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昆明市长称滇池治理复杂程度超出想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23: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滇池治理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任昆明市长张祖林手中。 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张祖林也许默诵过滇池岸边大观楼上“海内第一长联”对滇池的描写——“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有时我也想一觉醒来滇池就会变清澈,我想这也是所有昆明人的愿望,但这是不可能的。”11月27日,当选市长后的第7天,48岁的张祖林在南方报业集团启动的“发现云南之美”专题活动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据他透露,新的滇池治理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2920平方公里的滇池流域,集中了全省4.5%的人口,82%的工业产值,40%的大中型企业。如今,滇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60%,而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数字超过20%时就可能出现水危机。 张祖林在当选现场的“任职感言”也坦承,滇池的保护和治理是本届政府面对的最大挑战。他的履职经历是迎接挑战的动力源:在任丽江市长期间他被称为“环保市长”,国际金融专业出身的他2004年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进修,了解治理污染的市场化手段和国际经验。 在云南电视台做过记者的他,还非常重视舆论监督的力量,初来昆明任代市长期间,他用自己的相机在街上拍下违规车辆牌号,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匿名投稿给云南各大报纸。 20多条入湖河道之一的盘龙江,这条入滇池的第一条河,成为他接棒后的“起跑线”。“如果盘龙江都治不好,谈何治理滇池?”张祖林跟记者说。 滇池治理有先天缺陷 《21世纪》:从1999年国务院提出治理滇池的目标到现在,已经8个年头了,为什么滇池水还是臭的?为什么今年温总理仍说“难点在滇池”? 张祖林:毫不避讳地说,滇池的保护和治理依然是本届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按照“新昆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到2020年,昆明将建成以滇池为中心、环境优美的湖滨生态城市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开放城市。 然而,滇池治理有着先天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滇池位于城区下游。滇池是一个老年性高原断层陷落湖泊,由于“老祖先”没选好城市位置,滇池每年不得不“吞咽”污水2亿多吨,其中生活污水占90%以上,成为昆明市300多万居民的“潲水桶”。而同是高原湖泊的洱海则不同,湖在的上游,有干净、清洁的补充水源。 其次,外来干净水源少。尽管有20多条入湖河道,但河流流程短、地下渗漏率高,滇池的干净水源竟然主要靠雨水,之外的补给水源就是城市生活污水。所以,滇池的水体交换十分缓慢,平均四年才能置换一次。而同属国家重点治理湖泊的太湖和巢湖,水体置换比滇池快得多。 最后,开口加重了污染源。历史上,由于滇池水位高,十年九涝,曾有治理者在滇池和金沙江水系的接点上开口。这下水位是下降了,露出的耕地也更多了,但急剧膨胀的人口导致污染源加重,大大超过了滇池的承载力。 所以,五百里滇池,先污染后治理,是不得已而为之。 《21世纪》:在丽江您就被叫做“环保市长”,履新昆明,您未来治理滇池的思路是什么? 张祖林:根据新的滇池治理规划,昆明应该像香港“亲海”一样“亲水而治”。 滇池如同昆明的“母亲湖”,不仅承接了昆明的排污任务,也是昆明人的饮用水源,直到今年4月昆明人才告别了喝富营养滇池水的历史。未来,这个依滇池而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还要继续发展,不会因滇池污染而整体搬迁。 还有,滇池处于缺水地区,库容量为15亿立方米,每年蒸发量就有1亿立方米,在旱季滇池就没有雨水供给。因此,一旦远离水体,城市生活用水不进滇池,这颗高原明珠就有可能消失。 治污根本在截污 《21世纪》:在滇池的治理史上,曾提出过1999年5月1日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外海水质达到4类标准;2000年底,外海水质达到或接近3类,但目前来看,滇池水质改善都没有达到阶段目标。前期治理是不是走了弯路? 张祖林:确实如此。治理到现在,滇池水质还是属于劣5类。过去治理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用生物的办法,投放水生植物或动物进行生态治理;还有用化学治理路子,投放药剂到滇池等等。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滇池治理必须走综合治理的道路。 还有,过去对治理难度认识不够,制定目标偏高,社会期望过高,这也是一大误区。 《21世纪》:你认为滇池治污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呢? 张祖林:截污,这是首要的落脚点,也是新课题、新任务。既然滇池最大污染源是污水,那么从源头抓起才是根本。本届政府要把污染物截住净化,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滇池。 我们具体采取了6项措施。首先是环湖截污。尽管入湖的工业污水不足污水排入量的6%,但仍要制定严于国家要求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另外,昆明主城区“退二进三”,基本不搞工业。对污染的“罪魁祸首”——生活污水,昆明主城区以后新建小区,都必须配套再生水处理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这将纳入地产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工程验收。 第二是河道治理,全部截污。今年要拿盘龙江开刀,经过一年整治达到景观用水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完成14条主要河道截污及水环境治理,整治河段72.4公里。 第三是水源地保护。尤其是旱季没有水时,对河流源头要加以保护。再就是外流引水。为了增加滇池的活水源头,省里启动了包括金沙江、南盘江的外流域调水工程,以每年交换滇池水体。第五是生态修复,进行动植物的生态治理。最后是(滇池)底泥疏浚工作常抓不懈。 《21世纪》:那么“十一五”期间滇池的治污目标是什么? 张祖林:争取到2010年截污率达80%以上,最终达到不让一滴污水进滇池。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五(Ⅴ)类地表水标准,和2005年相比入湖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量分别减少10%以上。 《21世纪》:您认为滇池治理还需要多长时间? 张祖林:滇池治理绝不会一蹴而就,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复杂程度可能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云南之前就有不少官员和专家强烈呼吁,重新对《规划》进行修编,推迟治理目标实现期限。它可能要5年、10年,甚至到“十四五”规划完成才有最终成效。 年年审计治污资金 《21世纪》:滇池治理到现在共花了多少钱?投入是多还是少? 张祖林:滇池保护和治理投入的资金已达到47亿元,这确实是笔惊天数字。然而,从其他国家治理湖泊的经验看,投入并不算多。 如昆明的友好城市苏黎世,二战后湖泊治理花了40年,耗资200多亿美元,截污率才达到99%以上。再如日本的琵琶湖,花了三四十年,总投入折合人民币1500亿元,也就达到了4类水标准。 《21世纪》:投入资金从何而来呢? 张祖林:主要是国家、省和市三级投入,还有少量世界银行贷款。国家补助了12亿元,省里补助10亿多元。而昆明市在还有大量贫困人口的情况下,举全市之力投入了24亿元专款,这相当于去年财政收入的1/10。 我们希望国家有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在社会融资方面也希望引入战略投资者,尤其是昆明,还需要建四五座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我们可以通过把污水处理费交给社会投资方的方式,引入特许经营。 《21世纪》:治污资金因使用不够透明,一度被外界质疑,今后将如何监督呢? 张祖林:过去,审计部门都是在工程结束了才审计。但滇池治污今后要每年审计、公开账目,公布资金使用情况。最近,国家审计署已派人来进行审计了。本报记者 文静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