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解密潘岳今春遇袭沙尘暴经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09:57 青年周末
记者解密潘岳今春遇袭沙尘暴经过(图)
潘岳今春遇袭沙尘暴

  ◎口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章轲 ◎文/本报记者 马军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春遇袭沙尘暴,让记者章轲于11月24日入围“2007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当时几十名记者在场,为什么只有章轲成功抓拍了这一幕?原来,在沙尘初起时,他就开始“预谋”那个“最佳瞬间”的到来……

  与潘岳副局长“不拍不相识”

  当时很多记者 只有我在拍照

  在今年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带几十位文化界名人到八达岭长城脚下植树,建“环保公益日纪念林”,不料遭遇沙尘暴,整个会场气氛受到影响,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潘岳的讲话只好简短结束。

  记者章轲对《青年周末》说,当时在场的记者有30余名,只有他发出了这两张“潘岳遇袭照”。

  那天中午,等到国家环保总局潘岳副局长出来讲话时,风已经大了起来。他开口还没讲两句,突然一阵大风带着沙土,扑头盖脸地冲过来。

  潘岳当时面向我们,我们这些记者、学生和文艺界人士,在他前面围了好几圈。但他站在一个山坡上,位置比较高,正好是迎着沙尘暴吹来的方向,受到的影响自然很大。他紧眯着眼,一手拿着话筒,一手则去捂嘴和鼻子。

  对我来说,这一阵大风来得却正是时候。就在潘岳在风沙中掩鼻之际,我的镜头对准他,“咔嚓”、“咔嚓”地连按了10张左右。

  很快潘岳副局长就把话筒递给了一旁的人,甚至连讲话稿都没拿出来。很明显,他是临时缩短了讲话——风沙实在太大,让人连嘴都张不开。

  等我拍完,看到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背对风,有的缩着脖子捂着脸,有的拉着衣领。大家都在躲避风沙。包括记者们,我没看到有人在拍照。

  回来后,我检查这些照片,凭着自己当记者十几年的直觉,能感受到这些照片的“戏剧性”很强。于是,我马上推荐给编辑,发到了我们报纸的头版上。

  第二天所有媒体的报道发出来,潘副局长遭遇沙尘暴的场景,就只有我拍的这两张,很快被众多网站和报刊大量转载。

  事先我就觉得“有戏”

  连续发动三次“环保风暴”的潘岳,反而在宣传环保时遭遇“沙尘暴”,这一消息立刻在第二天成为热门新闻,登上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一时间网友热评如潮。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照片中潘岳躲避风沙袭击的生动场景。

  突如其来的这场沙尘暴,让在场的人们都闪躲不及,当时唯有章轲端着相机在一旁“窥伺”,做好了拍摄的所有准备。

  其实这次活动,开始我没太当回事。

  这是一次有关部门组织的公益活动,邀请了30多家媒体的记者。像这样的活动,一般回来后也就是发一则消息,我并没抱太大期望。没想到后来天公不作美,反而让我有了今年最大的一个意外收获。

  那天上午我们从北京市区出发时,天气还很好,阳光灿烂。当我们到达八达岭长城脚下,已将近中午12点左右,天开始有些阴了。

  种树之前,有关人员要讲话。记者们的“长枪短炮”一起对准了目标。开始是一些学生代表、文化界名人依次出来发言,这时我注意到,天空中刮起了风。后来看天气预报,才得知当天是浮尘天气;加上这天潘岳副局长要带领大家种树,事先已经刨好了很多坑,沙土虚浮,也被风力卷起不少。

  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

  潘岳肯定要出来讲话,他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沙尘暴属于环保问题,两者遭遇,会是怎样一番场景?当时我头脑中,直觉的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应该“有戏”。

  想到这里,我的精神一下子提起来。我甚至端着相机,连画面构图都事先想好了,就等着时机的到来。

  潘岳特地手举绿叶让我拍

  今年5月13日,潘岳做客央视《对话》栏目,主持人把这张照片带到现场。潘岳对拍下这张照片的记者表示感谢,并要推荐为年度环境新闻奖。他说:“我觉得应该感谢记者,这个记者发的这个照片,那么丑陋的形象照下来以后居然能唤醒国人,唤醒社会,面对我们的严峻的环境形式,我觉得应该受到奖励。所以我作为环境记协的名誉主席,准备在年底把这张照片推荐为环境新闻奖。”

  看了央视的这次节目,我觉得潘岳很大度。他说感谢我,这只是我作为一个记者的本分。能拍到这样一张照片,我已经很幸运。因为这张照片,受到他的表扬,并且还被提名这次绿色中国环保人物候选人,这些都是额外的收获了。

  至于我自己,倒是一直没机会表达我对这两张照片的看法。潘岳自己认为是“丑陋的形象”,实际上,我从来没觉得这两张照片“丑陋”到哪里去。它们有强烈的新闻冲突性,这在我看来才是最美的瞬间。

  上个月,国家环保总局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年度环境摄影展”,我拍的潘岳眯眼这张照片,摆在所有展出照片的第一位,一进门就能看到。没想到国家环保总局这么重视,我看到后,当然也很自豪。

  拍这张照片时,我跟潘岳局长还不熟,他对我也没什么印象。而在这之后,他就知道我了,见面后会叫我的名字。有时候在采访时,碰到他也会在一起聊几句。

  如今我拍过潘岳已二三十次。他的片子很好拍,因为他很自然,不做作,比较真实。

  上个月,在国家环保总局,我再一次见到他。当时他在一片绿叶上题了一句话:“片片绿叶托起绿色中国”。他看到我过去拍,马上拿起这片绿叶,举着让我拍摄。作为一个副部级领导,能有这种举动,给人一种很随和、亲切的感觉。

  众记者躲避沙尘暴 错过最佳瞬间

  曾在珠峰脚下冻得神志不清

  “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近日揭晓,张艺谋等3名导演的入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实这次入围的,还有章轲、柴静等3名记者。截至12月4日记者发稿时为止,在新浪网的“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网络投票中,章轲排名暂列第六位,得票数在张艺谋等多位知名人士之上。根据评选规定:“最终结果将由网络投票、社会调查、专家评委和公众评委投票四项权重相加,按降序排列,分值最高的10位即是获奖人。”

  青年周末:今年的24名候选人中,有3名是记者,这比以往两年都多。

  章轲:这次被提名候选人的记者有3名,说明这一年来,记者为环保做了不少工作,网友也比较关注。现在可以说是环境新闻记者最好的时机。

  青年周末:为什么你认为现在是环境新闻记者最好的时机?

  章轲:现在方方面面对环保都比较重视,我们这些做环保报道的记者,也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能够成为一个环境新闻记者非常幸运。但这对我们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这次24名“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一公布出来,朋友们发给我的短信似乎就没停止过,有人甚至打电话问我此时的感受。我是靠环保“起家”的。5年的环保经验,走南闯北,很多人羡慕,但辛酸也只有我自己知道:在珠穆朗玛峰脚下,我着凉后神志不清;在冰封的黑龙江,巡护东北虎时,我一脚滑到车轮底下,而当时汽车还没有停稳……好在我这个人一向比较乐观,“冷暖不知”。

  青年周末:你是一个摄影记者吗?

  章轲:因为发过不少照片,有些人以为我是摄影记者,实际上,我在报社是做文字报道的记者。不过,每次出去采访,我都必然会带着相机。也可以说我是一名“两栖记者”。文字和摄影是一个称职记者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众记者躲沙尘暴 错过最佳瞬间

  42岁的章轲从事新闻工作已14年,从事环保新闻报道则有5年时间。他说,这两张照片比他本人有名多了,经常有人惊讶地对他说:“啊?原来这张照片是你拍的!”因为“戏剧性很强”,这两张照片让许多人过目难忘。

  青年周末:为什么你说这两张照片“戏剧性很强”?

  章轲:所谓“戏剧性”,主要是指它具有两个冲突性很强的要素。

  第一个要素,这是长城脚下的一场沙尘暴,沙尘暴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第二个要素,主人公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而环保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山清水秀,人们很少能看见这样一个人物亲身受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冲击。

  青年周末:3月31日那天,到场的记者有30多人,为什么只有你抓拍了这两张照片?

  章轲:这事给我及每一个新闻记者都提了一个醒。由于沙尘暴的突袭,不少记者要么躲开了,要么提早收工,错过了那个最佳瞬间。他们没想到,越是这种时候,越能出好片子。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新闻意识。没有这种意识,你当然会松懈,那几个短短的瞬间,就可能抓不到。美联社记者埃米·桑斯坦说过,“在从事报道的时候,你一定要集中精力。尤其是在你报道一件需要你比较警觉的事件时,保持全身心投入极其重要。”的确,对我们记者来说,每一个突发的新闻事件都是我们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躲开。

  ◎脸谱◎

  章轲:《第一财经日报》高级记者,“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曾7次进藏、6次进入可可西里、2次踏进黑龙江东北虎自然保护区。

  ◎声音◎

  我不是摄影记者,但对我们记者来说,每一个突发的新闻事件都是我们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躲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