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发掘:文物重见天日的喜与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01:40 新京报
抢救性发掘:文物重见天日的喜与忧
南水北调总线路图

抢救性发掘:文物重见天日的喜与忧
漕河渡槽位于河北保定附近,是亚洲最大的渡槽

  抢救性发掘,文物重见天日的喜与忧

  随着工程的提前实施,南水北调沿线的一些文物,纷纷提前重见天日。时间的紧迫,工期的加快,对地下这些埋藏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大量文物来说,他们的命运是喜是忧?是个一言难尽的话题。

  据统计,北京段发掘遗址8处,墓葬125座,窑址13处,出土文物2000余件;河北段36处文物遗存点,发掘墓葬600余座,出土文物6000余件。

  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张文瑞,负责该省南水北调文物遗存考古发掘工作。他认为,因为南水北调工程,使得一大批文物被抢救出来。从目前来看,成果是非常丰硕的。而这次发掘出来的文物,从考古学方面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次文物抢救保护,对一些历史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不过,有消息称,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文物保护,发掘面积不足工程占地面积的1/300,一些遗址和文物难免会遭到遗弃和破坏。考古专家坦言,这种情况在一些文物大省市更加严重。

  一份北京市文研所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考古发掘的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项提到,因列入《文物保护规划》的文物勘探面积不足工程占地面积的1/10,发掘面积不足工程占地面积的1/300,考古工作人员虽尽最大可能发掘地下文物,但仍有可能遗漏。

  一名参与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发掘但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被南水北调工程占压的土地绝大部分没有勘探和发掘。这名专家透露,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地下文物相对较少,像其他一些省市被遗弃和破坏文物会更多,“这就是抢救性发掘弊端”。

  对此,11月15日,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称,考古队都是严格按照上级规划执行的。“我们已经尽了全力。”张治强说,为尽量减少损失,本次对全线采取全面普探(发现遗迹的地带采取密探)的工作方式,勘探宽度自管线中线向两侧各扩30-35米,实际勘探宽度60-70米。即便如此,这位考古队长也不敢保证未勘测发掘的地段没有文物。

  北京段一名考古队队员却告诉记者,长江水利委员会严格控制规划和资金,加上必须赶在工程前,只能把相对重要文物勘探发掘。按照正常的考古程序,完成10余个遗址点的发掘至少需要3年,而他们只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发掘文物数量的积累对考古工作至关重要,数量减少,一些历史信息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掉,历史价值就会降低。“都是缺资金、时间紧闹的。”

  工程为金代皇陵让路

  1 保护

  勘探面积272万平方米,完成发掘面积16360平方米,共发掘遗址8处、墓葬125座、窑址13处,出土文物2000余件。这一串数字,是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发掘的成果,也是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跟时间赛跑抢出来的。

  “大型工程,文保先行”,在南水北调北京段80公里沿线上,北京文研所考古队克服重重困难,在工程动工前成功完成了对文物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考古规模空前绝后

  “要是跟在挖掘机后面,不是考古而是捡宝,只能看到什么就捡什么,历史的信息就会大量丢失掉。”11月15日,北京文研所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说,这次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的考古是抢救性发掘,必须赶在工程动工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对效率的要求极高。2005年7月正式全面勘探,2006年9月基本发掘完毕。不管酷暑与寒冬,为跟工程抢时间,考古队员都坚守在野外,甚至在一些不适宜考古作业的环境下,考古队员也在坚持工作。“尽可能地提取所有的文物资料。”考古队人员坦言,一旦工程动工“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80公里的沿线面积,250多人的考古队伍,从2002年介入调研到今天仍在整理。张治强称,从面积、时间和投入的人力上,这次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对于北京来说是“空前绝后的”。

  工程为文物遗址改线

  “工程为金陵兆域绕路了。”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透露,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管线原定是要经过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一带的金陵兆域,这是金代皇陵,北京地区的重要历史文物。

  张治强等考古人员在第一次工程沿线文物调查时,发现管线虽然不是从金陵兆域“穿肠通过”,不会对皇陵有所破坏,但会对周围景观和整体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考古队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北京市文物部门汇报,经过文保与工程部门的协商和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将管线南移,绕开金陵兆域,这样就不会对房山金陵产生影响。

  北京市文研所人员表示,为金陵兆域绕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南水北调北京段的工程中始终贯彻着“文物优先”理念。

  文物堆放在临时仓库

  2 尴尬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透露,南水北调北京段的文物抢救发掘工作基本结束,但后期的文物保护,资料整理仍在进行中。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目前工作面临困难,连出版考古发掘报告的钱都没有。

  文研所垫钱抢救文物

  说起钱的事,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有一肚子话。按照预算,南水北调北京段的文物考古工作有一千余万的经费,直到今天也没完全到位。

  从2002年起,北京市文研所就开始着手南水北调北京段的文物考古工作。前期都是文研所自己垫的钱,直到2005年12月份,文研所实在垫不起钱了,才跟北京南水北调办公室借了100万。“这是给技工发工资的。”张治强说,考古队有250余名专业技工和四五名管理人员,其中技工多来自外聘有资质的勘探队,开始考古队都是欠着人家的钱干活,对方经常说“不给钱就不干了”,但文物发掘工作还得继续。

  直到2006年2月,第一笔专项经费———7个点考古发掘费才下来,共计619万。张治强说,到今天也没下来第二批,还差3个点的考古发掘费和全段文物的修复、后期资料整理等费用。

  没钱出版考古发掘报告

  11月15日,北京市文研所办公室内,张治强拿着一本《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湖北省考古发掘报告》不住地叹气。“光挖掘,不写报告,连盗墓贼都不如。”张治强着急地说,盗墓贼把文物卖到市场上,还可能流回博物馆。考古队把文物挖出来,不修复整理,不写专业报告出版,文物将永远在仓库里,谁也不会知道,丧失了所有的价值。

  导致张治强着急的原因,就是缺钱。专项经费不到位,文研所也没钱再垫了,考古队出版报告的工作面临困难。这名考古队队长担心,时间一拖长,了解发掘过程的人流失了,报告写不出来,这批文物研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目前,发掘出来的2000余件文物都堆放在位于房山琉璃河几间临时仓库内,有的还需要修复。张治强和他的考古队最大的心愿是将所有文物修复好,将北京段的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出版,向社会公开展示。

  “重要墓葬,砖头都要完整抠下来”

  3 揭秘

  在80公里的南水北调北京段,按照规划,考古勘探范围是南水北调管线中线向两侧各扩30至50米。在实际操作中,为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地下文物古迹,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队员将勘探宽度扩大到60至70米。

  如此大的范围内,如何准确找到10余处埋在地下的遗址和墓葬?2000多件文物又是如何出土?11月15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向本报记者披露了这80公里的考古发掘过程。

  徒步“踏查”180公里

  张治强说,从2002年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的管线论证阶段,文物部门就开始调查工作。第一步就是确定地下是否有遗迹。首先工作人员从文献入手,翻阅地方志,查找以往的考古发掘记录“若一地段曾记载出土过文物,那么附近就需要重点关注。”

  随后是“踏查”,就是徒步在工程沿途走访,重点是房山和丰台内的60公里。从2002年至2005年3月,张治强和考古队员在把这60公里徒步走了3遍,每次都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沿途中,队员们仔细查看地表状况,还要走访当地村民,询问“哪块取过土,哪块浇过地”,水沟、水渠等处成为他们重点调查的对象,从断面土层查找线索。捡到的旧砖头和陶片,成为队员们的珍宝。张治强称,如果墓葬被破坏,墓砖就可能露出地面,随葬的陶器、瓷器破碎后也会被冲刷到水渠里,这都是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初步确定后,专业工具———探叉就被派上用场,这是一种地下取土样的工具。队员们将它打入地下,从取出的土色和土质上再判断,“墓葬埋葬时土层都被挖掘并且混合过。”张治强说,通过这些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否有文物遗迹存在。

  古人垃圾坑也有价值

  对于墓葬,队员们会小心翼翼地将里面的物品取出,对结构还要进行拍摄录像,“重要墓葬,砖头都要完整抠下来。”张治强说,这都需要队员用小铲、小刷子一点一点地干。

  至于遗址,队员们对“灰坑”更是仔细。“灰坑”就是古代人扔废物的垃圾坑,队员们除记录外,还将其中的“单纯土样”(未被破坏的)收集起来,放到浮选仪中,土壤泡在水里,轻重不一的植物和动物骨头分离出来,队员们把这些东西包好,送古生物专家鉴定,来判断当时人们的食物和生活习俗等。

  “那些日子,我永远记得”

  4 讲述

  谈起这次抢救性发掘经历,身为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这位甘肃汉子苦笑着说,“那些日子,我永远记得。”

  “偷偷”行动的考古工作

  2005年10月份,考古队正式进驻长沟镇南正村———南正遗址所在地。此时工程征地、搬迁等补偿还未办下来,“文物抢救没有时间等。”张治强说,为抢在该地段南水北调工程动工前完成文物抢救工作,上边要求考古队必须开工。

  当时是玉米快要成熟的季节,遗址以及墓葬很多都位于庄稼地里,老百姓声称拿不到补偿款就不让动。无奈之下,张治强和他的考古队一边跟当地镇政府、村委会协调,一边“偷偷”行动,与老百姓玩“时间差”。

  队员们凌晨4点开始工作,干到8点就收工,此时村民就要下地干活了。白天,他们选择太阳最毒的两三点钟干活,“就这时地里没人。”张治强回忆,那时的工作多是往地下打洞勘测,动静并不大,老百姓不易发觉,同时对庄稼也没什么损害,老百姓还是能容忍的。“当时的感觉不像考古队,反而像盗墓贼。”一名参与勘探的队员说。

  队员被骂出考古现场

  等到庄稼收割后,考古队就要开始发掘,这下村民不干了。一名80多岁的村民,站在发掘现场大骂考古队员,村民们称拿不到占地补偿款就别想开工,起码要说个补偿数额。“这是工程的事,考古队也解决不了。”张治强回忆,当时考古队员也感到很委屈,加班加点干活,“还被人指着鼻子骂。”

  张治强多次找村委会协调,都没有结果。这种情况下,再强行干活就可能失控,对文物抢救也不利,考古队只能撤出南正遗址现场。

  2005年11月24日,经过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北京市文物局、长沟镇政府的协调,张治强的考古队才再次进入南正村。

  再次进驻时已经是冬季了。“时间更紧了。”张治强说,土层逐渐冻结,已不适合考古发掘,但只能抢时间。

  当时考古现场气温在零下1到8摄氏度,地表每天霜冻30余厘米。“头天刚挖的一夜就霜冻,等于白干了。”张治强回忆,为了防冻只好在晚上用草席和塑料布将探方盖上,让土层少冻点,这样第二天工作就会稍微容易些。当地村民刘宝增说,那时考古队员都穿军大衣和大头鞋,不少队员的手都冻坏了。

  南正村并非是唯一的“硬骨头”,几乎北京段所有的考古现场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今年11月15日,张治强说自己现在都怕回去看,因为考古队当时踩了老百姓地里七八棵月季,“人家还要找队长要钱呢。”

  6000件文物艰难出土之路

  - 文保·河北

  去年3月22日,

国家发改委、南水北调办等部门确定南水北调京石段所有文保项目必须在2006年底发掘完工。南水北调京石段中,河北段的文物集中抢救发掘工作是从去年的4月到12月进行的。

  时间紧、任务重等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系列问题,终被克服。来自河北省文物局的资料显示,南水北调京石应急供水工程河北段的36处文物遗存点的文物抢救发掘工作已经完成,发掘中、小型墓葬600余座,总共出土文物6000余件。

  经费不足困扰发掘

  张文瑞,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负责南水北调河北段的文物抢救发掘、验收等工作。“首先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问题。”每逢到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等相关单位开会,张文瑞等人就会“见缝插针”地呼吁文保资金的落实情况。经过多方奔走呼吁,“资金缺口还有3千万到4千万。”

  就这样,考古单位在自己垫付不足资金的情况下,开始工作。2006年4月,在南水北调京石段河北省内的200多公里,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院考古部、河北省文研所、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等全国18家考古研究机构,全面铺开36处文物遗存点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

  “当时挺无奈的。”回忆当时的情景,张文瑞至今心情复杂。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的一系列抢救发掘中,一些专家、学者的付出和投入也是令人钦佩的。徐光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南水北调河北段文物专家组组长,去年已是71岁高龄的他,曾6次赴河北考古现场工作,多次中暑。

  可能导致文物遗漏

  去年,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华教授两次赴河北,考察文物抢救发掘工作。

  在他看来,惟一遗憾就是工期紧,进而导致前期钻探、调查时间不够,前期规划无法全面完善,加上地下文物的不可预见性,这就有可能导致部分文物遗漏。

  对于南水北调京石段的工程建设,孙华教授认为,这个国家重点工程非常重视文物保护问题。孙华教授说,河北省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在工程规划时期,就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意绕开。

  文物专家徐光冀对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方的配合也表示了赞扬。

  他介绍,由于时间紧,导致部分文物遗漏,所以在工程开工建设后,河北段有5处发现了未抢救出来的文物。但是,这5处文物遗存点被工程建设方发现后,立即停止施工,文物部门马上介入抢救。目前,上述5处的文物已经被完整抢救,并得到妥善处理。

  拟建文物标本库房

  去年9个月的文物抢救发掘中,6000余件文物破土而出。文物中有陶器、玉器、瓷器、铜器以及铁器。

  大量的文物出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些文物怎么保护、存放?有专家提出看法,发掘出来的文物得不到及时的保护,那么对文物的破坏性更大。

  据了解,文物被发掘出来后,马上要送到当地的文物库房,立即对铁器等金属类文物进行除锈处理,其他文物也要立即进行保护性处理,以及修复残缺的部分。

  目前,被发掘的文物放在专门的库房内。对于文物的存放,有专门的文物架,而一些重要的文物则专门存放到文物保护中心,存放于保险柜内。张文瑞介绍,要确保贵重的文物都存放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

  下一步,将请专家进一步鉴定和研究这些文物。

  对于此次抢救出土文物的最终归宿问题,河北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大部分文物将回到出土地的博物馆,进一步丰富这些博物馆的馆藏。

  目前,各个考古发掘单位正在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资料整理,对出土文物进行年代测定,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同时,河北省文物局还准备为南水北调建一座文物标本库房,此项工作目前还在申报中。

  背景

  南水北调

  ●1952年10月 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1980年7月 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999年6月23日 江泽民实地考察黄河时指出:“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2004年3月10日 中央在北京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指出:“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刘建宏 耿小勇

  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郭铁流 赵亢 王贵彬 浦峰

  编辑统筹/本报编辑 刘英才 专题制图/林军明

[上一页] [1] [2] [3] [4] [5]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