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言,不是政治符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9:28 台海网
台海网11月22日讯台湾一直存在着“语言隔阂”的问题,对阵双方为“国语 (即大陆所称的普通话)”与“台湾话(其实就是闽南语)”,1949年国民党在台湾推行“国语教育”,为达速效,手法显得激烈,例如学生在学校绝不许讲“方言”,违者罚站、罚款(当然是小钱),甚至处罚在胸前挂纸牌,上面写着“我讲方言”。电视戏剧节目,硬性规定以“国语”为主。 李登辉主政后的台湾,改变语言政策,拉抬闽南语的地位,我对这个政策是拥护的,因为从文化角度看,闽南语即河洛话,是中原文化的一支,有其悠久的历史,且十分优美。“外省人”学闽南语,台湾人学 “国语”,在互通中丰富了语言文化,也有着相互认同之意,因此我不仅认为要重视闽南语,凡存在于这块土地的所有语言,如客家话、少数民族语,都该成为一门文化功课,在这块土地上生根、萌芽、开花。 然而,我的文化态度乐观不了多久,便发觉政治人物竟是将语言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这个工具民进党从“党外时期”到执政,用得淋漓尽致,那便是,将说“国语”的“外省人”视为“外国人”,透过政策大力提倡“母语”的同时,嘲讽“外省人”“吃台湾米,喝台湾水,却不说台湾话”,称“外省人”是“中国猪”等等,用语言区别政治立场的背后意义,就是“去中国化”、搞“台独”。 我在南部一家报社工作时,时任“中研院”院长的李远哲有次来演讲,李远哲虽是台湾人,但他表示公开演讲应以“国语”为宜,却遭明显偏绿的报社社长所反对,一定要他用“台语”。 施明德也是台湾人,他担任民进党党主席时,演讲用“国语”,台下有人高喊叫他用“台语”。蔡英文也遇到过相同状况,她虽是台湾人,因为生长在说“国语”较普遍的台北市,又是学者,闽南语反而说得不“轮转”,台下嘘声四起,那场演讲,把她搅和得十分尴尬。 国民党推动 “国语教育”,当然也有着便于统治的政治考虑,同时,作为不同语种人民之间的沟通工具,也有其必要;另一方面,蒋介石和蒋经国在公开场合也说“国语”,并不是以他们所熟悉的宁波话作为“国语”,这就不能将当时推行的“国语”政策诬为“消灭台语”。民进党将“国语”污名为政治符号,使岛内使用不同语言的同胞成为“敌我关系”,这种语言政治化的状况若继续紧张下去,台湾的不安也会继续下去。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