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咸海干涸如沙漠:生物迹难寻 渔村独无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17:55 今晚报

  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咸海生态现状:湖中鱼类很难生存,湖边盐沙肆虐,植物枯萎死亡,造成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的食物链土崩瓦解;当地居民白血病、肾病等发病比例都很高。咸海成为生物的“死亡之海”。

  这个系列报道被中国环境保护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对推动天津在建设滨海新区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起到了《今晚报》作为天津第一平面媒体应有的责任。

  原稿:

  生物迹难寻 渔村独无奈

  受伤咸海干涸如沙漠

  本报特派记者 杜建辉

  科考队昨日抵达咸海后发现,干涸暴露的湖床已如沙漠,静寂渔村孤独无助,生物的痕迹无处可寻,受伤的咸海令人触目惊心。

  咸海湖床已成荒漠

  记者看到,1960年前的咸海堤岸,高出堤边湖床20多米。现在,堤下沿途修起公路,路边散落着民居。水位急剧下降的湖床盐碱化非常严重,盐层犹如皑皑白雪覆盖在咸沙上,唯一的绿色植物就是能在荒漠里生存的梭梭(注:植物名)。湖边风很大,吹在盐层缝隙上飕飕作响,不时将盐沙卷起一个个风柱,呼啸而去。

  乌兹别克斯坦土壤研究所所长古季夫·拉玛赞告诉大家,车子只能开到湖床中25公里处,再往前走的盐层下面或许就是沼泽,在表面干涸的盐田,船也派不上用场。

  记者视线可及处,无法看到咸海的湖面,茫茫沙海无边无际,与蓝天交融消失在天际。科考队在湖床中搜索了近一个小时,才找到了一处半个足球场大小很浅的水洼,宛如咸海湖面不断萎缩中落下的一滴泪。

  生物的“死亡之海”

  科考队在考察中发现,咸海湖床及周围地区的沙质平湖平原逐渐沙漠化。无论是土壤情况还是植被覆盖状况,科考队员们都觉得与曾穿越的克孜勒库姆沙漠非常接近。

  乌兹别克斯坦土壤研究所所长古季夫·拉玛赞告诉大家,科考队抵达之处很真实地反映了咸海的生态现状。湖中鱼类很难生存,依靠鱼类为生的鸟类和动物自然消失。湖边盐沙肆虐,植物枯萎死亡,造成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的食物链土崩瓦解。这样的生态灾难,已经使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咸海迫近成为生物的“死亡之海”。

  昔日渔港一片凄凉

  科考队昨天经过的穆伊纳克市,曾经是咸海边的重要码头。现在,咸海湖面随着水位下降而后退,这里已经距离水面100多公里。这座曾以渔业和航运业为主业的城市现在一片凄凉,陈旧的城市标志牌上依然画着“鱼跃出水”,而今标志牌业已被荒漠包围。无用武之地的渔船被整齐地摆放在路边,显示出穆伊纳克人对昔日“伙伴”的深厚感情,也让人倍感心酸和无奈。

  科考队途经的几个小渔村大都是土坯房,捕捞业不复存在后,当地居民只能靠养殖牛羊维持生计。乌兹别克斯坦土壤研究所所长古季夫·拉玛赞告诉记者,咸海盐量与有害物的增加,正在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白血病、肾病等发病比例都很高。(本报努库斯今晨专电)

  (稿件二)

  科考队今天奔赴咸海,专家称,环境恶化引发了咸海一系列生态灾难——

  咸海,快成“生物禁区”了

  本报乌兹别克斯坦努库斯今晨专电 (特派记者杜建辉)昨天,科考队离开希瓦驱车近300公里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西部枢纽城市努库斯。当地时间今晨7时(北京时间上午10时),科考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壤研究所所长古季夫·拉玛赞的带领下奔赴咸海。

  据古季夫·拉玛赞介绍,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1960年前,水面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水体总量l万亿立方米。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被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加之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面积急剧下降和湖水盐度增高。目前,咸海水域面积从6.6万平方公里缩小到不足2万平方公里,湖岸线后退约100多公里;原先的咸海湖面是一个整体,现在由于水位大幅度下降,咸海已经被湖床割裂成相互隔绝的三部分。他说,咸海的环境恶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灾难,湖水含盐浓度大幅度增加,湖中鱼类几乎绝迹。咸沙使咸海周围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大量树木及灌木被破坏,当地出没的数百种动物基本全部消失,非常接近“生物禁区”。

  据科考队队长陈毅锋介绍,沿途对为咸海输入水源的阿姆河流域的土壤采样表明,越接近咸海盐碱化越严重。今天,科考队将对咸海周边的水、土壤、盐沙进行取样分析,并对咸海环境恶化导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我国西部也有一些内陆湖泊呈现水位下降的趋势,研究咸海这个样本对保护我国西部湖泊以及湖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有重要借鉴意义。科考队还将向乌方就恢复咸海生态环境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亚“古丝绸之路”科考活动简介

  为促进我国科学界与中亚地区的科技合作,配合西部大开发,中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今晚报共同主办了中亚“古丝绸之路”科学探险考察活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资源、环境、地理、生态等方面科学考察,重点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生态严重破坏的咸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1960年前,水面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水体总量l万亿立方米。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被认为地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导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面积急剧下降和湖水盐度增高。咸海水域面积从6.6万平方公里缩小到不足2万平方公里,湖岸线后退约100多公里;原先的咸海湖面是一个整体,现在由于水位大幅度下降,咸海已经被湖床割裂成相互隔绝的三部分。

  咸海的环境恶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灾难,湖水含盐浓度大幅度增加,湖中鱼类几乎绝迹。咸沙使咸海周围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大量树木及灌木被破坏,当地出没的数百种动物基本全部消失,非常接近“生物禁区”。咸海盐量与有害物的增加,正在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白血病、肾病等发病比例都很高。

  《受伤咸海干涸如沙漠》的报道,客观报道了咸海在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遭到破坏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现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中国环境保护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咸海这个鲜活的案例,印证了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使管理部门和广大读者更直观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中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咸海生态毁灭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将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对推动我国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天津在建设滨海新区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起到了《今晚报》作为天津第一平面媒体应有的责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