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下的一声叹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8:30 无锡日报

  穿津门,跨沧州,向德州进发,我们追寻着大运河在华北平原上的足迹。

  根据历史记载,德州曾经是明、清时代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要道。乾隆年间,德州的城市人口就达到18万多,在运河沿岸和南关一带形成店铺、仓储密集的商业区及货物集散地,出现了“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集,交易繁盛”的景象。如果说,运河和海河的交汇孕育了天津这颗华北大地的璀璨明珠,如果说运河的汇通南北让吴桥杂技艺人和泊头铸造技师们走出沧州行遍天下,那么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美誉的得来,则更要感谢运河所赐。

  帆声桨影的年代已然远去,在天津,除了南运河畔的杨柳青和石家大院依稀勾起人们过往的些许记忆,我们在拔地而起的高楼间难觅当年水陆码头的踪影;在沧州,除了市区段尚能见到存水,城南橡胶坝和城北大闸之外,沧州运河已经干涸三十余年,有些河道因为被当地农民种庄稼,已经辨别不清……一路走来,我们的心情渐趋沉重,难道这就是千古运河的今生?那么,正在争创优秀旅游城市的德州,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景象呢?

  还没来得及细细思索,就在踏足德州运河畔的一刹那,眼前的一切让我们震惊了:几近干涸的河床上,丛生的杂草已经枯黄,从排污管排出的污水在低洼处缓缓流动着,远处,垃圾堆积如山,已将近10米深的河道填平……一种异常压抑的感觉侵袭着每一个人:运河曾经给这座城市带来繁华和兴盛,但现在它却在这里承受怎样的命运?!

  见到身着统一服装,举着“千里走运河”旗帜的志愿者队伍,沿途的老百姓纷纷驻足,更有几位操着当地口音主动和我们攀谈起来。今年已经83岁的老刘上世纪50年代从胶东来到德州,据他回忆,60年代的时候,此处的河道十分繁忙,船来船往。从那以后,水就越来越少,航道断了,河床干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这逐年累积的工厂污水和生活垃圾,夏天恶臭熏天,蚊虫成群。渐渐地,有几位当地百姓也参与进来,他们的口气显得比较激动,“大运河是多大的宝贝,在这里就成下水道了!”

  来自无锡的我们,但凡提及自己的家乡,都会以运河为傲。但对于德州的百姓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痛:曾经盛极一时的德州“运河文化”已然湮没,连一条完整意义上的河都不复存在,那些沿河而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命运如何,我们更无从想象。

  这个时候,我们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回到了无锡,或许这会,小船儿正缓缓驶过水弄堂,在旖旎的风光中化作一个流动的符号。繁忙的漕运景象已经成为历史,但至今,穿城而过的古运河仍在默默向后人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落日挂在天边,伫立良久,一声叹息。为中华文明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京杭大运河,它最真实的一面此刻就摆在我们眼前。

  (本报11月21日德州电记者胡琦)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