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割胶大师郑红芬回忆与周总理面对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5日08:09 南海网
海南割胶大师郑红芬回忆与周总理面对面(图)
身穿深灰色中山装的周总理来到农场橡胶园。

  南海网12月4日消息:12月4日午后,循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我们来到海南西联农场职工宿舍,登上二楼一间70平米的房子,75岁的郑红芬满面笑容地迎出来,伸出双手。

  他一面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一面沏茶。一件灰色西服斜披在身上,布满皱纹的额头上,头发已经斑白。

  当回忆起47年前,与周总理见面的往事,老人的眼睛顿时亮起来。

   我见到了周总理!

  1960年2月9日早晨,28岁的西联农场白南队割胶辅导员郑红芬接到场部通知,说上午有中央首长来,让他做好准备,到时给首长表演割胶。

  郑红芬在马来西亚10岁起时就会割胶,有高超的割胶技术,人们都称他为“割胶大师”,只要有重要人物来农场视察,场里一般都安排他来担任表演。

  上午,身穿深灰色中山装的周总理来到农场橡胶园——这是儋县爱国华侨1919年从南洋经过千辛万苦引种成功的,叫“天任”、“蔡惠”胶园,它是新中国发展橡胶主要的采种基地。

  在这里,总理一眼就认出了三年前在北京开全国妇女大会时曾握过手的女胶工,他高兴地叫着:“叶娣!”……叶娣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得知郑红芬是一名归侨时,周总理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询问他生活是否习惯,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情况,并鼓励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橡胶,要好好爱护,好好管理,割好胶。

  让郑红芬念念不忘的是,总理穿着十分朴素,平易近人;从场部出发,总理步行十几分钟走到胶园。郑红芬现场共割了两株橡胶,并向总理讲解。最后,周总理与表演割胶的郑红芬、叶娣、周香等合影留念。

  从海口到西联走了三天三夜

  1951年,18岁的郑红芬从马来西亚来到广州,他没有选择回老家福建,也没有选择参军和上学,而是来到了海南岛。

  抱着为祖国发展橡胶的理想,郑红芬一行二三十几个人从海口出发,坐着烧碳车,走了三天三夜来到西联。

  当时,住的是茅草房,一排十几个人,没有饭堂,吃饭自己煮。第一项工作是清点接收资本家和地主的橡胶园,一共有几万株橡胶,合并整理在一起,即后来的“天任”、“蔡惠”、“白南”胶园,成为新中国发展橡胶主要采种基地。

  郑红芬从国外带回来先进的割胶技术,以往当地割胶是天天割,产量低,他创造出隔天割技术,后来被推广到各地,并被借调云南半年传授经验。

  郑红芬说,那时侯虽然生活艰苦,可是大家都以苦为乐,为了提高割胶技术潜心研究,忘我工作。郑红芬记得50年代他每月工资27元,那时猪肉0.45元/斤,一元钱可以买7-8个鸡蛋。

  关心农垦发展

  1993年,郑红芬放下拿了42年的割刀,办理退休。

  暑往寒来,在这片土地上,创业者建成几十个农场。郑红芬和他的同事们艰苦奋战,实现了震惊世界的壮举:首次打破世界植胶权威所谓橡胶只能在赤道南北十度以内的地区生长的断言,在北纬17度以北建起了一个又一个、一望无际的橡胶园。

  虽然不在生产一线了,但他始终很关心海南农垦的发展建设。经常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国家大事。

  2004年,他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平顶房,喜迁新居,花4万多元购买农场一套商品房,两房一厅70平方米,现在,四个孩子都已经参加工作,老人自己打理生活。

  以前每月退休金300元,从2007年开始调整为800元,当听说以后还会提高时,老人会心地笑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