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替孩子拔份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14:42 北京晚报

  视线母亲帮孩子殴打同学被拘留

  家住北京房山的小明和小亮是小学的同班同学,11月12日下午5点多,放学路上二人打闹时小亮被小明踢了两脚。小亮的母亲田某得知后竟带着小亮在小明家院外公路上将小明拦截,并动手打了小明几个耳光,随后她又唆使儿子给了小明头部几巴掌。经法医鉴定,小明被打成轻微伤。田某因殴打他人被警方行政拘留10天,并处罚金500元。

  11月初,大兴也发生了一起类似案例。小雯、小丽是同班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动了手。小雯回家把情况告诉了父母,小丽也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哥哥小伟,小伟当时没只听妹妹的一面之词,还教训了她两句。

  第二天下午放学时,小伟准备找小雯的家长好好谈一谈,把双方矛盾化解,让孩子安心学习。但是,事与愿违,当小伟找到小雯的母亲后,她不但没有听小伟说一个字,反而背地打电话叫来了兰某等几个人,把小伟打得鼻青脸肿,后法医鉴定为轻伤。兰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大兴警方刑事拘留,小雯的母亲也受到了警方的教育。

  视点

  “一孩独大”

  造成家长“责任”过重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听了田某的行为会很感慨:这种行为已经非常明显地说明中国孩子和家长的互动是严重不平等的,出现家长给孩子去“拔份儿”也是这个问题发展的一个极端化体现。中国家庭中“一孩独大”的情况造成家长的责任感过重,对孩子的管理不能“放开”,无法完成心理断乳,孩子迟迟不能摆脱对家长的依赖。

  夏学銮教授说,与东方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相比,西方教育最重视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西方孩子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回家哭诉的话,可能反而会遭到家长的批评。夏教授说,在一个竞争的社会,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一个强者,而不是让孩子永远躲在强者的后头。

  替代思维

  导致问题恶性循环

  12355北京青少年服务台负责人宗春山老师说,这个问题反映出目前教育中的两大弊端:一是孩子“无能”,二是父母替代。这里的“无能”指的就是孩子没有能力处理同学间的问题,缺少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而这种欠缺恰恰是父母教育盲区所造成的。这个教育盲区之所以出现,原因正是“父母替代”。中国家长习惯于帮助孩子解决孩子碰到的问题,而不是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越替代,孩子越“无能”,孩子越“无能”,父母越会出面替代,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宗老师说,其实家长应该把孩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看成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机会,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伤害是难免的,家长不可能代替,因此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问题,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同时,家长完全替代孩子解决问题,有时候反而会将孩子挤到更尴尬的境地,会让这个孩子在同学之间更加没有地位,这也会导致孩子不信任家长,最终会完全断绝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

  暴力示范

  刺激孩子激情犯罪

  宗春山老师说,孩子父母的这种做法更恶劣的影响就是给了孩子一种暴力示范的作用。孩子将问题告诉父母之后,结果父母却不通过孩子的监护人或者教师来解决问题,不仅是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不够,却只是简单地“以暴制暴”,给孩子的影响就是让他们看到暴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如今,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家长的不当教育造成的。本报记者周明杰J174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