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阿尔泰山下新牧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03: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十一月十五日,新疆福海县齐干吉迭乡赛克露村定居牧民阿德力汗祖孙三代在吃早餐。本报记者 刘 龙摄 11月中旬,地处阿尔泰山南麓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已被严寒浸透,64岁的福海县哈萨克族牧民阿德力汗家却温暖如春。 然而就在两年前,阿德力汗一家还住在偏远的河谷地带,在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度过严冬。 老汉家的变化,得益于福海县实施的牧民“二次定居”工程。 “‘二次定居’的实质是高标准定居。”福海县副县长贾林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将加大力度推进‘二次定居’,改善牧民生活,促进牧民增收。” 阿德力汗告诉记者,去年,村干部频频来到家里,劝他搬到齐干吉迭乡赛克露村的牧民小区居住。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带着一个儿子住进了新村统一规划建设的砖房。 这一住,阿德力汗发现,砖房比从前住的房子保暖多了,生活上也更加方便,于是赶着牲口举家乔迁新居。 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定居工程让赛克露村牧民过上了较为稳定的生活。但由于配套水平低,牧民大部分时间仍外出放牧,草原畜牧业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模式。2006年,村里响应福海县实施牧民“二次定居”的号召,通过党员先行试点、示范带动,使牧民们看到了“二次定居”带来的实惠。 去年,像阿德力汗一样搬入新村的赛克露村牧民还有60户,占村民总数的40%。 如今,村里的小学代替了游牧时的马背学校,家家户户通了电,看上了有线电视,还用上了手机。 “现在儿子在山里放羊,还能在电话里跟我讲话哩!”说起“二次定居”的好处,阿德力汗赞不绝口,“村里还有了卫生室,看病不用再跑那么远了。”——他说的是1992年,自己血压突然升高,家人花了一天半时间才找到车,将他送往70公里外的北屯医院抢救。 去年以来,福海县通过各种渠道筹资2300余万元,用于“二次定居”工程,当年完成牧民高标准定居158户,今年已完成240户。目前,喀拉玛盖乡四支干片区和齐干吉迭乡赛克露片区的牧民定居已初具规模。牧民过上了“六通、四有、四配套”(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网络,有饲料地、有住房、有棚圈、有园林,卫生室、商店、学校、文化室相配套)的生活。 “实施‘二次定居’,解决牧民的定居住房和基本生活配套是首要问题。”贾林说,“同时要切实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牧民收入。” 福海县先后投入资金3545万元,完成了6.2万亩低产田改造和1.2万亩饲料基地建设,分配给每户牧民。县里以发展奶业带动牧民增收,推行舍饲圈养高产奶牛,每头奶牛给予补助。牧民们还参加了草原牧业互助合作组,一部分跟畜转场放牧,一部分留在定居点从事种植业等。“二次定居”后,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50元左右。 福海县计划到“十一五”末,完成“二次定居”1000户,实现高标准定居率69%以上的目标。 [数字广角] 牧民“二次定居”自2006年在福海县启动后,2007年已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全面推广。2007年,阿勒泰财政投入6028万元用于牧民定居补助,牧民定居住房面积新增59040平方米,草料基地建设新增10万亩。截至目前,“二次定居”工程已惠及阿勒泰地区8114户牧民。本报记者 刘 阳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