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探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06:3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几年前,一心想洗净脚杆泥当个“城里人”的农民曾华美离开家乡,跑到成都市去打工。然而现在,她安心地留在村子里,当起了“农家乐”的女老板,甚至还从城里引回来一个“上门女婿”。“宽阔的马路,漂亮的民居,鲜艳的花海,丰厚的收入……”曾华美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很多惠民新政策,在我们这里早已经铺开啦!如今,我们的生活让城里人都羡慕。”

  曾华美所在的锦江区三圣花乡发生的巨变,是成都市正在进行的“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这场始于2003年的改革,使成都的城市和乡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制度设计到思想观念、从公共服务水平到收入水平差距,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个集中”闯出新天地

  十七大报告摘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成都实践:“三农”问题曾长期严重困扰成都市的发展。这个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人多地少,农民占2/3,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

  新的变化始于双流县的一个探索性实践:在这个农业大县里,曾有一户农民的4亩田被分为24块。为解决土地集中经营及附带产生的问题,双流在2003年初开创性地提出了“三个集中”的概念,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三个集中”把工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统筹安排,不仅解决了工业项目节约用地问题,而且实现了“少取多予”“以工补农”的城乡和谐发展,当年双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即跃居四川省第1名,城市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

  在总结“双流经验”基础上,成都市开始在全市广泛推广“三个集中”。目前,全市原有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已调整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度达59.9%。到2006年底,全市共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8万亩,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系带动农户123.5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59.2%,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

  在成都市“三个集中”统筹城乡发展思路指引下,成都远郊的邛崃羊安镇汤营村的村民们找到了幸福生活。从2005年开始,汤营村村民发起成立了汤营三联农业有限公司,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集中统一经营,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实行“股权+红利+工资”的收入分配方式。目前,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这种统筹工农业、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教授姜晓萍说,成都实施的“三个集中”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个地方首先要有工业(包括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然后才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人口聚集和商气,为农民集中居住和就业创造条件;农民集中居住,并在二、三产业就业后,才能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建立城乡“一盘棋”工作新机制

  十七大报告摘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成都实践: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成都市逐渐探索建立了新型的城乡“一盘棋”工作机制和体制,从体制和机制上初步扭转了“重城轻乡”格局,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据了解,实行城乡统筹后,成都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年年保持成倍的增长,4年来财政投入高达120多亿元,使“多予少取”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2004年起,成都市就开始对城乡分割部门动起了“手术”,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撤销市农牧局、农机局,成立市农业委员会,区(市)县成立城乡一体化工作局或农村发展局;成立市水务局,对全市城乡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撤销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成立市交通委员会。通过机构改革整合,改变了以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现象,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行政成本大大降低。

  此外,成都市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从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公共服务、缩小生活水平差距等方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如对失地农民进行全程就业安置,把所有就业优惠政策向农民延伸;投资10亿元对农村中小学实施标准化建设,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调配,划片进入公办中小学,一律取消借读费;在全市农村推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对过去已征地农民中,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的,由政府一次性缴纳养老和医疗费后,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和享受医疗保险等。

  “城乡统筹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城乡教育水平一体化。”成都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周继平向记者介绍说,在暂时还不能立即解决乡村学校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龙泉驿区实施了“金凤凰”工程,对统筹城乡教育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在不增加农民家庭负担的情况下,让山区孩子直接进入城市学校就读,享受每月100元生活费补助以及数额不等的开水票、交通补助等,通过孩子下山,再逐步带动父母进城。

  “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下山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广泛了,他们喜欢上了篮球、足球、书法、美术,也有了更远大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龙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副校长张玉林说,第一期“金凤凰”工程学生进校报到的第一天,寝室内外随处可见果皮、纸屑,而今这样的生活习惯在下山读书的孩子们中已不复存在了,“他们还带动家长改变行为习惯,孩子们的综合素质的确大大提高了。”

  “城里人”和“乡下人”界限逐渐模糊

  十七大报告摘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成都实践:如今,在一视同仁的社会制度和日渐缩小的经济差距面前,“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正在成都逐渐变得模糊。家住万科城市花园的都市白领冯梅说:“万科也算成都的高档住宅小区了,可我楼上楼下的邻居原来都是农民,有的做花卉生意,有的跑运输,家里装修得很有品位。这怎么能算‘乡下人’呢!”

  城乡隔阂的消融迅速渗透到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成都的规划首先改了名,由“城市规划”改成了“城乡规划”,220多个乡镇、2200多个村庄进了城市统一规划的圈子。随后,全市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管理,所有“城里人”和“乡下人”到时候都一样登记为“居民户口”。城乡统一的失业再就业管理制度也出台了,曾经只负责“城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局,如今考虑的已是全市所有失业人员的饭碗问题了。

  当年“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城郊一座房”的观念,如今也失去了市场。华阳、龙泉、温江……一些曾经被成都“城里人”视为农村的郊县城镇,现在反倒成了“城里人”购房的热选地带,绿化好、空气好、交通好,房价因而不断飙升。

  经过4年探索实践,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6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比2002年增长65.8%;全口径财政收入489亿元,比2002年增长2.2倍;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5元,比2002年增长了45.2%。

  然而,所有的探索和成绩,不过是成都统筹城乡改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戴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闪亮光环的同时,成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的要求。对此,成都市已明确提出了未来10年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到2017年,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7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20%。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

  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居民,城乡、区域和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

  新华社记者 丛峰 谭浩 肖林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