加‘挑战杯’的最终目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