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该为她的诚信而感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08:00 解放日报

  公民周安会,双目失明,只能在地上爬着走。丈夫临终前告诉她,尚有1000元信用社贷款未还。从此,她以匍匐行乞“走”上为夫还贷之路。不能欠国家的钱,借了钱哪能不还?8年来,她受尽屈辱,历经辛酸,终于还清了贷款。这时,她感到,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这是一个诚信故事。它的真正看点,不仅仅在于主人公对诚信的可贵坚持,而且在于它反映的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诚信关系。

  事实上,“欠国家的钱没还,我走得不安心啊!”这是周安会丈夫的遗言。此后,周安会四处匍匐乞讨,因为坚定一个信念:欠国家的钱不能不还。曾经有一次,她讨了一个星期才得到的100元钱却被无良的人夺走了,这使她想到了死,结果儿子劝她:“妈,你死了,爸爸欠国家的钱,哪个来还?”于是,她坚持下来。

  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爱国主义,“国家”在周安会一家眼里,具有无比神圣的地位,成为道德的最高权威。尽管,他们并不一定知道“国家”的确切定义,而是把一切公权部门都看成是“国家”,甚至把信用社也看成是代表“国家”。

  这种“崇高”无疑是令人心酸的:周安会全家都始终挣扎在生存底线的边缘。丈夫之所以会去信用社借“国家的钱”,是因为患了食道癌,没有医疗保障;她本人也患有肝硬化;为了还钱,为了生存,双目失明、不能走路的她只能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去乞讨。信用社给她的免除利息的凭证足以说明一切:“此款因本人死亡,妻子瘫痪失明,两小孩到处流浪,妻子化缘偿还,故未收利息。”公民周安会全家对“国家”坚守了自己的诚信,但“国家”所能够给予他们的,难道仅仅是免除1000元借款的微不足道的利息吗?肯尼迪的那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反过来质问。

  这一事件,不是让我们去淡化现实的艰苦而讴歌美化公民周安会全家的诚信,获得一种道德上的麻醉,而更应该去深入思考:国家和公民之间,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国家的感动,又该由谁来表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