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琴乐之境中走出的李祥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14:25 《人物》杂志
从琴乐之境中走出的李祥霆
从琴乐之境中走出的李祥霆

  琴之为乐,宣情理性。动人心,感神明。

  或如松竹梅兰,云霞风雨。

  或如清池怒海,泰岳巫峰。

  或如诗经楚辞,宋词唐诗。

  或如长虹丽日,朗月疏星。

  其韵可深沉激越,欣然恬澹。

  其气可飘逸雄浑,高远厚重。

  乃含天地之所有,禀今古之所怀。

  相依相比,相反相成。

  此其境。

  □ 文/乔木年

  古琴,古时称琴或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享有“国乐明珠”的美誉。其音乐“可以观风数,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音中之情,乐中之意,源远流长至今日,愈发地弥足珍贵。

  古时关于古琴,有着丰富的音乐遗产和理论文献,亦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与故事。在千年的岁月里,它有过辉煌,亦有过衰落,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未曾放弃古琴,始终将它珍视为比生命更可宝贵的人生财产,从而使古琴那美妙的乐音得以久久飘荡于世间。

  古琴发展至今日,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琴演奏、研究与推广,被称为“全世界唯一能即兴演奏的古琴大师”李祥霆。他与古琴的故事,亦是一部道不完的现代传奇。

  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

  李祥霆1940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的一个普通中医家庭,自幼便对音乐有着特殊的钟爱。儿时,舅舅为他讲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让他对古琴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后来,家里买了收音机,他第一次从广播中收听到琴箫合奏的古琴曲《关山月》,被其中深沉优雅,悦耳动人的古琴声深深吸引。他仿佛着魔一般,不可救药地爱上古琴,从此注定了与古琴的一世情缘。那一年,他14岁。

  李祥霆将古琴作为了人生最大的理想,可那时东北几乎没有琴人活动的迹象,他所能接触到的人也都没有见过古琴,他的梦想尚未开始,便已遇到困境。但李祥霆并没有气馁,他依旧努力寻找着关于古琴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李祥霆听说郊区矿山俱乐部正在放映一部介绍古琴家管平湖演奏技艺的短片,他顾不上吃饭,饿着肚子往返跑了二十多里路,第一次看到了古琴及其演奏的姿势和方法。这便是他追求古琴的方式,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也正是这种痴迷,让他对古琴有了超越常人的执著与坚持。

  谁也不会想到,古琴大师李祥霆的第一张琴,竟是他自己动手制作而成,琴面是中医诊所的旧牌子,弦是低音胡琴的弦,徽是13个图钉摁上去的……李祥霆就是在这样一张“简陋”的古琴上,试着找到需要的音符,在自己编的指法中,弹奏出了在广播中已经听得很熟的《关山月》。1956年辽源市高中的新年晚会上,他还与教他吹箫的同学合奏了这首曲子。这在常人看来,实在是个奇迹,而李祥霆在古琴上的天赋,也逐渐展露。

  不过,李祥霆知道用自己猜测的方法学习,无法帮助自己领悟古琴的精髓,更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于是,他鼓起勇气给著名古琴家查阜西写了一封信,把自己对古琴的热爱和渴望告诉了查老师,并请求得到查老师指点。或许,一切在冥冥中早已注定,注定查阜西将成为李祥霆艺术道路上的伯乐,他不但回了信,后来更邀请李祥霆暑假来北京,教其弹琴。查阜西还建议李祥霆把自己取的别名“怜秋”改为“泠秋”,取意于白居易的《听琴》诗:“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沈沈。”其中,“泠”的意义是“最清晰的琴声”。

  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李祥霆学会了弹奏大小五首琴曲,学会了识认古琴谱,还学会了熟练地为古琴上弦。从此,他真正踏入了古琴的世界,更加沉醉,也更加努力,因为此时的他开始明白,弹奏古琴,不只是自己的一项爱好,更是一种传承文化艺术的责任。

  1958年高中毕业后,李祥霆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开始接受古琴大师吴景略的精心传授,同时有机会向管平湖、溥雪斋等前辈学习不同风格的古琴演奏艺术。1963年大学毕业时,李祥霆凭借自身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为我国古琴界的后起之秀,被留校任教。从此,他进一步将自己的全部心智和精力倾注于古琴演奏艺术,整理和深入研究古琴文献和传统琴曲。

  潜心研究古琴的生活是平淡而快乐的,可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浩劫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人生亦如那七弦所奏之乐,跌宕起伏,变幻无常。当时,古琴被斥为封建乐器,不得演奏。李祥霆不得不暂时放下他心爱的古琴,其间的迷惘和艰难,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十年后,当他重弹那张令他朝思暮想的古琴时,喜悦之情,亦是难以言表的。或许正是这场浩劫,让李祥霆感觉到了肩头的重任。

  全世界唯一能即兴演奏的古琴大师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学习、借鉴、汲取国外其他音乐门类的艺术精华,也为了使自己对“古琴即兴演奏”这个研究课题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论认识,1989年,李祥霆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做了一年的‘古琴即兴演奏’研究。之后,他担任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教授来自英、美、德等国家的学生们古琴和洞箫。旅居伦敦期间,李祥霆还曾到法国、德国、奥地利、新西兰、日本、香港、台湾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将古琴推出国门,推向了世界。

  1994年10月,旅居海外数载的李祥霆回到了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祖国,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至今。在回国后的几年中,除了教学研究之外,李祥霆在国内外乐坛上继续向人们介绍、阐释、弘扬古琴艺术。

  2002年7月9日,为了配合中国古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活动,人民网与北美琴社联合主办了“网上古琴音乐会”,使古琴首次出现在互联网的直播音乐会上。李祥霆受邀在此次直播中演奏了他最擅长的琴曲《流水》。琴音响起,烟波浩渺、激昂澎湃皆跃于指下,细腻处是小溪流泉、迂回婉转、剔透晶莹;奔放处是波涛回旋、奔腾激越、一泻千里,整个曲意被李祥霆畅快淋漓地展现出来。其后,李祥霆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举办了一场题为“唐人诗意即兴演奏音乐会”的古琴音乐会,这是李祥霆首次全部即兴演奏的个人独奏与吟唱音乐会,也是世界上首次中国器乐的即兴演奏音乐会,李祥霆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古琴的艺术境界,显示了其独具魅力的大师风范。

  李祥霆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新编琴曲《三峡船歌》、《风雪筑路》,充满了他对新时代建设的逐浪激情,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古琴这一传统艺术融入了新的血液,让它焕发了新的光彩。多年来,李祥霆还一直专心教学,严谨治学。从教以来,已有学生五百多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琴界中坚,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希望为将古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教学研究与演奏作曲之余,李祥霆还为电视台编写了《琴曲与琴歌琴》、《中国传统名曲欣赏》等电视专题片;为多部电影和电视剧进行古琴配乐,如《知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诸葛亮》、《秦颂》等一系列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让他们对古琴产生兴趣,进而促进古琴的推广。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在平日的生活中,李祥霆的艺术造诣并不止于古琴,他从小喜欢绘画,师从溥雪斋、潘素等国画大家,他的作品注重传统笔墨,同时不乏现代气息,时而雄浑,时而淡雅,时而狂放,时而明丽,又始终保持着国画的传统精髓。他曾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不少作品获得过国内国际大奖,在书画艺术上颇深的造诣,使他试图在另一种艺术形式中,找寻与古琴的契合点,找寻新的创作灵感。

  除了国画,李祥霆的文学功底也非常深厚,其旧体诗曾得到过文化名人张伯驹、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余冠英先生及北京大学林庚教授的赏识。他还尝试将琴学理论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述出来,文初的一首《琴乐之境百字诀》,文辞华美、发人深思,若非真正的体悟,恐怕很难找到如此精确雅丽的词藻,来描绘古琴的玄妙境界。

  李祥霆的另一个生活重心是社会公益事业。1994年在英国时,在由《星岛日报》欧洲版发起的“为赈济华南水灾及筹集慈善基金义卖活动”中,李祥霆毅然将花费了两年时间精心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及另一幅国画佳作捐了出去。他还将不少演出的收入捐给慈善事业,希望能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同时也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自古以来,古琴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之物,地位崇高,位列“琴棋书画”之首,但如今,它的发展却显然落于其他三者之后。虽然2003年,古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在全世界能弹古琴的人也已达万人,但它依然是最冷门的传统音乐艺术,仍有许多人在怀疑,现代生活中,这门“阳春白雪”的艺术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对此,李祥霆有着他独到的见解,他觉得古琴就好像是高山大川、奇松怪石,好像是宽阔的草原,汪洋的大海,是人们在闹市之中享受够了,快乐够了,娱乐够了以后,才返回来需要的一种东西。李祥霆对古琴的存在与发展,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始终相信,古琴必定会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而他,也将继续书写属于他的古琴传奇。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