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长三角城市发展直面“三道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07:00 解放日报
长三角城市的发展,将面临“三道槛”的考验,即环境压力、公共交通和节能建筑。昨天,“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7会议暨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新思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为长三角城市发展“把脉”,并就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出谋划策。 环境压力,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主题报告一开始,就列出一组令人堪忧的数据:长三角小河道总长约10万公里,其中大部分污染比较严重,水质已是五类水;长三角土壤污染同样不容乐观,氮含量以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大幅增长;沿海沿湾城市受咸潮入侵的频率不断提高,以去年的上海为例,全年咸潮次数达到创纪录的14次,而往年只是7-8次…… 环境压力远不止于此。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严舜钧说,长三角各城市既是人口密集地区,也是工业发达地区,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都很大,处理率却较低。解决这一问题面临很多症结,比如,长三角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有上千家,其中只有少部分真正做到了工业废水收集并处理;正在进行的房地产项目,一半以上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没有接驳各地污水处理厂,而是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和雨水收集管网不分,一下雨,当城市管网不堪重负时就会直排雨水,这时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就随着雨水一起排到河道中。 长三角的产业结构,也使得跨越环境这道“槛”困难重重。专家说,以长三角出口大户纺织为例,每生产100米棉布,需要用水3.5吨,煤55公斤,同时排放废水3.3吨。而这样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占长三角所有出口产业的40%以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区域内人口的不断增加,长三角城市群面临的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记者从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获知,到2010年,长三角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1亿,其中上海1900万,南京、杭州各700万人,而一批目前人口不过二三十万的小城市,人口也将增加到50万-100万。 公共交通,慢 长三角中等以上城市的间距为40公里-50公里,小城镇密度为1.8个/百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密度的12倍。在这样一个城市和城镇连绵成片的地区,发展“同一城市内1小时交通圈”和“城市和城市、城镇之间3小时交通圈”成为可能。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说,从世界其他城市群发展经验看,区域发展到这个节点上会出现两个“井喷”:一是私人汽车数量的剧增;二是公共交通需求量的骤升。前者,已从长三角各城市私人汽车销售量不断攀高中得到了印证。目前相对落后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亟须加速发展。 近年来,上海、杭州、南京、宁波、常州等城市为推动公共交通发展出台了众多举措,如辟出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开通非机动车绿色通道、修建轨道交通等。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韩强说,上海发展公共交通的任务很重,未来四年,上海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占出行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6%提高到33%,到2012年,提高到35%。去年底,上海基本公共交通规模是公交车1.8万辆,出租车4.5万辆,此外还有近200公里轨道交通,其运能相当于5000多辆公交车。《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已明确提出:至2010年轨道营运里程达400公里,2012年达500公里。500公里轨道交通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增加15000辆公交车和40000辆出租车。 节能建筑,少 会上传出一组数据:建筑是我国能耗增长量最快的领域,目前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9%,这一比例在长三角更高;目前我国房屋建筑面积400亿平方米左右,近几年每年新增约10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亿-6亿平方米;新建建筑中节能建筑不足20%,而且该统计标准非常宽松,即只要建筑物的窗户、墙壁、采光等任何一处使用了节能措施,就算为节能建筑。 长三角节能建筑的现状如何?同济大学的李琦说,以住宅建筑为例,外墙和窗户的导热系数是发达国家的3倍-4倍,外墙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则高达4倍-5倍,门窗空气渗透率也达到3倍-6倍。也就是说,尽管长三角是全国最先开始实施节能建筑示范工程的地区之一,比如2001年,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就相继开始建造节能建筑,但总体上看,长三角在节能建筑上的探索比国外晚了15年-20年,依然只能算是节能建筑的“蛮荒之地”。 万科朗润园的一位项目经理告诉记者,现在长三角各地正在探索的节能建筑还停留在利用太阳能集中供热、采用双层玻璃等初级阶段,而真正成熟的节能建筑,如日本九州长崎县的豪斯登堡,其热量、能源供应几乎完全做到循环使用,自给自足。 本报记者 张 斌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