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优势互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08:4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记者郑蔚吴越)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最新特点是:长三角区域城市整体趋向“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新的转变。具体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增长态势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75%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出现增长。与上一年相比,上海、苏州、南通、常州、南京和杭州等城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三、二、一”的稳定发展格局。这是记者昨天从承担《2007年度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项目的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获悉的。

  新出炉的《2007年度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显示,长三角区域“15+1”个城市,2006年继续保持平稳持续发展的态势,区域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175元,比上年增长1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37元,比上年净增1982元,平均增幅达13.0%;社会消费品零售达到12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2%;地方财政收入375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2%;金融结构贷款余额50449.3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5.57亿美元,占全国的45.43%,比上年增长4.13%。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郁鸿胜告诉记者,报告显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一年减少15.2%,呈现下降趋势,而经济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这充分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向内涵型增长转变。长三角区域呈现出二级城市群的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联动趋势明显、经济稳定发展、后发优势潜力增强。有三大特征:

  上海城市群龙头作用明显。上海城市群是长三角二级城市群。包括上海市域城市群和上海周边强辐射区域的城市,包括苏州、无锡、南通、嘉兴、湖州等地区。2006年,上海城市群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23万亿元,占长三角“15+1”城市的5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306元。上海城市群继续发挥长三角区域的龙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形成了整体能级稳定,层级分明的发展体系。上海城市群与南京、杭甬城市群三个层级共同形成了长三角地区互通互融、联动发展的大格局。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高端产业的发展趋势明显。上海城市群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位居前列。推进现代服务业,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上海、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现代服务业增速超过先进制造业,湖州旅游业发展迅速。

  南京城市群为吸引外资的热点区域。南京城市群主要包括南京、常州、扬州、镇江、泰州等区域。南京城市群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吸引外资的能力持续增强。2006年,扬州、常州与南通一起,成为长三角区域实际利用外资上升最快的城市。从投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二是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6年,南京城市群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南京、常州卫生机构数同比分别增长29.34%、90.94%,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37.72元,比上年增长16.9%。

  杭甬城市群保持均衡发展态势。杭甬城市群主要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和舟山等城市,形成“2+3”发展格局。杭甬城市群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经济保持均衡发展态势。上述城市人均GDP分别排名第4、5、9、13、11位,体现出杭甬城市群市场经济发育较完善,民营经济发展基础好,具有“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块状特色。民营经济逐步与品牌经济相结合,成为浙江省经济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二是富民政策实施良好。2006年,杭甬城市群人均收入居长三角前列。各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75万元以上,高于长三角区域1.72万元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8423元,高于长三角区域7850元的平均水平。三是民营经济向集群化、集约型、创新型方向发展。2006年,民营企业主动向科技型、质量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宁波市的余姚、慈溪两地,2006年政府科技投入近2亿元,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超过15亿元,形成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在国内领先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超500亿元。

  (专家解读见第三版)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