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献给祖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08:40 东方网-文汇报

  创业很辛苦,谈创业很愉快。昨天下午,在上海留学人员创业论坛上,多位在沪的留学人员便是在这样愉快的氛围里,畅谈自己回国创业的感受。虽然他们创业的形式各异,成功的路径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心愿:把最好的贡献给祖国。

  政府的诚意让人感动

  “面对祖国的腾飞,心再也不能安分。”经营着一家超细粉末涂料公司的郭黎晓,这样描述他在2001年回国创业时的心情。那时他并没有想到创业如此艰难,而就在公司无以为继的时候,莘闵创业园区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园区总经理陶曙华说服家人,用自己的房子为郭黎晓做了个人担保。凭着因此贷来的100万元,郭黎晓的公司渐渐有了起色。

  “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郭黎晓这样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上海各级部门和相关人员全心全意地为来沪创业的留学人员服务,不仅在很多关键时刻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诚意,成为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海归”不应依赖特殊待遇

  虽然来自政府部门的各项服务让人倍感温暖,但包括郭黎晓在内的留学人员们一致认为:“海归”回国创业,不应该将各种特殊待遇视为当然。

  1997年来沪,2000年创办上海互联网软件有限公司的吴卫平,多年来接触了很多留学人员。有一个现象让他担忧:不少人在回国创业之前并没有仔细考察过国内需求,带回来的技术和产品都已经过时,还开口闭口要待遇讲条件。

  在吴卫平看来,“海归”回国创业,应该做好和国内创业者们平等竞争的心理准备。“创业最重要的就是公平的环境。国内创业者凭自己的努力艰苦创业,我们凭什么一回来就要求享受优惠待遇?”

  把创业和祖国发展相结合

  “使命感”——在“设计未来”公司执行董事吴越的发言里,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而他在沪创业的轨迹,则对这个词汇做出了“吴氏注解”:使命感,就是把创业和祖国的发展相结合。

  在很多人眼里,吴越和上海的结缘始于2002年。当时他刚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便受聘为浦东新区首席规划师,成为当年浦东新区海外招聘公务人员的范例。昨天他向记者透露,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上海的规划。“海归最大的优势是国际视野。我在哈佛的时候就已经想好,学成之后要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贡献给祖国。”

  本报记者邵岭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