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带保镖开专车 文昌男子护送祖传文物海口鉴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15:14 南海网
11月14日,本报报道了琼海归国华侨符永展示了他珍藏长达59年的归国护照一事后,文昌、琼海、三亚等地十多名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称他们也珍藏着不同时期的归国护照。其中,文昌的吴先生称其不仅珍藏有老护照,而且保存着一套祖传的明朝版“历史教科书”、一张清朝的“地契”,以及100多年前的一张“业户执照”。昨日,带着祖传宝贝的吴先生在两名“保镖”的护送下,赶到海口。在记者的帮助下,省博物馆、省收藏家协会的相关专家为吴先生的祖传宝贝进行了鉴定。 文昌一男子珍藏祖传宝贝 吴先生看到珍藏59年归国护照报道的第二天,打电话告诉记者,他珍藏有两本护照,一本是100多年前的老护照,另一本是他父亲1947年从越南回国的护照。此外,他还保存着一套较为完整的明朝版线装古书籍、清朝时期的“业户执照”和老地契、当契等古董。尽管年代久远,但保存基本完好。 “这些东西都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大部分与我家家史有关。”吴先生说,“这些东西非常贵重,我都存放在家里的保险箱里,只有文昌市有关文物专家来看过,外界的人都不知道。”吴先生说,他想请记者帮忙,替他找省级的文物专家,为他的祖传宝贝进行鉴定。 当吴先生得知记者已联系上了省博物馆丘刚馆长,丘馆长已安排有关专家为其珍藏品进行鉴定时,显得十分激动。他说:“去海口时,我要请‘保镖’专门护送,将东西(指古书籍、地契等)放在保险箱里,开专车带到海口。” 吴先生说,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安全考虑。当记者建议“不必那么隆重”时,吴先生说:“这些东西十分贵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请“保镖”护送文物来鉴宝 11月19日下午,吴先生再次给记者打来电话,确认了相关事宜后,他表示次日上午赶到海口。具体出发时间,他会提前通知记者。吴先生同时表示,将带几名“保镖”随行。 昨日早上7时05分,记者突然接到吴先生的电话。“陈记者,我们现在开始出发,一个半小时到海口。”吴先生说话非常干脆,未等记者把话说完,就挂了电话。按约定,吴先生等一行先到本报,再由记者领路,前往省博物馆找专家鉴定。 上午9时22分,吴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压低着嗓音说:“陈记者,我已经到报社楼下了,你下楼吧。” 记者下楼后,不远处的一辆小车的车窗慢慢摇下,副驾驶室上1名中年男子一直打量着记者。记者上前询问他是不是从文昌来的吴先生时,该男子看着记者,不吭声。当记者以为认错人正欲转身离开时,该男子反问记者:“你是记者吗?” 在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后,吴先生才招呼记者上车。由于还有一名摄影记者随同,吴先生确认了本报摄影记者的身份后,才放心地让司机开车。吴先生说,他这次来海口一行3人,2个年轻人是他的“保镖”,也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关系的人,我不会让他们知道,也不会叫他们一起来”。 专家鉴定珍藏品均为真品 在前往省博物馆的路上,记者注意到,坐在副驾驶室的吴先生身上斜挎着一个大挎包,双手还紧紧地抱着包。对于当初要带保险箱的事,吴先生称保险箱“太沉”、“搬不动”。 随后,吴先生掏出一张照片递给记者。照片里的20多本线装古书籍就是吴先生所说的明朝“历史教科书”。吴先生说:“曾经有人想用一套大别墅来换我珍藏的这些书,我没同意。”吴先生认为这些古书籍的收藏价值远远高于一套别墅的价格。 上午9时40分许,吴先生与记者一行来到省博物馆。吴先生脚步很快,紧抱着大挎包,进入省博物馆。 吴先生拉开挎包的拉链,从包中摆放整齐的数十个档案袋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个档案袋。档案袋里放着一本线装古书籍,由于年代久远和缺乏有效保存措施,古书籍已出现残页和虫蛀的现象。但该书的封面和扉页上,依然能见到“历史资治纲鉴”、“赵田袁了凡辑”等字样。这是一本麻纸、石印本书籍。据吴先生介绍,他一共收藏着21本。 省博物馆征集部的章佩岚主任、省收藏家协会何翔秘书长仔细查看了吴先生所带来的古书籍,并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最后得出该书籍属于明朝版本,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章主任和何秘书长还对吴先生携带的“业户执照”、“地契”进行了鉴定,认为都是真品。 一小时后,吴先生高兴地带着自己的宝贝,和“保镖”匆匆离开海口。 专家鉴宝 《历史资治纲鉴》为考试资料 对于该明朝版的《历史资治纲鉴》,两位专家均表示,该书是《资治通鉴》的“辅本”,类似现在考试的辅读教材,是当时科举制度中考生的参考资料。“当时的科举考试,许多内容就在该书里。”何翔秘书长说。 该书有“赵田袁了凡辑”字样,章主任在网上进行查阅发现,作者“袁了凡”是历史上有名的学者,著了许多历史读本。世所流传的《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晚年写的4篇训子文;赵田也有其人,但他们并不是同一时期的人。赵田究竟是人名还是地名,专家不能下定论。 “业户执照”反映文昌商业发达 在吴先生的珍藏品中,还有一张清朝“业户执照”。该“业户执照”类似现在的“工商营业执照”,是当时商人经商开铺面的一种官方认可。这张“业户执照”为同治十三年一月二十九颁发,编号为“丰(字)729号”。薄薄一纸“业户执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文昌的商业发达情况。 特殊“地契”实为“遗嘱” 在吴先生的众多收藏品中,有一张特殊的“地契”。这张“地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买卖地契,而是岳母无依无靠时,将自己的产业确定给女婿的“遗嘱”。这张光绪十三年的“地契”上面有当时文昌官方印鉴、当时手模以及签字画押。从该“地契”的内容获知,西园村黄门彭氏年老无儿依靠,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有人养老送终,决定把自己产业(老宅基地)过户给姓吴的女婿,此人就是吴先生的曾祖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