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媒体推荐的封面报道作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14:41 CCTV2

  《中国青年报》

  “官媒面对面”系列报道

  二版,3月15日-4月27日,

  在中国,政府与媒体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时常会有矛盾和冲突。媒体厌恶政府毫无理由的管制,政府愤怒于媒体一些不负责的报道和批评。对于一个正在走向开放与民主的社会而言,官媒到底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我们推出“官媒面对面”讨论的初衷,就是希望对这样一个问题能有解答。

  《中国青年报》

  《网络青年的英雄瞬间》

  本报记者李润文、林洁 2007年1月8日一版

  一群新潮、小资的网络青年,连续15个小时没吃没喝,解救了200多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三天一口气为灾区捐款12845.20元;为乡村小学换掉所有破旧的课桌椅,捐助2000多册图书,完善了图书室。他们用自愿精神、纯粹的爱,影响更多的人关注公益事业,揭示了“虚拟世界正在影响现实”的现实。

  《中国青年报》

  “天堂”里没有盲人

  在大伟的盲人电影院里,盲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电影;大伟组织的“假如给我三天黑暗”的活动,让更多人从心里把残疾人当普通人一样看待;在电台,大伟录制专为盲人讲述电影的节目《心目影院》,直到凌晨两点才休息·······最终,他建立起“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专为残障人士服务。

  如今,大伟正计划把讲述的电影做成有声读物,让更多的盲人能够“看”上电影。

  《中国青年报》

  什么心胸才能容下这份善

  劫犯扎伤了她的丈夫,她却凑钱为同样受伤的劫犯办了住院手续;丈夫想对劫犯提起民事索赔,但她却出于同情,打算放弃;她家境困顿,却把社会各界捐助的16000多元转捐给别人。这就是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偏远农村的女人——齐小平,她宁愿自己过着吃咸菜的日子,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

  《中国青年报》

  露天电影的守望者

  陈云林拖着残疾的腿,奔走于浙江三门和天台的几十个村落,24年来共放映电影4000多场,行程5万公里。他亲历了中国农村露天电影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国农村娱乐从枯燥单调到繁华的转变。随着乡村电影放映队渐渐消失,他倔强的说:“就算别人都不放了,我还是会放。除非我不能放了,那就是我生命的终止。”

  《中国青年报》

  当个好人有多难

  王明殿热衷“慈善”事业,5家公司为此倒闭;捐资百万,自己一家却住在集装箱改建的“房子”里。出名后,他变成了“唐僧肉”,求助者络绎不绝,但最终却落了个“骗子”的名声。他不断遭受黑恶势力的恐吓和勒索,却一直承受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误解和嘲弄。

  《中国青年报》

  万家灯火为谁熄灭

  因为与丈夫的吵架,一个女人爬上带着高压电线的铁塔要“自杀”, 这意味着,为了救这个女人,需要切断花都区3条“大动脉”中的两条,至少半个花都将陷入黑暗。

  “因紧急抢险需要……我区部分区域停电,不便之处,敬请谅解。”近100万个移动用户,当晚收到了停电通知。在随后的几小时内,消防队员将这个女人救了下来。 有评论称:“半个花都陷入黑暗,生命之光却因此大放异彩。”

  《中国青年报》

  回家吧,那些被遗忘的老兵

  网易军事频道推出《军魂纪念碑——去世老兵名单大征集》(网页),要打造一块史上最为完整的老兵纪念碑,以纪念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却又默默无闻的英雄们。在这块虚拟世界里的纪念碑里,传颂着一个个感人的老兵故事。

  至今,这块屹立在虚拟世界里的纪念碑,已经刻上了4433名老兵的名字,每天都有无数网友前来上香、敬酒和留言,以此表达他们的敬意和祝福。

  《中国青年报》

  河南陕县透水事故大救援、井下矿工求生系列专题报道

  2007年7月29日,河南陕县支建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69名矿工被困井下。中国青年报推出系列报道,向读者讲述大救援的故事,为国内首家报道大救援和矿工井下求生感人故事的媒体。一被救矿工来电说:“已看到几篇报道,非常准确精彩。”

  《中国青年报》

  设计寿命100年 实际使用仅13年

  “西湖第一高楼”炸出争议

  有着西子湖畔第一高楼之称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在1月6日清晨被爆破拆除。此新闻引起社会对城市规划、短命建筑浪费现象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网站还就此开设专题。至今可以在百度搜索有关“西湖第一高楼”的网页达20万余条。

  《呼和浩特日报》

  事件回放:三分钟惊险营救

  10月1日晚,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发生了一起两辆出租车迎头相撞的交通事故,其中一辆出租车起火燃烧,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有三个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昏迷的驾驶员。在离开的最后一秒,汽车爆炸了……

  人们只有在电影、电视中才能看到的感人至深的镜头,真真切切地在呼和浩特市街头上演了。

  《华西都市报》

  “情系300万留守学生”

  四川省有留守孩子300万,如何让他们过一个快乐、有意义的暑假,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各界的温暖,本报地方新闻部策划了“情系300万留守学生”的系列报道。

  该组报道历时一个多月,推出了“城里娃和留守娃结对子”、“四川娃杭州探亲”、“浙江大学生DV传情”(让四川留守学生从DV中见到在浙江打工的父母)等活动。从城市到乡村,从四川到浙江,引起了众多读者和两地媒体的关注。

  《齐鲁晚报》

  刘彦友事迹传遍省城,不少市民前来探望

  勇义的哥感动泉城

  3月15日,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不少出租车都有了共同的标记:一个红色蝴蝶结飘带。不仅如此,就连许多私家车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大家在自己的车上扎上红蝴蝶结,是向泉城勇义好的哥刘彦友表达一分爱心和敬意。的哥见义勇为、热于助人的感人故事让全城百姓向他学习。

  《齐鲁晚报》

  老板筹八万救助实习生

  闫晶波,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实习了12天后,突然检查出白血病,仅治疗费用就需要40万元。实习单位并没有撒手不管,不但组织员工捐钱,还向自己的客户发出捐款倡议。在大家的捐助下,闫晶波赴京治病了。如今,他的血色素血小板恢复正常,现在只需要每周到

医院打一次增强免疫力的针过渡一下就可以放心回家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