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骨干的新生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11:54 《法律与生活》杂志

  文/陈帅

  一个拥有事业和爱情的都市白领,接受不了锒铛入狱的现实。一次狱中的紧急抢救,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他的改造发生了变化……

  刘立民,入狱前曾经是某国有控股银行员工,有体面的工作、不菲的薪水、漂亮的女友、和睦的家庭,而他却因一时的贪念落入法网,事业、爱情、前途,一切都化为乌有,同时,还要接受无期徒刑的刑罚考验。他感到自己人生的前景一片灰暗。

  “那时候,我以为我这一辈子就算完了。一个人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都耗费在监狱里了,将来即使出去,两眼一摸黑,什么基础都没有,哪儿还有希望啊!”现在北京市第二监狱服刑的刘立民说。

  敞不开的心扉

  和许多服刑人员一样,刘立民的改造道路并非一路坦途。

  刚入狱那会儿,巨大的身份落差让他感到一时难以适应。那段时间,刘立民走到了人生当中最艰难、最痛苦的一个节点。

  刘立民的低迷状况自然逃脱不了分监区民警们的注意。责任民警和分监区长分别找他谈话,然而,监狱民警无论怎样详细地向他介绍监狱改造政策,怎样耐心细致地开导他树立起改造的信心,都无法进入刘立民的内心世界。表面上,刘立民对民警的谈话表现出毕恭毕敬的聆听姿态,然而谈话之后,他依然还是那种改造情绪低迷、消沉的状态。

  刘立民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分监区经研究认为,要使刘立民振作起来,必须找到他的心病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确立了这一改造思路,大家改变了谈话策略,决定采取迂回的方法,安排责任民警在生活上给予他一定的关心和照顾,争取刘立民的信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分监区的工作很快就取得了实效,刘立民的心结找到了!

  原来,刘立民入狱以后,家人因为他的犯罪而感到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来,他相恋了5年的女友也因为他的锒铛入狱离他而去。刘立民从此一蹶不振,并且对社会充满了怀疑和愤恨的情绪,他不再相信真爱,不再相信他人。他对同监舍一个服刑人员这样说:“我已经对这个世界绝望了,所有的甜言蜜语都是假的,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爱的东西。”

  找到刘立民情绪低迷的原因后,分监区在生活、劳动、学习上给予他更多的关怀。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立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想要彻底转化他又谈何容易?

  就在分监区民警为刘立民的事情殚精竭虑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悄然而至。这个契机,直接导致了刘立民把心门敞开,开始接受来自他人阳光的抚慰和照耀……

  白衣天使的笑脸

  改变,缘于对刘立民的一次抢救。

  那是在1998年7月刘立民入监不到两年的一天,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全身都莫名其妙地肿起来,两只脚就像刚刚出炉的面包,一按一个坑。

  监狱医院诊断得出的结论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因为情况比较严重,医院决定立刻把他转到北京市监管局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刘立民的病情有所好转。但由于他的身体较弱、病情较重,在住院期间,突然有一天,他的病情急转直下。

  “马上抢救!”听到这简短、急促的4个字之后,刘立民的意识就飘离了他的身体。当他重新睁开干涩的双眼时,最先看到的是主治医生略显憔悴的笑脸。“你终于醒了。”医生微微一笑,她平静的话语里,蕴含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和由衷的喜悦。

  刘立民猛然想起了前一天傍晚发生的事情。

  当时,他已经一天没有小便了,但除了身体有点累,倒也没有别的特别感觉,他以为是喝水少的缘故,也就没太在意。可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他才刚刚勉强吃了两口米饭,胃里就突然一阵翻江倒海,他连忙扔下饭盆,奔向了中心医院病犯监区的水房,趴在水池旁,他喘着粗气,胃在一阵阵地痉挛,仿佛有一双大手在无情地揉搓着;胃液倒流,好像有一条火蛇游走在食管、嗓子和嘴里。

  刘立民撕心裂肺的呕吐声惊动了医护人员,刚要下班的主治医生第一个跑了进来,此时,刘立民的神志已经有些不清了,他只觉得有一双瘦小而有力的臂膀轻轻地抱起了自己……

  “刘立民,你一定要好好配合我们的治疗啊,把你抢救回来不容易呀。”医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刘立民抬起头,看着她布满血丝却依旧明亮、温和的双眼,使出浑身力气,重重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刘立民要接受透析治疗,他被小护士搀到了轮椅上,推进了血液透析室。透析室里除了个别病人压抑不住的呻吟声外,就是一台台透析机工作时发出的轻微的嗡嗡声了。他躺在透析床上,粗大的针头扎进了大腿根深处的动脉,胳膊上也扎进了一支稍细些的针头。刘立民的血液流了出来,通过半透明的塑料管,流进了透析机中。此刻,他的心脏狂跳起来,浑身抑制不住地颤抖着。就在这时,一双温柔的手有力地握住了他的手,刘立民扭头一看,主治医生那充满鼓励的眼神正看着自己呢。“你第一次做透析,我怕你紧张,就过来看看你,你是个男子汉,别让我失望啊。”医生关切地对他说。

  “大夫,我,我是一个……”

  “在医生的眼中,只有病人,没有犯人。”她平静地说。刘立民觉得自己的全身一下子溢满了暖流……

  在惊心动魄的7天抢救中,上至医院的副院长、科主任,下到主治医生和护士,都对他关怀备至,医生们在为他治疗的同时,还常常坐在他的病床前,和他谈心,鼓励他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一定要相信监狱会全力以赴,用最好的药物、最好的治疗方法治愈他的疾病。

  在患病接受治疗的这4个月里,刘立民亲身感受到了监狱警官、医生、护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种关怀直接导致他内心深处感恩情怀的萌发。

  他动情地说:“在医院的4个多月,监狱为我花了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医院的医生、护士也从没有因为我是犯人而有丝毫的轻慢,分监区的警官,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医院看望自己,并在我住院期间,办完了无期减为有期徒刑的一切手续,没有耽误一天。我真切地看到了狱方对我的关心,我实在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不好好改造,来报答政府的恩情。”

  新生之路

  有时候,一个人的转变就如三月的春雨,突如其来。刘立民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转变:“以前因为自己的原因,对监狱警官总是抱有一些偏见,认为民警和罪犯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他们的任务就是要监督我们、惩罚我们。而现在,我才发现自己是完全地错了。监狱警官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教育感化我们,努力把我们由一个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改造成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新人。认识到这一点,你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是何其地光荣和伟大,有他们无私的关怀与帮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改造呢?”

  正是从那次抢救以后,刘立民的改造态度发生了转变。

  1999年,分监区的民警通过和刘立民谈话,发现他很有写作才能,于是向他推荐了《北京新生报》。受到分监区民警的鼓励和支持,刘立民开始走上狱中长达八年的写作之路。

  没过多久,他的第一篇文章在监狱《新路报》上发表了,他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开始受到读者的关注。那一年,适逢联合国国际矫正大会面向全世界服刑人员开展征文活动,刘立民有感于自己的服刑经历,提笔写下了参赛文章《新芝麻开门》,他凭借此文入选了国家司法部选送大会的10篇征文,代表中国服刑人员参加了世界性的征文大赛。

  服刑期间,刘立民曾经三次获得监狱级优秀通讯员称号、一次获得局级优秀通讯员。2003~2004年间,他创作完成了长达24万余字讲述服刑人员悔罪新生的半自传体小说《度尽劫波》。2006年,他撰写了8000多字的话剧剧本《宝二爷的前世今生》,并发起成立了狱内第一个服刑人员剧社——《梦回红楼》剧社,开始话剧的排演。他还参与组建了北京局第一个服刑人员心理兴趣小组,编写、拍摄了全局第一部心理系列短剧《障碍》,播出后获得了很大的反响。

  除了写作,读书学习也成为充实刘立民业余改造时间的主要内容。他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过多年苦读,他至今已经完成“会计”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取得了“双大专”文凭。目前正在攻读“新闻学”专业本科的课程。

  就在鼓励刘立民写作的同时,民警们还发现他对电脑知识特别感兴趣,而且有不错的电脑操作基础。于是,就把他吸收到电脑劳动车间,让其发挥出一技之长。

  分监区为刘立民发展提供了舞台,而刘立民则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报答分监区的识才之举。很快,他就参与到了分监区电脑劳动车间大型电力系统管理软件的汉化工作,由于上手快,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强,没过多久,他又被车间安排参与了中国古代建筑3D建模软件的源代码编写工作,成为分监区高科技劳动项目的骨干力量。

  2005年,刘立民又开始参加电脑车间成立的QC小组,经常与其他成员一起开展相关的QC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车间管理水平。在2006年和2007年,由他参与完成的QC项目代表监狱先后参加了北京市级QC成果的展示与比赛,并且获得了一等奖的佳绩。

  辛勤的付出,必然伴随有丰厚的回报。刘立民入狱11年,连年获奖,先后获得过2个改造积极分子、4个监狱嘉奖、4个局嘉奖、2个监狱表扬等共计12个奖项,累计减刑6年多。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刘立民总不会忘记提起自己9年前的那次遭遇。他说:“如果说人生有转折点的话,那么9年前我被无数双手挽救回来的那一幕,毫无疑问构成了我发奋图强、弃恶向善的转折点。那一刻,我知道了人生还有一种价值在于帮助他人;那一刻,我知道了人生还有一种快乐来自于奉献他人。心里面承受了那么多人的关心和关爱,我没有理由不把今后的道路走好,否则,我就对不住监狱民警,对不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白衣天使们。希望他们会为我今天的转变而感到欣慰……”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7年11月上半月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