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详解嫦娥传回的首张图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7日14:15 央视《新闻会客厅》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刘建军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 央视《新闻会客厅》播出:详解嫦娥传回的首张图片,以下为节目内容。 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会客厅》。今天上午当嫦娥一号奔向月球的第32天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发自嫦娥一号的一张图片,也听到了来自它的声音,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嫦娥卫星有效载荷的总指挥吴季,欢迎您,以及嫦娥工程地面运用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刘建军,欢迎两位,你们两个的身份我都非常专业地称呼,通俗地讲你们都是负责什么的吗? 吴 季:卫星这个平台所搭载的仪器设备就是有效载荷,有效载荷实际上包括有八种探测仪器一共24件台套的设备,我主要是负责这八种24件台套设备的研制工作。 李小萌:设备归您研制的。小刘这边,你的职责是什么? 刘建军:我这边主要是科学探测数据到了地面以后,它的数据处理这个部分工作也是由我来负责做的。 李小萌:工作的成果要从你这儿出来。 刘建军:我们提供一些标准数据的产品可以供全国和全世界的科学家使用。 李小萌:刚才我们说到的图片传回来、声音传回来,这两个动作标志着什么呢? 吴 季:嫦娥这个工程有很多重大的节点,包括发射,最关键的还有一个就是要奔月,在奔月这一点点火可能是一次性的,万一没有按时点火,就要再等一个月,或者点火点错了,方向不对,可能没奔着月球去,或者奔着天体月球的方向,这也是一个重大的节点。到了月球轨道以后,要被月球捕获,要制动,必须把速度降下来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这又是一个重大节点。进入月球以后建立三体的对月姿态,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这些都是工程任务。进入月球以后,有效载荷要开机,开机要进行拍摄,拍摄完的数据要通过定向天线传回来,当然定向天线也可以传送语音的数据,这些就从头到尾,从探测仪器一直到工程的测控,当然还有发射都贯通了,这个我们就作为整个工程,它是重大的技术节点,基本上都已经传统起来了,也可以说这个工程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但是工程并没有结束,应该说第一幅图象的接收标志着科学探测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李小萌:既是一个圆满的节点,也是一个新工作的起点,今天上午也举行了一个相关的新闻发布会,我们到现场去感受一下。 2007年11月26日上午,国防科工委举行仪式,正式发布由“嫦娥一号”所拍摄到的第一张三维月球图片和传回的音频。 在传说里,几千年前,嫦娥曾飞到月宫,今天,我----嫦娥一号来了,带着中国的问候,月球,你好,你好,月球。37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次飞上太空,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宣告了中国航天新纪元的开始。 (播放从嫦娥卫星上传回来的歌曲) 会议主持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温家宝总理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揭幕。 (温家宝总理为第一幅月面图像揭幕) 李小萌:刚才我们看到这个新闻发布会两位都亲临现场了吗? 吴 季:我当时在现场。 李小萌:你呢? 刘建军:我在睡觉。 李小萌:为什么你大上午还睡觉? 刘建军:因为我们做这个图的时候加了几个夜班。 李小萌:您在现场感受如何? 吴 季:非常受感动,因为温总理和几位国家领导人对我们前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也对我们后期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另外温总理亲自和所有在研的这些参加人员一起握手,几十人,每一个人甚至还要讲话,最后和我们大家一起合影。 李小萌:您说什么了? 吴 季:我说了一句,我说谢谢总理。 李小萌:接收声音和接收图片,我不知道这是多长时间概念之内的一个工作,就像我们演播室看到的这张照片,把它都接收下来经历多长时间? 刘建军:现在这幅图从南边到北边是将近四千多行,我们每秒钟是11行,就是两百多秒。 李小萌:这个时间段,看到这个照片很多人都有一些不同的问题,问一下吴主任,这个照片我们看着并不觉得陌生,其它的绕月卫星也发射回来过,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吴 季:首先这是我们国家第一幅自己拍摄的月球图象,我们国家的月球科学家做了多年的研究工作,用的都是别人的图象,别人的图象也是片断的,有可能你想研究的区域拿不到图象,你想研究的区域可能有些分辨率还不够,或者说它的图象质量也不尽完美,这首先是我们国家第一次自己拍摄的图象,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整个全月球都要覆盖一遍。第二点就是这幅图象,我也看到有些网友觉得好像不如日本的月亮女神号卫星分辨率高,确实也是,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要拍局部的分辨率很高的一个区域,我们第一期的目的还是要对全月面做一个普查,做一个全月面的三维立体图,做一个全月面的这么一个图象,一百米的分辨率就是我们的要求,这是按照工程要求来设计的,并不是说中国做十米甚至五米甚至更高分辨率的相机,我们对地的相机都可以做到十米、五米都是没问题的,但是由于月球科学目标提出来的技术要求就是要拍摄全月面的普查的目的,因此我们这个图象虽然反分辨率不高,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图象的层次非常好,黑白过渡得非常清楚,如果图象层次不好,可能白得非常白,甚至都饱和了,黑的地方很黑,也看不到黑的里面有什么,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灰度的变化是非常均匀的,就是说这个图象在拍摄过程中光学系统对不同反光系数的月面都能够反映出来,真实地反映出来。这幅图本身除了工程意义以外,也对进一步发展对月球的探测也有帮助,比如说我们可以跟国外的数据进行交换,比如我们照同一个区域的时候,大家对这个区域照出来的效果或者观测有些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不同,要不同,这个数据怎么再做进一步修正和标定,大家达到一个一致的标准,这是从图象来讲。另外从元素的分布来讲,你看到了这种元素,对方看到了没有,所以有很多更深层的提升,能够使我们拍摄的质量或者对月球的研究更深入一个层次。 李小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现在我们取得的成果和未来要取得的成果至少给我们提供一个发言权,也提供了一个和国际合作的平台? 吴 季:那当然了,我们国家的科学家有了自己的数据,就可以把这个研究深入一步,因此无论从科学层面还是从数据层面,我们都有自己的东西,这样跟大家就在一个平起平坐的地位上来进行对等地合作。 李小萌:不比分辨率,而是比全球覆盖,全球覆盖都把它拍摄下来,算是一个突破吗? 吴 季:对,因为人类没有对全球特别是三维立体图,包括二维的也不是很完整,三维的就更少了。 李小萌:像这张照片刚才小刘讲接收时间是两百多秒,那就是四分钟不到。 刘建军:就是一条。 李小萌:整个的全球图片要是拍摄完又接收回来要经历多少时间? 刘建军:现在大概是一个月左右,月球自转一周,这样一个月可以就可以完成覆盖,理论上来说一个月能够覆盖整个月球,处理的话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李小萌:大概是多长时间? 刘建军:在全球拼图,这个工作量还是很大的。 李小萌:我知道以前其它国家也拍到这种类似全球的月球照片,但是不同局域拍下来之后有一些缝隙是空白的,这次我们能不能做到全面覆盖,没有留缝隙? 吴 季:对这次相机的设计就是首先二百公里轨道是适合于拍比较大的范围,因为轨道比较高。第二就是我们每一条60公里和下一轨过来是有一定的交叉的,大概有20公里左右的交叉,所以一旦出现轨道的漂移或者是其它一些问题,这个交叉还能互相有个弥补。当然,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在轨测试,这个测试期间还有其它一些仪器要调整,现在还没有进入正式全球覆盖的拍摄阶段,我们希望尽早进入对所有的仪器都开始工作了以后,对月球全球尽快进行普查,但是我们仍然还有一年的时间,我相信我们是有把握能够很快获得全月球的图象。 李小萌:前面您也讲了我们这次追求的是拍三维的图片回来,这张看上去应该还是二维的,怎么体现三维的? 吴 季:这是通过一个相机拍三个角度,一个是前视17度,一个是下视,一个是后视,应该说处理三维图有前视和后视就可以了,我们增加了下视拍二维图象是最合适的,这样能够保证光照射角最高,这个是下视图象处理出来的,前视和后视图象现在也正在处理三维图象,我现在很快就会公布。 李小萌:已经接收回来了,在处理当中。 吴 季:基本的数据都接收回来了 李小萌:掌握三维的图象对人类进一步了解月球有什么样的帮助? 吴 季:当然了,月球从这个表面我们看到它是好像有坑,有高的地方,有低的地方,我们看不出来它到底有多高,有多低,通过三维图象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就能够判断出它到底有多高多低。 李小萌:是不是可以为将来的登月找一个更好的着陆点也提供一个帮助? 吴 季:这是最起码的了解最感性的区域在哪儿,在哪儿登月,当然还包括物质、元素,最感性的,哪个地方元素最丰富在哪儿着陆。 李小萌:关于这张图片拍摄的过程我们也准备了一个图片,一起看一下。 现场记者张萌:嫦娥一号卫星上24项有效载荷的备份件就全部放在这里了,别看它们是备份件,但是和现在正在天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的正样件是一模一样。现在您看到这两样设备就是传回第一张月球图片的光学成像设备,也就是照相机了。这个是专门负责来拍照,这个来进行指令的发放以及数据传输的。和我们照相机相比,您看,它的个头大了许多,总计三十公斤。 专家说,和我们的普通照相机有诸多不同,首先,它拍出的不是一张完整图片,而是每84秒拍出一条线,由于卫星是高速移动,因此一条条线组成了一个面,原理就好比扫描仪或者打印机,其次由于月球表面的光线时常变化,两极光弱,赤道光强,从南北两极其中的一极飞到赤道只需要27分钟,所以它需要手动,当地面站接受的数据显示月球表面太暗时,工作人员会发送指令,把曝光时间调长,当数据显示月球表面太亮,曝光时间则会被调整短一些。 李小萌:演播室回来我们还是从这张图片说起,这是嫦娥一号拍的第一张图片,而这张图片的起点又是在哪里?等于说嫦娥一号睁开眼睛第一眼看到的点是哪儿? 刘建军:就是从这个图等右下角开始的,大概在南纬70多度。 李小萌:东经快90不到,80多度。就等于说中国人自己看到的月球的起点是从这儿开始的。 刘建军:这个图象实际上能够表达的含义还是很多的,把这些各种类型的撞击坑在这个图片说都可以表现,比如左上角多环的构造能表现出来,有一些这种小的撞击坑像碗一样,我们叫碗状的撞击坑。另外有些撞击坑中间有些东西,比如最左边的有个隆形,就是一个撞击坑的中央峰。另外我们还可以知道它大致的年龄,可以判断它的年龄,怎么判断?那个大的撞击坑上面不是叠了一个小的撞击坑吗?肯定是先有大的撞击坑,小的撞击坑再砸上去的,应该说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到时候我们可以做三维图象。 李小萌:我们知道,其实在11月7号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到月球轨道了,但是在十几天以后才进行拍照这些工作,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延后呢? 吴 季:在卫星平台和测试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安全的时间,万一出现问题可以马上发指令救急,所以这一段时间比较短,一天做不了多少事情,如果安全时间不够,可能这一天根本就不能做事情,所以这几天一直在等待一个比较长的弧段,前后大概有几天的时间比较长的弧段,所以卫星在这个时间内就完成了它自己的调试。 李小萌:当理想的时机出现的时候按下所谓照相机快门的是地面的工作人员。 吴 季:是的,地面任何一台仪器刚开机的时候都要留出足够的处理问题的时间,万一开机以后,比如说温度太高了要关掉,当然我们事先可以看到温度,或者开机以后发现温度逐渐在增加,不是像原来预期的那样,我们要关掉,要分析原因,这都是预案,实际上我们预案确实也没有用到什么预案,但是必须把这些问题考虑到,这是工程上要求的,不然出现了危险,来不及处理它马上就飞出境了,你又控制不了,比如前两天中国的测控站能够看到我们的月球卫星的时间,大概每天有四轨到五轨,这两天增加到六轨到七轨是特别适合于有效载荷。 李小萌:前面我们说图象的分辨率并不是分辨率最高的,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在这个分辨率之下能看到多么具体的东西,比如说阿姆斯特朗那个脚印能不能通过我们的照片反映出来? 吴 季:这是看不到的,因为我们的分辨率只有一百米,我们关注的只是山、月海,大的结构,它的高度变化,这些高度变化在一百米之内整个地质构造是完全可以反映的,一百米之下是什么?可能有些石头,可能有些很小的一些沟,它不代表月貌整个结构变化的特征,或者说前苏联留在那儿的探测器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它只有几米,最大也就是几米的尺寸,所以我们是看不到的。 李小萌:所以那个脚印在这个图上连一个点都不是。 吴 季:对,可能这个图大家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到,这里面有非常小的亮点,就是一个象素,也许它是一百米直径非常小的一个撞击坑。 李小萌:听上去已经觉得不小了。 吴 季:但是这些大形的环形山都是几十公里的尺度。 李小萌:像这张图片速度很快,时时就向世界发布了,接下来我们陆续收到的图片也会这么快速地公布出来吗? 吴 季:根据情况不同,我们的目的不是说总是向公众发布这样的新闻,因为这个主要还是要证明我们的工程计划取得了成功,后面大量图象要编目,要存储,也许公众会感兴趣,比较感兴趣以中国人命名的一些撞击坑,根据公众的要求,我相信这个工程大总体,也就是工程两总会决定,是不是陆续再公布一些。 李小萌:有可能当找到了祖冲之撞击坑、张衡撞击坑环形山的时候公布一下,让我们看看。刚才说是可视的,有没有可听的音频的东西传回来,大家觉得怎么这么清晰,比我们收听的广播音质还要清晰,为什么呢?是因为月球这个数据本身没有任何缺失,所以达到这个效果? 刘建军:应该是这样,当时传回来以后,我们测试了一下,应该说基本没有误码,天上是什么样的,通过无线电的传输信道,到我们这一块接收,比较了一下,应该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肯定是听下来没有差别。 李小萌: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因为毕竟是以前我们只接收几万公里以外传来的数据,而这次是30多万公里以外传来数据。 刘建军:一个是距离,咱们是从来没有接收过这么远的信号。另外一个就是说地面的设备,一个是昆明的40米天线,还有一个是北京的50米天线,北京密云的50米天线。 李小萌:这个天线是锅的直径。 刘建军:对。这个应该说是咱们国内最大的,50米是国内最大的,40米好像还有一个。 李小萌:距离上。 刘建军:距离上、口径上都是应该说是中国最大的。 李小萌:另外接收这个图片是怎么样一种接收的过程,是一条一条的图象就在你的显示器上出现了吗? 刘建军:我们在现场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延时五六秒钟就可以时时看到天上拍摄的照片,整个过程是五六秒就可以达到的。 李小萌:从10月24号嫦娥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到现在32天的时间过去了,这32天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在忙些什么,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10月24日18:05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10月24日18:09火箭一、二级成功分离,火箭整流罩打开 10月24日18:10整流罩成功分离,火箭飞出大气层 10月24日18:11火箭二、三级成功分离 10月24日18:30左右星箭成功分离,嫦娥一号踏上奔月之旅 10月24日18:50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太阳翻板展开 10月24日19:03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定向天线展开 10月24日19:19左右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5万公里的16小时周期轨道 10月25日17:57左右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完成第一次远地点变轨,卫星进入近地点约600公里,远地点约5万公里的16小时周期轨道 10月26日17:33左右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一次近地点变轨 10月29日17:49左右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地点变轨,进入近地点约600公里,远地点约12万公里的48小时周期轨道 10月31日第三次近地点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1月7日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轨道 11月20日15:00左右,卫星上搭载的24项有效载荷陆续打开 11月23日地面站成功接收卫星传回的第一批原始图像数据 李小萌:成功接收了这张照片以后,您刚才说的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也开始了,接下来的几个工作任务,像这些仪器探测当中探明月壤的厚度,包括稀有金属那部分有关的仪器什么时候会开启,什么时候会工作? 吴 季:今天晚上就要开一批仪器,明天晚上还要开一批仪器,所以这些预期打开都能正常地,很健康,我们就可以开始后面的探测活动。应该说看到它健康不健康,很快大家就可以看到结果,它是不是进入正常工作,我觉得可能仪器不同,还要有个调试的阶段。 李小萌:从你这边来讲呢?你们的接收任务新的挑战。 刘建军:我们接收的任务还是相对比较被动的,天上有数据发下来我们就接收,应该说使能力得到了验证,到时候它的格式各方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这边应该会比较顺利的完成。 李小萌:刚才说的那两项任务,探测月壤的厚度,包括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这些突破的情况意义在哪儿跟我们简单说一下。 吴 季:月球是有很多矿物质元素来,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做出的全月面的元素分布图,元素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少,我们这次预期想探测14种元素,还包括一些不同的矿物质,这个要做一个普查,从干涉光谱仪开机到X射线和伽玛射线谱仪这些是做元素矿物质分布普查的,等开机以后还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对全月球做覆盖。 李小萌:我们计划探测14种元素,这是不是历史记录以来最高的一次,数字最多的? 吴 季:应该说是这样,如果我们成功能把14种元素都探测到,另外绘制出它的全月球的分布图,这应该说也是一个创新。 李小萌:现在你们的心情应该是比这个工程刚启动的时候要松驰不少了吧? 吴 季:应该说特别是作为有效载荷的负责人,我们才刚刚开始,当然了我们还是充满了信心,希望后几天的工作一切顺利,因为我们在地面上已经测试了几千个小时,都非常好,所以我们也相信我们的仪器开机以后能够健康地工作。 李小萌:小刘呢? 刘建军:我们这边的工作也是刚刚开始,但是应该说是整个的电路还包括整个的系统处理的软件在这一次工作中都得到了验证,我们也是一样的,有信心,我想也有这个能力能够把这个工作完成好。 李小萌:好,那就祝二位工作顺利,谢谢你们。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