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欧阳自远详解中国首幅月图拍摄与制作过程(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13:57 红网
图1 利用三线阵方式拍摄月面图像的原理示意图 图2 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数据接收地面站接收CE-1卫星下传数据示意图 图3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所覆盖的月面区域图示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平面图像 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对“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的初步解读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邹永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建忠(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建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杨建峰(中国科学院西安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 嫦娥一号卫星(CE-1)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并于2007年11月7日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后,经过12天卫星的调姿、通信链路测试等工作后,于2007年11月20日,星上CCD立体相机开机并开始了对月面拍摄。 11月26日上午9时,嫦娥一号卫星正在进行第223圈的绕月飞行之时,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航天城隆重举行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幅月面图片(以下简称第一幅图)发布仪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发布仪式。 第一幅月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幅图公布后,得到全球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也邀请一些专家对第一幅图进行了部分的解释。与此同时,许多公众来电来函咨询或质疑第一幅图的一些相关问题。 为了使广大公众更好地了解第一幅图的获取和数据的接收、处理及其所承载的信息,绕月探测工程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亲自撰写了本文。 一、第一幅图的拍摄过程 1、一台三线阵相机实现了三台线阵相机的功能 常规的航空航天对地摄影只获取正视(星下点)二维图像,而要获得立体图像,通常需要用三台线阵相机。CE-1上的CCD立体相机采用了一个广角物镜和10241024面阵CCD的独特设计,实现了上述功能。 在一定空间分辨率前提下,CCD相机所拍摄图像的清晰度决定于相机全系统的传递函数(简称:MTF)和信噪比。为了提高所拍摄图像清晰度,CE-1上的CCD立体相机全系统MTF从所要求的MTF大于0.2增加到0.48,信噪比从100增加到优于200,这是获得清晰图像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机在工作期间的暴光时间是图像清晰、层次丰富的另一个关键要素。为了适应不同太阳高度角和月面的地形地貌、不同区域月面反照率的差异,经过详细调研、充分论证、仿真计算,制定了四个暴光时间,特别是制定了每一轨在不同纬度区域的曝光策略,从而使同一轨不同纬度时都有合适的曝光时间。 2、相机拍摄图像的基本原理 为了确保相机所拍摄的图像清晰,制定了当太阳与月面夹角大于15度时相机才开始拍摄的工作模式。 相机工作时,CCD立体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月面同一目标的前视、正视和后视三条线阵的影像,即利用1024行中的第1行、第512行和第1023行分别对月面同一目标进行三次扫描拍摄:第1行数据为前视17获取的图像,第512行数据为正视图像,第1023行为后视17获取的图像。形象地说就是,当相机与拍摄目标连线与垂直方向成17时,CCD立体相机探测器的第1行获取目标的前视图像,经过大约42秒(卫星运行了约66km)后,CCD立体相机探测器的第512行获取该目标的正视图像,再经过大约42秒后,探测器的第1023行获取该目标的后视图像。这样,月面同一目标就在84秒的时间内被CCD立体相机拍摄了三幅照片,即地面目标的前视、正视和后视图像(图1)。 二、第一幅图数据的传输 与过去的航天测控任务不同的是,嫦娥一号卫星在远距离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存在着信号在空间衰减大、信道余量较小、地面接收困难等难题。为确保探测数据的可靠接收,由我国专门研制了两座目前我国口径最大的分别安装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50米和40米数据接收天线,具备了距离40万公里、码速率3Mbps的数据接收能力。CE-1卫星的科学探测数据就是由这两座接收天线负责接收的(图2)。 CE-1卫星探测数据的接收必须是卫星处于测控系统喀什站和青岛站的可跟踪和可控的可见弧段内以及进入地面应用系统密云50米数据接收站和昆明站40米天线数据接收站的可接收弧段内才能进行的,四站同时跟踪卫星信号。在喀什站、青岛站对卫星精确测控的辅助下,CCD立体相机拍摄获得的图像数据通过卫星上的有效载荷数据处理系统存储、编码,然后传送至卫星发射机,通过星上定向天线以固定频率向地球发送,北京密云地面站和昆明地面站同时接收下传数据,并通过专用的光纤通信网络实时传输到坐落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后,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研究的。 三、第一幅图的处理与制作流程 CCD立体相机所拍摄的月面图像是以位流数据的形式传下来的,这些数据只有经过分析处理、制作成图后,一般公众才能看得懂。 1、单轨月面图像的制作处理流程 单轨月面图像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原始数据,进行信道处理、提取CCD立体相机源包数据; 2)通过排序、去重复,形成CCD立体相机单次过境的最优源包数据,对优化后的源包数据进行解包; 3)进行物理量转换和格式重整处理,形成前视、正视和后视三条线阵的数据; 4)利用地面定标数据,消除CCD立体相机光、机、电等系统误差的影响,进行辐射定标处理得到的二维图像。 5)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去除噪声、对比度拉伸、亮度调整,最终形成二维平面图像。 2、19轨数据镶嵌处理流程 19轨数据镶嵌处理流程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图像的粗几何校正:在上述单轨月面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轨道和姿态数据,进行粗几何校正,得到19轨数据在月面上的大致位置。 2)图像的几何精纠正:从Clementine BaseMap分幅数据中找到相应位置的影像数据作为控制定位底图,对19轨数据分别进行几何精纠正; 3)图像的镶嵌和匀色:以饱和度、对比度、亮度较好的影像为标准,进行色调和对比度调整,将相邻两轨影像进行镶嵌。 4)19轨数据图像的镶嵌:由于第一幅图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区,相邻轨道数据重叠率较高,对于多次重叠的地区,选用图像质量相对较好的数据参与镶嵌,最终形成了第一幅月面图。(文/黄欢) (本文及图片供新浪独家使用)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