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造就北京地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2:06 新京报

  ■ 城市新观察

  一个剧团,总有当家花旦,作为明星被万人迷恋;一座城市,总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扣人心弦的造型被人津津乐道。它们几乎等同于城市的名字,从建筑立体造型转换为平面图片或者视频文化形式,被广泛传播。与其说它们是建筑,毋宁说更像是建筑被传播的一种形态。

  对于承载着传播城市精魂,提升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而言,它们的命名,当代都市大众传媒握有把关重权。如果没有书刊画报和影视的广泛传播,怎么能在那么分散的心灵里建立起建筑形象和都市的固定映射呢?某个建筑代表某个城市,是开蒙以来,文化不断灌输在我们头脑里形成的固有积淀。所以,我们看到金字塔就想到埃及,看到曼哈顿的世贸中心就想到纽约。

  可是,大众媒体的话语权权力来源结构复杂。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有地标断定资格。如果理想化一点,我认为,应该是那些没有太多亲身经历,而凭想象与城市有精神联系的人们,他们的意见最值得我们确定地标名单的时候参考。

  这是因为,地标与否,是传播的结果,也只有传播的成败,才是该建筑作为地标的量化考核依据。如果一个城市是新建的,所有的建筑都刚刚竣工,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那本地市民票选还情有可原,因为要传播哪一个,还得先确定。可北京不是这样,北京的建筑,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年龄不同,名声积累也不在一个量级上。更何况,北京的城市地标似乎没有争议。谁能说天安门不是北京的标志?谁能说人民大会堂不是北京的地标?英雄纪念碑呢?长城呢?故宫三大殿和北海白塔呢?红墙上的角楼和西客站呢?这些让从来没有到过北京的人一眼就可以认出的建筑,我至少可以一口气列举出几十座。要从它们里再选10个,下笔还真要费思量。

  地标与名字一样,也是和不同的时代对应起来。从更长的时段来说,北京的名字也是与时俱进的。单从声名考虑,后来的建筑大师们似乎是生活在前辈影响的焦虑之中。那么我们看看,如果说他们的作品作为北京地标,暂时还缺乏历史空间的话,作为一个区域地标,是不是获得了地标本义蕴含的那种传播学效果?

  如果我问,中关村的地标是哪个楼?CBD的地标是国贸或者国贸三期吗?

  上地的地标重任,谁能承担?望京的地标该花落谁家?

  如此问下去,我想多数读者和我一样,会一脑子浆糊。和前辈建筑比起来,很不幸,这三十年的建筑,很难获得以往的那种地标效应。也许,众声喧哗的时代,理应如此。后现代没有中心。

  建筑没有生命,它们不会为了传播效应而略动脑筋。但建筑师们,特别是正在明星化的建筑师们会。为了吸引眼球,取得最好的传播效应,我们在北京看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造型。张大嘴的央视新楼,巨蛋,鸟巢……论传播效应,这些建筑一出世,哪怕还只是图纸模型,就引起了全球瞩目,尽管他们还没有获得代表北京形象的资格,但确实显示了潜力。

  然而,如果地标的名单只有一个的话,它们能取代天安门吗?恐怕不可能。除非它们建在天安门的位置上,而老天安门拆除了,换成了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天安新门。

  □邹宇泽(城建项目管理工作者,北京)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