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的启迪与思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8:20 东方网-文汇报
孙逊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这是和上海的历史地位与今天的现实定位相适应的。上海提出了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较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辉煌之日,也就是它成为世界文化名都之时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上海离开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很远。上海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能够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存在;上海要有足够大的胸怀,来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这样上海这座码头才会更加繁荣,才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光荣和自豪 ●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还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既能自身不断产生和涌现优秀的文化人才,又能吸引和留住大批外来的一流人才。这里,深刻总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至为关键 近日,新华社播发报道《上海再现文化码头》,报道指出:“70年前,上海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是与‘文化码头’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举凡文化,写的、画的、说的、唱的、跳的、演的、摄的、耍的、展的……不管出自哪里,名气如何,规模多大,都想到上海靠一靠,走一走,露一露。”为什么?“因为上海是个文化码头”。而在走过一段漫长的曲折之路的今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经历了9年的磨砺后,不经意间,再现了上海文化码头的绰约与风姿”。报道列数了当今这个码头繁忙的进进出出,以及它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与对话、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 “文化码头”,这个词用于上海太形象、准确了。其实何止文化,上海从开埠之日起,就是个“通商码头”,熙熙攘攘,皆为利来;风风火火,皆为利往。伴随着商业的往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陆,于是“通商码头”衍生出“文化码头”。既成码头,则东南西北,各行各业,不仅皆由此经过,而且会停靠上岸。短则走马看花,唱罢散场;长则住上几年,寻求发展,从此半辈子、乃至一辈子和这码头相厮守。此处所谓“码头”者,非只船只停泊和交通便利处,更指各种文化和文明交汇、交流和交融处。今天的上海,正应该担当起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这是和上海的历史地位与今天的现实定位相适应的。历史上,如新华社报道所指出的,上海本来就是一座文化“码头”,虽然此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曲折道路,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它唤醒时,它首先恢复了“通商码头”的勃勃英姿:上海将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即我们常说的“四个中心”;随后,它又展示了作为当年“文化码头”的迷人魅力,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文化码头”其实就是“文化交流中心”的俗称而已;稍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较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辉煌之日,也就是它成为世界文化名都之时。 上海要重新成为“文化码头”,最重要的,是上海城市和城市人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放的视野。胸怀有多宽,码头就有多大;视野有多开,天地就有多广。当年上海这座“文化码头”停靠的多是江浙一带的小剧团、小戏班,以及全国各地来的文人和画家、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其间当然也有国外来的各色文化,但大都是停留在娱乐层面,如同晚清小说《海上繁华梦》所写的当年的白领,既爱看“外国马戏”,又想看“电光活动影戏”(即电影),这就是当时的时尚。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不仅比当年更大、更深,而且承载的分量更重、责任更大。今天在这座码头停靠起降的,不仅有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的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文化;既有通俗层面的大众娱乐文化,又有经典层面的精英高雅文化;既有好莱坞的大片、百老汇的歌舞,又有维也纳的交响乐、印象派和伦勃朗的绘画……这个码头,是名副其实全国性的、世界性的。 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上海离开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很远,在这座码头上,还缺少我们本土的民间文化和区域文化,还缺少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文化,诸如极具活力的非洲文化,富有风情的南美文化、南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所以上海城市的胸怀要更加宽广:上海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能够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存在;上海要有足够大的胸怀,来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这样上海这座码头才会更加繁荣,才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光荣和自豪。 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还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既能自身不断产生和涌现优秀的文化人才,又能吸引和留住大批外来的一流人才。过去讲“跑码头”,因为码头确是人来人往、跑进跑出的地方。我们称上海为“文化码头”,当然首先指要有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团体跑来上海,在这座码头上一展他们的风采;但如果上海仅仅满足于有国内外一流人才跑进跑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留住和自己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当年,鲁迅走南闯北,最后定居在上海,与其说鲁迅留在了上海,勿宁说上海留住了鲁迅。个中原因,我想不是谁特别有能耐挽留下了鲁迅;也不是搞什么“全球招聘”,用天价吸引了鲁迅,而是和当时上海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分不开。因为上海留住了鲁迅,所以才有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学和文化的辉煌。同样,海上画派的崛起,也是和当时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吸引了吴昌硕、任伯年等一大批外来优秀的画家有关。今天,上海在一流人才培养上也有两个标志性人物:一个姚明,一个刘翔,要高度有高度,要速度有速度,要风度有风度。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值得总结,如果我们今天能像当年留住鲁迅、留住吴昌硕和任伯年那样,吸引和留住大量外来的一流人才;又能像今天培养姚明、刘翔一样,培养和拥有各个文化领域众多的明星和领军人物,那么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也就指日可待。这里,深刻总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至为关键。 今天,上海正在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阔步前进,在这凝聚了上海几代人梦想的历史跨越式发展中,上海再现“文化码头”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和期待的事,也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总结的事。 (作者为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