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补锅、钉锅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8:18 大河网-大河报

  

记忆中的补锅、钉锅者
□时和畅(郑州市中原区冉屯路1号)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丰富了,家用的铁锅少了,铝制品多了,锅底漏了,当废品卖掉,再买一个。可在上世纪30~50年代,居民家庭使用的铁锅、盆、壶等铁制品比较多,这些用品漏了,居民舍不得扔掉,往往补补钉钉再用。于是就出现了补锅行业,乡下人进城补锅不便,因此,又有了游乡补锅者。

  我的老家在郑州郊区农村,记忆中我的家乡大谢村常有游乡补锅者出现。他们一进村便亮开嗓门儿,用一种特殊的声音,像唱戏一样唱起来:“补锅咧——钉——锅!”“咧”字特别长,“钉”字重而稍长,“锅”字轻而长。补锅者这样唱着,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补锅的材料,另一头是个小炉子、小风箱。要是冬天,他们便在太阳下驻足,若是夏天,他们便在树阴下放下担子,先生着炉子,再唱一阵补锅歌,老头、老太太,更多的是居家中年妇女拿着漏锅、盆、壶来到补锅摊前,补锅者便忙活起来:先把锅、盆、壶漏的地方打磨干净,再把补锅的材料放在炉子上,拉起风箱,把材料熔为铁水,倒在要补的地方,上下用铁板夹住,用小铁锤敲打,冷却后,再打磨干净,就算补好了。

  以前补锅要收多少钱记不清了,上世纪50年代,补一个孔,小者五六分钱,大者不过毛儿八分。轮到吃饭时,管顿饭也可以。记得一个中牟男子姓郭,大家称他补锅匠,老是挑着担子游街串巷。补锅次数多了,他和我叔混熟了,原来他住在破庙里,后来干脆搬到俺的牲口屋,晚上一边和叔叔聊天,一边帮叔叔喂牛,有时晚饭就在我家吃。后来,我到城里读书了,不知何时,补锅匠不见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游乡补锅者已经销声匿迹了,但那动听的补锅歌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响在耳旁,那补锅的情景也自然浮现眼前。

  江苏文艺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连环画《两个补锅匠》的封面

  来源: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