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成农技人员很不“专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09:2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本报讯(记者胡敏)“在全省乡镇农技人员中,来自武术、健美、戏剧、国画等专业的人员就有3400多人,整个非专业技术人员已占总数的4成。”昨(20)日,省农业厅有关人士给出的上述数字,让正在我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情况调研的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深感忧虑。 省农业厅提供的这份去年开展的实名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省农技推广存在以下“病状”——— 缺位。占总数90.4%的综合推广机构,因专业、经费、业务主管部门不一致,普遍存在乡镇不会管、部门管不了的现象,部分地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人员角度来看,基层农技人员被“挪用挤占”的问题突出,其年平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不到全部工作时间的50%。 脱节。乡镇推广机构“人、财、物”下放乡镇管理后,削弱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指导的职责和权威性,导致县、乡推广机构的指导交流脱节、服务断层,管理不到位,人员无法正常交流。一方面,县级机构滞留了相当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乡镇机构人员因要承担乡镇很多其他事务,无暇顾及农技推广。弱化。从人员素质看,历次乡镇机构改革,使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导致农技推广能力减弱;从推广能力上看,近5年,全省90%的乡镇推广机构没有添置任何推广设备,80%以上的推广机构没有相对固定的试验示范点,致使推广能力“严重弱化”。 老化。科研机构重品种开发轻栽培研究问题严重,大面积生产实践中仍然是“老技术当家”。因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分属不同部门,信息沟通不畅,相互掣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农技推广力量薄弱会严重影响我省新农村建设。”省农业厅相关人士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据测算,目前科技对我省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达58%。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农技推广该吃点‘补药’了!”各涉农部门纷纷建议:学习成都经验,打破地域局限,按片区因地制宜设立农技推广机构;实现县乡统一人才配置,县级推广机构实行“瘦身”减员充实乡镇一线,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专业人员所占比例;鼓励科研单位、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等参与农技推广,形成多元化推广体系;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益性职能获得相应公共财政支撑等。 有关人士还呼吁,应对施行14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予以修订和完善,以使这部法律适应新的农业发展形势需要。对此,全国人大农委有关负责人予以赞同,并表示将进一步研究。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中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忠信参加了昨天举行的情况汇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