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长江捕到疑似中华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10:57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渔民长江捕到疑似中华鲟
专家已取鲟尾“标本”鉴定,结果已出,将于近日公布

  已经多年未在长江流域出现的“野生中华鲟”,21日被重庆市大渡口渔民牟绍成在鱼洞长江大桥上游500米处的南家石盘意外捕到一条。昨日下午,重庆市农业局渔政处组织了5名专家,对这条全长35厘米的疑似中华鲟的身体做全面的检查,并从鲟尾上取了一丁点“标本”带到科研室鉴定,“目前,鉴定结果已经出来了,将由渔政部门统一发布。”参加鉴定工作的西南大学教授姚维志神秘地说。

  渔民清晨捕到“中华鲟”

  11月20日清晨,重庆市石油公司下岗工人牟绍成在长江南家石盘江段岸边捕获一条形体怪异的鱼,凭借多年捕鱼经验,他认定这就是野生中华鲟,“上世纪经常在长江边上能捕获到这种国宝级的中华鲟,只是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已经很难看到野生的了。”

  老牟赶紧向渔政部门报告,当日下午,大渡口区渔政站将“中华鲟”送到了兴澳海洋世界。这条中华幼鲟重4两,全长35厘米,体长28厘米,高4厘米,全身呈黑黄色,鱼鳍呈浅淡黄色。“这条幼鲟好像有些怕生,活动的范围不大,一直在比较固定的空间内来回游动。”兴澳海洋世界工作人员说。

  专家取鲟尾鉴定得出结果

  昨日下午2时30分左右,得知“中华鲟”现身的消息后,重庆市农业局渔政处紧急组织了5名专家亲赴兴澳海洋世界,对中华鲟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和鉴定。

  专家先是对幼鲟进行体测,然后对它的骨板进行检查,随后,他们又从鲟尾上提取了一丁点实物,马上将其封存,并将这件实物“标本”带回科研室进行系统的研究鉴别。下午6时许,鉴定专家之一的西南大学教授姚维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鉴定结果已经出炉,是否是野生中华鲟,自己不能透露,渔政部门将会向社会统一发布。随后,记者和渔政处联系,但未得到确切公布结果。

  新闻链接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又称为“水中的熊猫”,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据《重庆时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