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综合小康指数64.1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13:39 《小康》杂志
2007中国综合小康指数64.1
2007年中国百姓的十一个关键词调查结果

2007中国综合小康指数64.1
2007年中国综合小康指数

  2007年,《小康》杂志对关系中国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进行独立的监测和评估,并就11个小康指数,即:休闲指数、饮食指数、公共服务指数、居住指数、生命指数、生态指数、教育指数、消费指数、平安指数、信用指数和快乐指数进行了调查。其中,70分以上的有4项,快乐指数得分最高,为79.6分,70分以下的有7项,最低的是生态指数,只有56.6分,没有及格。与上年相比,有9项是增加的,仅有1项是下降的,即信用小康指数。

  《小康》综合指数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和社会和谐四个大类。评价权重分别为:政治类别占15%,经济占30%,科教文卫占25%,社会和谐占30%。综合指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2007年《小康》报道的11个相关指数;二是2007年10月~11月间,由《小康》杂志社与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专家联合组成的“中国小康指数”调查组,对我国“小康综合指数”进行抽样调查(主要为网上和实地调查);三是参照有关部门的测量数据,经调查组专家对收集数据进行加权综合处理,得出2007年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为64.1分,比上一年增加1.1分。

  文/《小康》 研究中心

  2006年岁末,在为其画上句号的时候,我们给这一年贴上的标签是改革,2006是“中国改革年”。

  又是一年岁末,在我们即将为2007画上句号的时候,这一年贴上的标签依然是改革。

  没错,就是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2007中国民生政治图

  2007年,我们仍然立于民生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见证了这一年的小康进程。我们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全面小康论坛、生态小康论坛、幸福江阴论坛、休闲产业经济论坛,探索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径。我们也以11个分项指数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年的小康生活变化,

  这一年,国民经济依然呈现出“增长较快、运行趋稳、就业增多、效益较好”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

  这已经是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连续12年高速增长,连续5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字。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虽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但每一次的刷新仍然让世界惊讶。他们预测,2008年,中国将会超过德国,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这一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

  这一年,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20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02%。

  这一年,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前三季度,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3089亿元,增长29.5%。截止到9月末,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37.7万人,同比增加10.5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781.3万人,同比增加1559.2万人,增长127.6%。

  这一年,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多、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全国推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也从这一年开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

  这一年,“民生”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政府正努力着手解决以往改革带来的成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方面的支出,承担起政府对于民众的福利责任。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动期望值不断提升

  然而,这一切还不能让大家满意,尽管他们都看到了政府的努力。

  “与去年相比,您认为中国实现小康的程度是否有提升?”调查结果显示, 45.4%人回答有一定提升,28.1%的人回答没有变化,17.4%的人认为有一些下降,还有6.3%的人回答下降幅度很大,仅有2.8%的人说有很大提升。

  “你对现在的医疗教育住房满意吗?”40.8%的人很不满意,30.4%的人不太满意,20.4%的人认为一般,7.2%的人比较满意,1.2%的人很满意。

  在《小康》联合新浪网组织的“中国全面小康感性实现程度网络调查”中,人们对2007小康实现程度的评价更低,其中,53%网民认为“居住小康”不及格,54%的网民认为“休闲小康”不及格,57%的网民认为“教育小康”不及格,61%的网民认为“信用小康”不及格,64%的网民认为“生态小康”不及格,高达70%的网民认为“公共服务小康”不及格,57%的网民认为小康综合水平不及格……其实,“不及格”所真实反映的是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目标期望越来越高。

  在《小康》联合新浪网组织的同样调查中,2005年,网民对小康实现程度的评价远高于2007年,包括综合指数在内的十二项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每一项小康指数的得分均高于2007年。

  当然,民众的感性调查只占指数权重的30%,因此调查的结果并不直接决定综合指数最后的得分。同时还要参照官方的以及社会科研机构的客观数据,还有专家组成员的意见。因此得出结果为64.1分,比上一年增加1.1分,略高于民众的主观感受。

  为什么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政府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却对小康进程的评价不升反降?

  组织这次调查的时间是2007年10月~11月间,在此期间,国内物价持续上涨,CPI涨幅连续八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人们普遍感觉到了物价上涨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

  但更主要的原因,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要求越来越高了。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人们不断提高的心理期待值与现实的反差。尽管统计显示,人们的收入增长了,就业人数增加了,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了……但仍然达不到人们的心理期待值。进而言之,这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深刻变化。

  如经济学家迟福林所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目前,中国社会面临日益突出的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尤其是后者,在近三十年的市场化变革中,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而显得更为突出: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迅速提高,大多数人已不在体制内的“单位”中,大多数城市居民产生了购买私人住房的需求……如此各样需求由此而来。

  从先富到共富

  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表明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表明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组来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从2003年至今年3月末,各级财政存款由5126.9亿元增加到14004.8亿元,增长了173.6%,均高于居民存款增长66.4%和企业存款增长59.5%的水平。而2000年以来,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13.5%上升到2006年的18.8%,而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从76.5%下降到71.3%。与此同时,在居民收入结构中,高收入群体所占收入比重在上升,而中低收入群体比重却在下降。

  也就是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依然较低,而且贫富差距依然严峻。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数量已从2001年的12.4万上升到2006年底的31万,跃居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而这些“新贵家庭”数量仅占中国家庭总量的千分之一,但是却掌控全国41.4%左右的财富。

  据估计,2006年全国整体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417扩大到0.47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倍扩大到3.4倍。

  在《小康》调查中,“您认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程度需要加强吗?”72.6%的人认为很需要,22.6%的人认为比较需要,即高达95.2%的人都认为很需要或比较需要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加强救助。这个比例与去年的94.07%差不多,说明过去一年,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不只这些,报告还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

和谐社会

  实现这些,需要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方面的支出。这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进程。

  让人们共享改革的成果,政府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投入仍大有文章可做。

  (感谢国家统计局吕庆吉吉博士、唐楷调查提供智力支持)

  全面小康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