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太湖蓝藻事件半年后回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8日10:04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11月18日电(记者 郭奔胜、江国成)浩瀚的太湖,6个月前,以蓝藻暴发的方式,表达了对环境污染的深度焦虑;6个月来,生活在太湖边的人们,以对“生态文明”的最新认识检讨着人与湖的关系。 记者近日在太湖地区回访发现,沿湖各地把坏事变好事,用环境压力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用太湖蓝藻事件唤醒全民环保意识,带动了江苏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全面小康必过“生态关” 江苏省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体系中包括了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按照这个指标体系,苏州、无锡、常州以及9个县(市、区)已经达到了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今年南京和镇江有望基本实现。 但是,太湖蓝藻污染事件让苏南乃至全省认识到,仅仅达到指标体系规定水平还不能从根本改善环境质量。江苏省委、省政府强调:无论经济怎样繁荣发达,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人民群众就不会认可已取得的全面小康成绩!今后凡是环境没有治理好的地区,不能宣布实现全面小康,苏南一些县市如果“生态补课”不合格,全面小康的帽子要摘掉,进行重新排序评估。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全面小康建设要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这一课,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退路。 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说,苏南自古就有江南水乡的特色魅力,但是在工业化的初、中期曾遭到较大的环境损害,当前要把生态重建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工程,在不欠新账的前提下逐步还清旧账,要像当初抓经济指标那样来抓环境指标。 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太湖周边城市的领导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人口、产业和城市的增长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为此,苏南的发展方针必须进行大调整。调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恢复生态平衡,构建生态环境竞争力。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好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江苏省已提出太湖治理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即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总体上全面达到小康之前,实现太湖水质明显好转,确保太湖周边地区饮用水安全;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基本完成彻底治理太湖的任务,恢复太湖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 “太湖水质恶化警醒这个区域的人们,莫让富庶挡住了生态文明的视线。”长期关注太湖治理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庆幸的是,人们开始用敬畏和内省的态度去认真反思太湖蓝藻的告诫。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上看,最近的短短半年超过了过去的10年! 让“环保巴掌”越拍越响 “河长”,这个过去闻所未闻的词汇,成了无锡市各级干部的新“官衔”。据介绍,全市所有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了64条河流的“河长”。“河长”主要职责是督办河流水质的改善工作。 受蓝藻影响最大的无锡市,污染环境者已面临着“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压力。截至目前,无锡全部取缔了排污不达标的旅游船舶和水上餐饮船舶,同时关闭了近400家小化工厂。无锡市还提出到2008年底沿湖200米范围内建成生态湖滨带,到2010年底,沿湖纵深5公里范围内建成生态循环经济带。 苏州市提出,要建设300多座桥梁以疏通被道路堵塞的河流,改善水环境。苏州市还组织市级机关的干部进行“亲水行动”,到太湖边去感受水之美、感悟水之忧。 位于常州武进区和无锡宜兴市交界处的漕桥河,是太湖流域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过去由于责任不清,虽经环保部门多次督查,但污染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蓝藻事件发生后,省市直接督办沿河地区分清责任、大力治污,目前河流水质得到较大改善。 在张家港市的主要路口,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动态发布环保部门处罚的污染企业名单,目的是让违法企业始终处在公众舆论的监督中。做了多年环保工作的市环保局长陶平说,过去环保工作容易出现“顶不住也站不住”的现象,环保常常“尾巴参与”,而现在“顶得住也能站得住”,环保实现“一票否决”。张家港在全市设立97个点位,对150家重点企业实行在线24小时监控,任何一个偷排行为都难逃“监督法眼”。 在吴江市,全市重点河流断面设立了22个监测点,实行日动态监测报告,每日下午4时监测结果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市委、市政府、环保部门及乡镇负责人,以及印染协会会长和印染企业主。“这样做不仅可以准确锁定污染源、实施精确打击,还能提高印染业主达标排放的自觉性,同时有利于启动快速处理机制。”吴江市环保局长范新元说。 过去,环保部门常因“一个巴掌拍不响”而苦恼。半年来,在太湖蓝藻事件的教育下,江苏各地党政部门齐心协力抓环保,“环保巴掌”越拍越响了。 太湖吃一堑,发展长一智 蓝藻的亏不能白吃。半年来,江苏人减少了太湖养殖,让螃蟹为太湖治理让路;他们又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排污标准、启动了排污权交易;他们进而大力倡导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大大拓宽了。 太湖蓝藻事件后大幅度修订的《江苏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将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此,太湖地区1/3的企业将“关、停、并、转”,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将在原来基础上削减50%的COD、60%的氮和50%的磷;纺织印染等六大行业也可削减34%的COD、66.7%的氨氮和50%的总磷。 从明年1月1日起,太湖地区企业告别排污资格无偿获得的历史,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目前已核定出了排污企业购买COD排污权的初始价格:化工企业每公斤COD定价为10.5元,印染企业为5.2元,造纸企业为1.8元,酿造企业为2.3元,其他企业为4.5元。排污企业“掏钱购买”排污指标的“价格”,已比治理成本高出了近一倍。到2009年,将初步形成排污权交易市场。 “水清”全靠“职责清”。江苏省和苏锡常三市都建立了负责太湖治理的统筹领导协调的领导机构,明确规定:在水利上,把区域工作重点由重水量转到重水质;在环保上,从重微观达标转到重总量控制;在市政建设上,工作重点从保障用水供给转向保障供水安全。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被江苏省确定为重大战略。他们提出,在“十一五”末,现代服务业比重要超过50%。有“世界工厂”之誉的苏南还要成为“世界办公室”,在更新置换中提升产业技术层次。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现代服务业是区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等发达国家这项指标超过60%,而苏南地区服务业所占比重只有38%。这个差距既是苏南转变发展方式的潜力,也是改善环境的产业需求。 “太湖吃一堑,发展长一智。”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葛守昆说,只要记住太湖蓝藻事件的深刻教训,自觉认识和把握生态建设规律,植入绿色GDP、挤出污染GDP,太湖流域、江苏省乃至全中国必将形成产业优化和环境优化的良性循环。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