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量”新高度九天揽明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06:36 深圳特区报

  敢“量”新高度九天揽明月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纪实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从3.6万公里到38万公里,从绕地飞行到绕月飞行……

  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技术跨越——从2004年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到2007年实现“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仅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月球是人类迈向深空的跳板。在这条风雨兼程的漫漫奔月路上,回首令炎黄子孙无比自豪的奔月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测控技术飞跃发展的明天。

  他们是躲在鲜花背后的人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有卫星、运载火箭、测控、地面应用和发射场等5大系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绕月探测飞行的飞行控制中心。

  1996年3月组建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是载人航天任务的“神经中枢”,圆满完成了4次无人飞行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在我国实施的“嫦娥工程”中,这个中心被确定为该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负责飞行任务全过程的组织指挥和调度,上行控制计划制定,飞行任务的遥控发令,数据注入生成与实施,指令与注入执行情况的结果比判,接收处理国内测控站(船)、国际联网测控站及VLBI站的外测数据,进行卫星轨道及姿态计算、轨道与姿态控制策略计算等。

  在航天界,最不为人了解,知名度最低的恐怕要属“测控系统”了。因为测控的舞台在幕后,是无形的。它所能展示给人们的顶多是大屏幕上那些不断变幻的数字、曲线和公式。有人说搞测控的是一群躲在鲜花和掌声背后的人。

  开展绕月探测飞行,在我国属首次。面对一张张白纸、一个个难题、一重重疑问,中国飞控人一步步努力,把激情和智慧化作汗水,浇灌在漫漫奔月路上。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有靠自己。2006年9月,由北京中心牵头,绕月探测任务飞行控制组(简称飞控组)正式组建。

  一切从零开始,但每项工作,每个课题,直到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倒计时时间表。一个又一个分系统建成了,一批又一批阶段性成果出来了:

  针对嫦娥任务改造搭建了主任务系统平台,建成了服务子系统,升级了任务网。为给地面飞控实施提供有效的验证手段,与协作部门配合开发了一套以飞控模拟器为核心的星-地联合飞行控制仿真系统。

  建立了与国家天文台地面应用中心、上海天文台VLBI中心的数据传输和指挥调度链路,建立了与欧空局ESOC(欧洲空间操作中心)的国际联网DDN和ISDN专线,完成国际联网IP数据、话音的传输。

  针对“嫦娥一号”卫星任务特点,北京中心深入分析飞控需求,同时积极借鉴过去载人航天任务系统平台成熟经验,设计完成了一套全新的任务软件系统平台。

  北京中心编写了飞控实施方案、技术要求、细则等各类文档120余份,累计达4800余页。内容涉及飞控总体、遥控与注入、测控计划、遥测处理、轨道控制、长期管理、故障处理等任务实施的各个方面。

  采取飞行控制自动化方案和运行的系统工程方法,组织建立了一套计划生成规则、知识表述和故障表格化管理办法,实现了测控系统在计划控制下的全自动运行,提高了任务准备的效率和飞行控制的安全可靠性。

  针对“嫦娥一号”任务各种技术难点,广大参试人员进行了大量技术攻关。中国飞控人知道:每一个口令都连接着祖国的荣誉,每一项操作都维系着卫星的安全,必须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中国航天史上的新高度

  历史的指针指向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从大凉山峡谷腾空而起,飞向浩瀚太空。400秒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嫦娥一号”绕月探测任务的“领航人”,对卫星进行全程控制。

  38万公里的太空旅程,所有对卫星的控制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所有的测量数据都汇聚到这里,所有的指令都从这里发出,应急决策也在这里做出最终决定……

  北京中心用一次次完美的控制展示了世界一流航天飞控中心的水平,创造了中国航天测控的新高度。

  这是“嫦娥”飞天之旅的新高度。从中国特色的轨道设计到航天测控网、天文测量网和国外航天测控网“三网一体”的首次联合使用,从火箭的成功发射到卫星顺利入轨,从原计划三次轨道修正改为一次到今天的准确抵月,“嫦娥一号”的飞天历程堪称完美。

  在这一次次完美的背后,是无数飞控人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奉献。

  轨道专家唐歌实在验算受非球形引力造成的摄动力影响时,发现两套程序计算的摄动力,在小数点后第六位出现不一致,这将导致轨道预报在第5圈后产生400多米的差异,显然不能满足高精度变轨控制的要求。为找出原因,他几乎3天3夜没有合眼,把十几页的推演公式、几十页的实施方案和两套程序,反反复复进行核对、比较,最终发现了问题,他会同其他科研人员集智攻关,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再一次提高了我国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技术水平,保障了任务的顺利进行。

  在飞控中心搞科研绝不是件轻松的活。今年34岁的欧余军毕业后就分到了飞控中心的软件室航天遥控岗位。在“嫦娥一号”卫星的设计任务中,他因劳累过度晕倒在机台上,可当他刚从病床上苏醒过来,就回到岗位上,一手打着吊瓶一手敲击键盘,最终完成自己的工作。为了使软件设计更加灵活、兼容,欧余军后来干脆把行军床搬进机房,这样吃住行基本可以原地不动,除了睡觉、上厕所,他就寸步不离地“钉”在了电脑旁,同事们说他就像一尊“铁人”……

  中国航天飞控人,紧紧围绕月球探测工程技术,积极瞄准世界高科技前沿,不断增加高科技含量,广泛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勇于探索新途径,深入研究新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工程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新高度。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嫦娥工程,中国的刻度从地球铭刻到了月球。一次次的技术突破,一次次的目标迈进,不变的,是中国一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的精神。

  通讯员杨冰 姜宁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李萍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