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旗帜:科学发展观我党执政兴国的创新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12:00 观察与思考

  本期,我们整理了一组稿子,以《中国旗帜》为大标题,发在 “独家策划”专栏中。这组稿子的“主角”,都是中国目前顶级的理论界专家,他们是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韩保江;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梁妍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李培林;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房宁;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河。

  最近,这些专家应浙江方面的邀请,在浙江的“十七大精神宣传教育理论师资培训班”上,分别作了专题演讲。他们的演讲,既生动又深刻,引起了较大反响。我们今天将这些专家在演讲中的精彩部分整理成文并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编者·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谈科学发展观

  -观察记者 马小真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党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是中央党校副校长、著名理论家李君如日前在浙江十七大精神宣传教育理论师资培训班上说的话。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科学发展观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概念,这是对我们党29年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因此,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等待着一个答案—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发展目标继续前进?

  李君如认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今天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已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并写进了党代会报告与党章,这绝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传,而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李君如认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间还不长,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去完善,去发展。

  李君如表示,我们在实践中已体会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回答实践提出问题的过程。“什么叫结合?结合就是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在实际中根据实践需要,提出问题来回答。”李君如说。

  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最早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邓小平总结的是经验。“邓小平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不隐瞒问题,但也不动摇。因此,在回答和探索重要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说,我们不是要反思社会主义错了,不要社会主义,而是要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要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科学论断。”李君如表示。

  而在回答和探索这一过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李君如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回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最终怎样形成发展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其理论意义而言,就是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以说,这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极其深刻而精辟的解释。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它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的东方智慧

  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毛泽东说的“一切事物”,当然包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在经济实力、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社会活力、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与人民的要求、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差异就是矛盾,所以这里说的实际上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诸多矛盾形态。”李君如说:“有矛盾怎么办?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转化矛盾,促使新事物诞生。怎样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了“十个结合”,这是“宝贵经验”,也就是统筹兼顾的经验;又提出“促进现代化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就是现阶段统筹兼顾的要求。统筹兼顾,是对诸多矛盾和矛盾的两个方面做出理性判断,分出主次、轻重,给予全面妥当处置。

  李君如认为,统筹兼顾的提出,是对我国规划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自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遇到了一系列两难问题。

  首先比如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问题。“我曾到英美的烟草公司进行过考察,令我非常感叹的是,本来这应该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这些公司,除了第一道工序能见到十来个工人在劳作以外,其余程序都是由

机器人来代替完成的。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李君如说:“这说明如果科技进步,是不需要劳动力的。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但中国却是个劳动力富余的国家。所以这就是两难。”

  再比如,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来,同样也会产生矛盾问题。比如,对一个地方领导人而言,每年的财政收入到底是把它用做发展搞项目还是放在社会福利上面?这也是两难。同样还有GDP与绿色GDP的问题……而这些摆在面前的诸多两难问题,就需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来平衡。

  李君如在谈及“统筹兼顾”时举了一个例子:在杭州,有人表示要整治西湖环境重修雷峰塔,有人却表示反对。因此出现了两种声音。杭州市领导最终决定不重修,遗址要保护,但要维护好旧的。于是在遗址上造了个铜铸的塔罩,外形就是雷峰塔的原貌。所以造与不造,在杭州得到了一种“统筹兼顾”,得到了完美统一。两件完全对立的事情,最后用我们东方人特有的智慧解决了。所以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也应该有东方的政治智慧。

  “统筹兼顾”是胡锦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更深刻、全面的内涵的揭示。它的意义就在于,要把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两难问题”解决好。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其实质是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特别是统筹好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五大关系。

  李君如指出,我们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发展;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是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必须时刻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不仅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价值归宿,而且揭示了其动力源泉;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性思想,而且丰富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思想的时代内涵。

  同时,李君如还强调,不管是当前存在的“三农问题”,还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些都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来很好的研究落实。

  总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进一步树立改革意识和大局意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和发展中,我们必须立足实际、顾全大局,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团结协力,把科学发展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